雪球財經(jīng)
價投最喜歡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低估。這個“低估”往往還指的是“低PE、低PB”,甚至是股價跌了很久也叫“低估”,然后越買越虧。
我以前曾經(jīng)也討論過低估,也是站在“價投”的視角上說的,現(xiàn)在看來,還是太膚淺了,沒講明白最關鍵的問題:為什么今天的“低估”明天可以變成“高估"?——你費那么大勁來“價投”,不就是為了把低價買的東西高價賣給別人嗎?
“低估”這個詞本身就很奇怪。低是相對于高而言的,1PB比2PB低估,但是0.5PB比1PB更低估,那1PB買的股票完全可以跌到0.5PB去,所以認為低于某個標準就算是低估,是非常奇怪、荒唐的事情。如果我說5PB比10PB也算低估,是否可以買5PB的股票呢?
按照通常價投的觀點,低估會有一個硬性的指標,比如說低于1PB(凈資本)都算低估,或者更嚴格點,低于凈現(xiàn)金,或者分紅率大于某個值,市盈率小于某個值(比如10)……而這些標準與“23倍PE發(fā)行新股”的區(qū)別又在哪里呢?還是拍腦袋的決定。
而如果采取相對指標,相對自己更低估了,相對同行業(yè)其他公司更低估了……也不太妥當,因為指標的變動往往有其原因,不然為什么會有不同呢?
所以我認為低估這個概念是不完善的,必須要結(jié)合低估的背景和原因。那既然談到低估,就談到煙蒂,就要談到格雷厄姆和證券分析。我不想說證券分析的事,只是想談談證券分析背后的事。之前我曾經(jīng)說過巴菲特背后的事——說說格雷厄姆背后的事也無妨。
證券分析著作于1934——美國1933年出臺證券法,你可以想象一下1998年出的有關炒作A股的書是什么樣的。在1934年以前經(jīng)過了1929大蕭條,以及之前的“牛市”(你可以理解成1993年的A股牛市)——那是一個混亂無序,充斥徐翔的賭場,看過股票做手回憶錄就知道了,美國徐翔操縱股市逍遙法外,還成為美國首富。在這個大背景下,股票市場里黑幕叢生,類似于今天幣圈,股價暴漲暴跌,最后爆發(fā)了金融危機,投資者虧損嚴重……這時候格雷厄姆的保守,其實是那個特殊年代的自我保護。
再說大環(huán)境,1929年后金融蕭條,國際局勢緊張,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在這個情況下,格雷厄姆的保守是不是顯得有道理?假設今年是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元年,有人寫了一本炒股要保守的書,再對比一下今年中概、地產(chǎn)的走勢,你是不是也會覺得保守得有道理?
所以,格雷厄姆的保守有道理,市場的保守也有道理?!鵀槭裁窗头铺剡€能買到便宜的個股,是因為1934年后確實一年不如一年,人人都朝不保夕,誰會想著買股票呢?這時候市場的表現(xiàn)反而是常態(tài),巴菲特去買股票反而變成了非常態(tài),反而是巴菲特極度樂觀了。
而巴菲特確認美國已經(jīng)進入太平盛世后,不也丟了煙蒂,開始炒作成長股了嗎?這才是對情況有正確的認識。而太平盛世里的煙蒂,顯然不是當初那個煙蒂了,一定有一些問題才沒人買,貿(mào)然去買,就是去送錢罷了。
絕大多數(shù)時候的低估都是有道理的,且理由充足。大部分情況下,個股PB、PE很低的原因,都不是我們可以解決的:
存在造假風險,大股東一股獨大,無成長、無分紅的躺平股,市場共識行業(yè)前景差。
這幾個是市場里常見的“低估”原因。這里我著重說說港股。有人說港股特殊,我覺得港股不特殊。世界上其實除了中美股市外,大多數(shù)國家的股市還不如港股,并不是每個國家都主張高速發(fā)展,主張賺大錢的,大部分國家股市邊緣化,上市公司僵尸躺平化,股市跟沒有一樣,港股還算好的呢。(作者:Velaci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