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梯子,作為一種古老的工具,在遠(yuǎn)古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中國木工的祖師爺魯班就是制造梯子的高手,這在先秦典籍《墨子》中是有記載的:《公輸》篇記載公輸班為楚國造云梯,以便攻城;《備梯》篇則主要講如何防守用云梯攻城。這種古老的工具今天仍然廣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大部分家庭中都常備。
不過,話說回來,梯子無非兩大基本功能:一是上,二是下。
人生也有梯子,功能亦是上、下。用梯子的第一步是搬,搬梯子有兩種搬法,一是自己搬,二是他人搬。
說起搬梯子,似乎很簡單,但何時需要搬梯子,給誰搬梯子,搬來梯子是上還是下,這其中的人生學(xué)問可就大了。
漢五年(前202),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等七位異姓諸侯王聯(lián)名上疏,請劉邦接受“皇帝”尊號。
這里潛藏著兩個問題:一是以楚王韓信為首的七位異姓諸侯王為什么要劉邦上尊號?二是七位異姓諸侯王為什么要劉邦上“皇帝”尊號?
第一個問題好理解。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后,劉邦是漢王,韓信是楚王,韓王信是韓王,英布是淮南王,彭越是梁王,吳芮是衡山王,張敖是趙王,臧荼是燕王。以“王”來定尊卑,七位異姓諸侯王和漢王劉邦平起平坐。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張敖等五位是劉邦所封,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及漢王劉邦是項羽所封。八位諸侯王的尊卑確實有些混亂,漢王劉邦的地位明顯高于其他七位異姓諸侯王,但大家都是“王”,似乎又無高下之分。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讓“大王”劉邦再向上升一升,這樣,尊卑高下就一目了然了。怎么向上升呢?上尊號。
第二個問題有些蹊蹺。七位異姓諸侯王聯(lián)名上疏要求劉邦上“皇帝”尊號,為什么不上其他尊號呢?
在政治制度的選擇上,人們往往習(xí)慣于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劉邦之前,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一是商周的邦國制度,也就是分封制;二是秦始皇的帝國制度,也就是郡縣制。項羽當(dāng)年選擇的是霸王。霸王是特定時期的產(chǎn)物,本質(zhì)上屬于邦國制度。邦國制的中后期,天子已不能真正支配王權(quán)時,諸侯中的強(qiáng)者就成為霸王。所以,從本質(zhì)上講,霸王是邦國制的一種變形。
為什么七位異姓諸侯王偏偏選擇“皇帝”而不選擇其他尊號呢?
《史記》《漢書》沒有記載此事。勸劉邦上尊號這么大的事,七位異姓諸侯王總得事先通通氣,打打招呼,起碼得聚在一起商量一下吧?史書統(tǒng)統(tǒng)無載。史書不載不等于沒有,史書不載我們關(guān)心的問題的情況非常多。今人回答這類問題的辦法只有一條:盡可能理性、公正地分析。
劉邦從未談過滅了項羽后他要什么尊號,但是,這不等于沒有蛛絲馬跡可以表明劉邦的心跡。
第一,劉邦的目標(biāo)是得到天下。
武涉游說韓信時評價劉邦說:“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笔裁匆馑寄??就是劉邦想要做老大。這是項羽集團(tuán)對劉邦兵出函谷關(guān)終極目的的詮釋。這一點,七位異姓諸侯王都會有所了解。為一個意在“盡吞天下”的諸侯王上什么尊號?“皇帝”!
第二,劉邦的行政建制是郡縣制。
劉邦重返關(guān)中后率先除掉三秦王,在關(guān)中“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關(guān)外置河南郡”,完全承襲了秦帝國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的行政建制。韓信滅魏后,“定魏為河?xùn)|郡”。劉邦承襲秦帝國郡縣制的行政建制,透露出劉邦在后項羽時代將要行帝國制的端倪。
第三,劉邦對諸侯聯(lián)名上疏的反應(yīng)是默許。
以楚王韓信為首的七位諸侯王聯(lián)名上疏漢王劉邦上“皇帝”尊號后,劉邦推辭不受。
像劉邦這樣的“大王”當(dāng)然不會說自己要當(dāng)什么,他想當(dāng)什么需要別人去猜,這就是“搬梯子”。諸侯王們陳述了漢王劉邦應(yīng)該上尊號的三大理由:一是功大,二是德厚,三是上下不分。簡單來說,漢王功大德厚,但是和其他諸侯王無法區(qū)分上下,只有加尊號才能解決這一問題。這三大理由決定了必須讓劉邦向上爬,但向上爬得給劉邦搬個梯子吧?有了梯子,就能名正言順地向上攀登。
劉邦如何回答呢?
“帝”必是賢者。如果我不是賢者,上了尊號,豈非“虛言亡實之名”?這不是我所希望的。你們這些諸侯王如此“推高寡人”,叫我怎么處理呢?
劉邦這個表態(tài)有三點值得關(guān)注:一是不反對稱帝,二是質(zhì)疑自己的資格,三是擔(dān)心自己被推高后不好處事。雖然劉邦也說“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但是劉邦并不反對諸侯王的勸進(jìn)。只是說“帝者賢者”,我尚不夠賢。
劉邦表態(tài)的關(guān)鍵是不反對!不反對就是默許。
如果劉邦不想當(dāng)皇帝,他完全可以直截了當(dāng)?shù)鼐芙^,但是,劉邦沒有這樣表態(tài)。諸侯王們得到這一信息,就是傻子也明白,他們勸漢王上“皇帝”尊號的做法對頭了。下面需要“搬梯子”,讓他愿意向上攀登。
諸侯王是一方諸侯,個個聽覺極佳,劉邦的畫外音,他們一聽就明白了!他們第二次集體上疏,說漢王有三大功德,一是“滅亂秦”,二是“誅不義”(指滅項羽),三是“功臣皆受地食邑”,所以,稱“漢王”已經(jīng)不足以表述劉邦的功德了,只有“居帝位”才能名實相符。希望“大王以幸天下”。
這封上疏總結(jié)了劉邦滅秦、滅項、封諸侯三大功績,唯有稱帝才能讓天下百姓滿意。第二次上疏的要害是只有漢王稱帝才能讓天下蒼生滿意。這是一個最讓劉邦動心的梯子。這把梯子搬過來再不向上攀登,豈不讓天下百姓大失所望?
劉邦不再推辭。只是說,只要你們都認(rèn)為我上“皇帝”尊號有利天下蒼生就行了。
在劉邦的首肯下,“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選擇了一個好日子,“二月甲午,上尊號”,劉邦正式“即皇帝位于泛水之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并追尊自己的生母為“昭靈夫人”,完成了由漢王到西漢開國皇帝的歷史性演變。
可見,“搬梯子”是一門大學(xué)問。要他人向上攀登,需要合適的梯子;要他人體面下臺,也需要合適的梯子。
為什么皇帝總需要梯子呢?
因為皇帝太自我,總以為自己是天賦神權(quán),一句話,太把自己當(dāng)回事了。因此,顧及種種面子,不愿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需要有人替他說。
明乎此,可知不只是皇帝,人,都需要梯子,梯子的存在緣于欲望和面子。人都有欲望,同時,又都講面子。有欲望不想講出來,或者不敢講出來,梯子就派上用場了。
在合適的時候搬一把合適的梯子是一種人生智慧,但是,如果靠搬梯子謀取當(dāng)權(quán)者的欣賞,或者當(dāng)權(quán)者總是等待梯子的出現(xiàn),則未必是人生之幸。
(摘自《歷史從未走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