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濤
小區(qū)里的健身活動區(qū)域,慧慧已經玩秋千玩了很長時間了,她快活地蕩來蕩去,像一只飛舞的小蝴蝶。
小雅等了好一會兒了,說:“慧慧,我能玩會兒嗎?”
慧慧卻說:“這是我先來的,不給你玩兒!”
小雅有些失落,慧慧見了,反而很高興,她說:“看我蕩得多高!”
慧慧越說越使勁兒,越蕩越高,蕩呀蕩呀,因為蕩得太高了,“撲通”摔了下來,屁股摔得很疼,她哭了起來。
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愿意分享的原因主要有:
1.溫柔的強迫。在教孩子分享時,我們經常會說,和弟弟一起玩兒或分給小朋友一些吧,你是最棒的。當孩子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他的第一感覺,并不是要去分享而是被強迫著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雖然我們表面上是和孩子進行商量,可這種商量的方式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有時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并不在意他們。
2.大讓小的誤區(qū)。在生活中你會不會經常這樣對大點的孩子說,他年齡比你小你應該讓著他。這種大讓小的引導會讓孩子形成不平等的心理。而且這樣的語言是孩子無法接受和理解的。孩子會有一個想法,“我為什么會比他大而不是比他小呢,如果比他小,那東西是不是都是我的了?”
3.分享物品/事件的比較。比如,有時孩子在一起游戲他們都帶了自己喜歡的玩具,但是卻互不分享。這主要是由于孩子會對物品進行比較,他會認為自己喜歡的才有交換的價值。如果對方所帶的物品并不是自己所喜歡的,孩子一般會拒絕進行交換,或者孩子特別喜歡自己的玩具怕別人弄壞了也會拒絕進行交換。
4.家庭結構差異?,F(xiàn)代社會多為“非常6+1”或“421”模式,家里的成人都以孩子為生活重心,致使現(xiàn)在的孩子形成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分享意識薄弱或缺乏的行為方式。
親愛的家長朋友,你們好!
親子教育中有一條原則:關系大于教育。如果家庭成員關系良好,彼此之間自由、和諧、尊重、充滿愛、樂意分享,這樣孩子也會樂意分享。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學會分享呢?
1.不強制孩子分享。分享是發(fā)自內心的,孩子只有從自己的分享行為里感受到自己帶給別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這個分享行為才會使孩子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識。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也是獨立的人,也有自由處置自己所有物的能力。強迫孩子做一件事情會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長要有耐心。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并不是自私,有的是缺乏安全感,有的是思維發(fā)展較為緩慢。家長要學會“等一等”孩子,先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與孩子做好真誠的交流,不給孩子盲目“貼標簽”;家長還可以耐心地引導孩子,比如“將自己的玩具主動分給別的小朋友”“大家一起玩耍時,小伙伴之間可以互換物品”“公共游樂設施不能一個人獨占”“如果大家都想玩同一個玩具,可以每人輪流玩一會兒”等等。
2.扼制“溺愛型撫養(yǎng)”的沖動。在孩子3到6歲時,家長要有意識培養(yǎng)他與人分享的性格。在家庭生活中,分享就存在于一日三餐之中,也存在于每天的家庭小事之中。比如,有些家長一有好吃的就端到孩子面前,孩子吃完就趕緊給收拾好,什么事情都不讓孩子插手,孩子只要認真學習寫作業(yè)就好,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成了溫室里的“花朵”“小霸王”;但也有家長會帶著孩子分享美餐,讓每個人都能吃上好吃的,誰不在家,就把最好的留給他。兩種不同的撫養(yǎng)行為,就會形成孩子的不同性格。家長要有意識地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家庭事務的分擔,從小學開始教會孩子參與各種家務,比如把桌子擦干凈、碗筷擺好、菜洗好、凳子擺好等等。在學習之余,也要熱愛勞動和生活。俗話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它描述的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江湖。對于一個家庭,每一個成員都需要有這份分擔意識,這是孩子學會與人分享所必需的家庭啟蒙課。
3.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心理學研究表明,角色扮演和分享行為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通過角色扮演讓他們進入情境,在角色體驗中學會分享,有助于提升孩子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進而獲得與他人分享的能力。在和孩子互動體驗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扮演某種角色,把握游戲的契機,引導孩子從角色的體驗中思考,喚醒孩子的情感體驗,在情境中教會孩子如何分享,引導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從而逐步形成自身積極正確的內心體驗,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比如,孩子帶來一本印刷精美的大開本科普讀物,可他只肯與好朋友一起看,不借給其他人。此時,家長可以問:“如果書是我的,但我不肯借給你看,你會怎么想?”
4.及時的外部激勵。不管是物質上還是情感上,當孩子們出現(xiàn)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就采用及時鼓勵、贊許、獎勵等外部激勵的方法來強化他們的分享行為,讓孩子獲得愉快、自尊、滿足感,這有利于強化其分享意識的形成,進而逐步內化為自身的自主行為。
總之,孩子的分享意識的建立與分享行為的養(yǎng)成是緩慢、潛移默化和循序漸進的,需要老師、家長有意識地抓住契機,積極引導,科學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與行為。
【快樂收禮物】
道具:輕柔音樂
玩法:每個月可以定一個“快樂收禮物”的時間,比如每個月最后一個星期天。在這一天,每個人都要認真準備一份禮物,以抽簽的形式,抽到誰,大家就都把禮物送給他,并且告訴對方禮物的含義。讓大家體會到,送禮物和收禮物都是一件快樂的事。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