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
上個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正在修改課件,忽然一位家長微信聯(lián)系我說,她的孩子遇到了特別大的問題。我察覺到這位母親十分著急,便放下手頭的工作,打電話請她細說具體情況。
原來,她的兒子小迪正在我校上初一,小學時就有些拖拉,現(xiàn)在每天作業(yè)更是要寫到凌晨,白天則因為睡眠不足總在課上打瞌睡,導致知識點沒聽明白,晚上作業(yè)又寫到很晚,雙休日也總把作業(yè)拖到周日晚上才開始做。她幾次三番和孩子說好好聽課,作業(yè)盡量做快,孩子既不反抗也不執(zhí)行?!拔艺媾潞⒆臃艞壸约?,又不敢太過逼他,眼看初一已邁入下學期,他再不改掉這拖延的壞毛病可怎么辦!”說到這,小迪媽媽按捺不住情緒,開始哽咽。
對于這類焦慮的家長,為了贏得他們的配合,我們首先需要平復其心情。于是,我一邊聽小迪媽媽傾訴,了解情況,一邊安慰她,對她的擔憂和無奈共情。二十幾分鐘后,小迪媽媽的心情終于平復下來,我和她商定好先請小迪和我單獨聊一聊,再決定家長如何介入。
事實上,就如家長所訴說的那樣,小迪的主要問題是拖延,這種壞習慣目前也已對他的學習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面對習慣問題,行為療法是不錯的選擇。但要使干預起效,首先需要激發(fā)小迪本人的改變動機,并通過挖掘他的經驗資源,建立他的自信,使其主動配合。
“其實我也很苦惱,不知道寫作業(yè)的時間都花在哪里了?!碑斘液托〉戏窒韹寢尩膿暮?,他嘆了口氣說道。
看來小迪有改變動機,只是不知道方法。為了進一步了解拖延產生的原因,我詢問他身邊作業(yè)效率高的同學的寫作業(yè)方式與他有什么不同?
“可能是他們上課聽得比較認真,而且他們會在課間寫作業(yè)?!毙〉峡偨Y了自己的觀察結果后又說道,“不過我最近已經有所改善了?!?/p>
“改善”這個詞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是來訪者存在成功經驗的重要標志,于是我追問道:“那你用了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樣?”
“我有時也學同學們在課間寫作業(yè),感覺學校的學習氣氛好一些,而且剛上完課,知識我也都記得,所以做得很快!”小迪有些興奮地說道。
看到小迪的積極情緒被喚起,我決定趁熱打鐵,和他初步探討了一份“在校作業(yè)計劃”,激發(fā)他用新行為代替舊習慣的意識,并和他約定好下次咨詢時把執(zhí)行計劃的感受告訴我。
第二次咨詢小迪依然準時來到咨詢室。而當我詢問他計劃執(zhí)行情況時,他卻支支吾吾地不愿回答。顯然,他擔心我批評他沒能做出相應的行動。
實際上,在行為治療的過程中,舊習慣的改變過程經常是磕磕絆絆的,而作為咨詢師,我們則需要涵容來訪者的“慢”,并針對他們的行為變化情況不斷調整干預方案。
為了打消小迪的擔憂,我安慰道:“你放輕松,就算沒有完成計劃,老師也不會怪你,可能是之前的方案有不完美的地方,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怎么修改才能讓你更好地完成,你覺得可以嗎?”
接著,我們開始一同分析為什么上次方案沒能實施,發(fā)現(xiàn)這其中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其中缺少監(jiān)督和強化是重要原因。
以往的咨詢經歷告訴我,過于關注客觀原因會損害來訪者的自我效能感,不利于其做出行動。于是,為了激發(fā)小迪的主觀能動性,減少阻抗,我鼓勵道:“環(huán)境原因通常難以控制,但是作為初中生,老師相信你有能力改變自己。雖然改變有些難,但可以慢慢來,我會幫助你?,F(xiàn)在,我們先來想想怎么幫助自己完成計劃吧!”
對于監(jiān)督和強化的使用,我們需要使用來訪者習慣和認同的方式。于是我用例外問句詢問道:“之前有沒有遇到過雖然作業(yè)不少,但是你還是完成了的情況?當時你是怎么做到的?”
經過一番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對小迪而言,媽媽的監(jiān)督和獎勵是最有用的。因此,我們決定下次咨詢請媽媽加入,一同討論新的時間管理方案。
由于上學日的時間自由度有限,監(jiān)督和強化有時并不能及時地施加。因此,第三次咨詢中,我打算先讓小迪嘗試制訂雙休日的時間管理方案。
在一番寒暄后,我們三人開始規(guī)劃周五放學后至周日睡前的安排。根據(jù)計劃制訂的SMART原則,我引導小迪盡可能具體地對一天中的各項事情做出安排,這包括幾點前起床或睡覺、什么時間洗漱吃早餐、幾點至幾點寫語文作業(yè)、放松休息等。
考慮到小迪的學習動機較弱,可能不愿完成困難的任務,于是在制訂計劃時,我不斷向小迪強調:“這份計劃必須是讓你覺得比較容易達成的,你可以盡可能多安排放松時間?!?/p>
此外,考慮到初中生獨立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營造尊重、接納的家庭氛圍,我也同時建議小迪媽媽:“只要小迪不做可能會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希望您不要干涉他放松的具體方式;如果發(fā)現(xiàn)他提前完成計劃但還沒到睡覺時間,請把剩余時間交給他自己安排?!痹诘玫綃寢尩耐夂螅〉巷@得有點興奮。
來訪者對方案的滿意度也會影響其執(zhí)行力,作為咨詢師,我們需要盡可能減輕來訪者對方案本身的抗拒。于是,我請小迪對計劃的滿意度打分:0分是完全不滿意,10分是非常滿意,小迪打了7分,這為方案的改進空間提供了直觀依據(jù)。
“沒到滿分的話,說明我們的計劃還不夠完美,我猜小迪還需要更大的獎勵來激勵他?!蔽医又鴨栃〉?,“你還希望得到什么獎勵呢?”
小迪想了想,回答道:“我想出去玩,買想要的東西,做想做的事情。”
聽到這,小迪媽媽補充道:“自從上初中,孩子因為學習緊張,確實很久沒帶他出去玩了?!?/p>
“那我們就把買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作為完成計劃的大獎。”此外,我還承諾小迪,“如果你能完成計劃,我就給你敲一個印章(在心理課上,印章可換取小禮品)?!毙〉蠈Υ撕芗?。
“當然,如果無法完成計劃,那你就不能出去玩,這是懲罰,也是你應該負的責任?!蔽姨嵝训?。
最后,小迪為新計劃打了10分。此外,我們三人還在計劃書上簽名承諾,并請小迪復印后張貼在家中常去的各個房間。
半月后,小迪媽媽告訴我孩子這兩周寫作業(yè)主動多了,能在周六提前完成計劃,班主任也贊嘆他的改變,最近母子正一起制訂上學日的計劃。
小迪終于開始和拖延癥說再見了,我真為他高興。孩子的成長可能并不需要高深的道理和不斷的說教,我們的尊重、接納和愛,就足以成為孩子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