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建
很多時候,不僅是孩子,連家長都習慣了眾星捧月的感覺。嘉偉原來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詩涵原來總是臺上最亮的星,學校開家長會,自家孩子就是那個掛在老師口頭上的小太陽,被人仰望,家長們自然腰板挺直、臉上有光。所以,當升入新的學段,孩子從主角變成配角之后,家長和孩子都有點適應不良,那顆驕傲的心也開始變得波濤洶涌、難以平靜。此時,家長和孩子都需要調(diào)整預期,培養(yǎng)一下逆商。
“逆商”即逆境商數(shù),是指人們面對逆境的時候所采取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理智上我們都知道,任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不會一帆風順,遇到困境很正常,沒有什么教育比逆境來得更實在,但情感上可能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我們成年人總說現(xiàn)在的孩子很脆弱,一點小事就吃不消了,殊不知家長自己可能正是那個壓力源中最大的因素。家長把成績看得太重,就像電視劇《小歡喜》里,總是考第一的英子,就因為偶爾考了個第二,媽媽就急眼了,問英子為啥沒考第一,為啥退步了。英子道歉說:“媽媽我錯了,我就是壓力大?!庇⒆右呀?jīng)認錯了,媽媽卻發(fā)瘋一樣地咆哮:“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啊!你從小到大就媽媽一個人帶你,我白天要上課,晚上要備課,我買菜做飯照顧你起居,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 焙⒆又徽f了一個壓力大,家長先失控了。
所以,家長需要盡快轉(zhuǎn)變觀念,允許孩子的成績有高有低,與孩子成為一個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陪著孩子直面焦慮、尋找勇氣。告訴孩子,生活本身就有起有落,這就像心電圖,上上下下地波動說明活著,要是變成一條直線,說明掛了。原來咱們總是當鮮花,現(xiàn)在也不妨嘗嘗當綠葉的滋味,給別人鼓鼓掌,讓生活富有彈性,這就是成長。
知道嗎?許多孩子的考試焦慮源于滿足不了家長的期待,尤其是曾經(jīng)的好孩子,越是急切地想學好想證明給家長看,越是擔憂地左沖右突,不能專心致志。這些內(nèi)耗會成為孩子巨大的精神負擔,所以家長要先學會放下,當孩子沮喪或懷疑時,給到支持和理解,成為孩子情緒的容器,融化掉孩子的不安,讓他放心嘗試。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我家孩子之前什么都跟我說,現(xiàn)在回家啥也不說了,到底是誰出了問題?當孩子表達他的難過或受到傷害時,家長是不是會迫不及待地出主意、想辦法或再把他們訓一頓?而孩子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大道理或者是別人的看法,那樣只能讓他感覺更差。最激怒他們的就是說他們的感受毫無道理。這時候他們的感覺是:“算了吧,再說下去還有什么意思,我真蠢,干嗎要自取其辱?以后再也不跟他們說了?!?p>
溝通學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數(shù)據(jù),當一個人聽別人說話的時候,通常3秒鐘之內(nèi)就已經(jīng)開始想我應該怎么回應他了。這意味著根本就沒聽明白,就想著如何回應了。
比如當嘉偉說:“我們班同學都好厲害,老師連題還沒說完,他們就把答案說出來了?!奔议L可能的幾種回應是——
1. 你也挺聰明的呀!原來你不是也能老師一邊說題,你一邊說答案嗎?(孩子正在自怨自艾自己怎么做不到,家長還提當年勇,哪壺不開提哪壺。)
2. 肯定人家假期補課補好了,你肯定補少了。(埋怨孩子,雪上加霜。)
3. 沒啥啦,他數(shù)學好,你的語文還好呢!(急著安慰,卻否認了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不愿意再說。)
4. 糟了,咱趕緊找人補補,肯定能超過他。(家長先著急上火,急著出謀劃策,孩子再不敢說了。)
看出來了嗎?家長慣性使然,急著出主意、想辦法,沒容下孩子的焦灼。孩子就不想自討苦吃,不愿意再說了。
家長要怎樣做孩子情緒的容器呢?
首先就是要傾聽,要有意訓練聽,讓自己先別說話??梢杂谩芭丁薄笆沁@樣啊”等句式,鼓勵孩子講下去就行。
第二是認真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并接納他說出來,讓孩子感到被理解了,自然就放下了許多顧慮,家長只充當孩子情緒的容器就好。
如果你不確定孩子的情緒是什么,給大家提供一個“重復尾語”的技巧,就是重復孩子的話,可以是孩子末尾的那句話,或者是孩子自己提到的情緒的詞,家長重復出來,就會讓孩子感到被父母充分地理解了。
比如孩子說了一堆抱怨的話,最后說:“氣死我了。”你就說:“聽起來你很生氣。”這樣一重復,孩子的氣就消了大半了。
第三是積極回應、適當提醒,孩子就會自己想出主意來。
第四是自我暴露,說一說自己當年的慫事,也會拉近跟孩子的距離,以心換心。
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理解。
比如前面當嘉偉說:“我們班同學都好厲害,老師連題還沒說完,他們就把答案說出來了?!?/p>
家長:哦,這么厲害。(重復尾語)
孩子:是,我感覺自己一點優(yōu)勢都沒了,原來的好感覺都不存在了。
家長:嗯嗯,我都感覺很有壓力。(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
孩子:是,我現(xiàn)在就能理解我們原先的同學,見我搶答問題時的感覺了。
家長:哦,你這個角度很獨特。(積極回應)
孩子:嗯,我倒也不是都答不出來,語文課上我還是有優(yōu)勢的。
家長:生物也行吧。(適當提醒)
孩子:是,生物是我的最愛,但是媽媽,我可能不再是你的驕傲了。
家長:謝謝你都這個時候了,還想著媽媽的感受。媽媽當年上了初中,從老師的掌上明珠到泯然眾人矣,有一段時間心里很不好受呢。(自我暴露)
孩子:啊,你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那后來呢?
家長:我不如你,我沒處說,只知道埋頭苦學,不知道摸索新的方法。
孩子:我要吸取你的經(jīng)驗,多總結(jié)……
家長的傾聽,讓孩子充分表達;家長說出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被尊重和理解。任何一份經(jīng)歷善加利用,都可以轉(zhuǎn)化為成長的肥料——媽媽說出自己當年類似的狀況,給了孩子極大的支持。孩子有了這份經(jīng)歷,并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很好地處理了角色轉(zhuǎn)化帶來的沖突,就會增加孩子的逆商,將來他們在遇到困境時,就能更有信心去面對,更有辦法去解決。
孩子上了中學,迫切需要家長的平等對待。家長要及時轉(zhuǎn)變態(tài)度,放下對孩子必須一直拔尖的執(zhí)念,體貼孩子的不容易,給到孩子信任,接住孩子的情緒,充當孩子情緒的容器。家長淡定的姿態(tài),就像放開了攥緊的拳頭,從容地捧著沙子一樣,雙方都能輕松上陣。而且孩子的情緒被家長看到了、接納了,孩子也就放下了。去掉這些憂心忡忡和自我否定,孩子反而能集中精力,自己就能想出很多辦法來。這樣,孩子的心理韌性就在一點點增強,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
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當我們跟孩子一起去披荊斬棘時,就成為了孩子有力的后援和支撐,當有一天孩子展翅高飛時,家長才能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