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步贏
摘 要:高校紅色檔案是開展大學生校本黨課課程建設的重要資源。開發(fā)紅色檔案資源完善大學生校本黨課課程體系,有利于高校改善黨課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有待優(yōu)化、網(wǎng)絡學習實效不強等問題,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紅色文化,教育引導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本文以山西農業(yè)大學為例,調查了紅色檔案開發(fā)和利用現(xiàn)狀、高校黨課課程體系現(xiàn)狀,從教學目標、內容板塊、教學形式、師資隊伍、物質保障、教學評價等方面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高校自身紅色檔案資源,構建黨課校本課程,完善高校黨員教育體系。
關鍵詞:高校紅色檔案;大學生;校本黨課課程
基金項目:山西省委教育工委2021年度黨建研究指導性課題:利用高校紅色檔案資源完善黨員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研究——以山西農業(yè)大學為例(GWB-2021038)。
紅色檔案體現(xiàn)了真實鮮活的黨史,承載著黨的光輝歷程和革命先輩可歌可泣的事跡,是做好黨員教育培訓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山西省為黨的革命事業(yè)輸送了大量人才,山西高校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志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檔案資源。為更好地利用高校紅色檔案資源提升黨員教育實效,提高大學生黨員培養(yǎng)質量,傳承紅色基因,本調查選取山西農業(yè)大學為研究對象,從開發(fā)利用學校紅色檔案資源視角出發(fā),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大學生黨課課程。
1 高校紅色檔案融入大學生黨員教育課程體系的意義
1.1 有助于傳承紅色基因
基于黨史和校史教育相結合,利用真實可靠的高校紅色檔案,重溫高校在黨的帶領下的發(fā)展史,講述校友中革命先輩的事跡,講好高校黨史故事,形成基于高校自身特色的黨課課程,有利于發(fā)揮“以身邊的事兒教育身邊人”作用,有力反駁“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言論,增強大學生對黨的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加強榜樣帶動效應和傳承意識,在校園內培育良好的紅色文化,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2 有助于增強黨員日常教育的可行性
紅色檔案具有真實性、直觀性等特點,在黨員教育中具有感染性和體驗性強的優(yōu)勢,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山西省高校能夠積極利用省內紅色資源,組織大學生黨員赴劉胡蘭紀念館、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黃崖洞革命紀念地等參觀學習。發(fā)掘和利用高校內部紅色資源,例如建立校內紅色檔案館,能夠較好地突破經(jīng)費和時間等限制,以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內容和形式,較好地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融入大學生黨員日常學習生活中。
1.3 有助于豐富黨課教育形式
紅色檔案資源因其直觀生動的特點,能夠為黨課提供素材,為豐富課堂形式提供更多支撐。紅色檔案資源能夠應用于案例式、研討式、情景式、體驗式等多種形式的教學中,對改進以單向講授為主的黨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互動性和大學生黨員的參與性,提高黨課質量有積極意義。
2 學校紅色檔案資源現(xiàn)狀
學校紅色檔案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共產黨機關、組織和個人在各種對敵斗爭和政治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音像及其他各種方式和載體的歷史記錄。山西農業(yè)大學具有較為豐富的紅色檔案資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先后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晉中地區(qū)第一個黨小組、“中共銘賢學校特別支部”、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科學家聯(lián)盟太谷分盟”“太谷縣抗日救亡先鋒隊”等一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先進組織。同時涌現(xiàn)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先輩,例如中國共產黨晉中地區(qū)第一個黨員張維琛、在南山楓子嶺戰(zhàn)役中掩護千余名群眾安全轉移而壯烈犧牲的著名抗日英雄馬定夫、《晉察冀日報》前身《抗敵報》主編兼黨支部書記劉平、參加過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先鋒隊的侯維煜、主持設計中國工農紅軍軍服的趙振鑫等50余名紅色革命先鋒。近年來,學校注重收集和整理紅色檔案資料,從檔案文獻、舊址保護、影像資料、重要人物資料等方面入手,建立了“中共太谷銘賢學校支部舊址紀念館”,組織專人編寫了“紅色先鋒——銘賢學校時期革命前輩資料匯編”,進一步豐富了學校紅色檔案資源,為深入發(fā)掘紅色檔案資源教育價值,提升黨員教育質量提供了基礎保障。
3 大學生黨課體系現(xiàn)狀
山西農業(yè)大學大學生黨課主要由組織人事部(黨校)牽頭,由各學院二級黨校具體組織實施。黨課課程的內容設置主要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發(fā)展歷程,黨章、黨史、發(fā)展黨員基本流程、黨員權利義務、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等。
此次調查針對學校入黨積極分子和大學生黨員414人發(fā)放黨課培訓質量滿意度調查問卷,經(jīng)過分析,大學生黨課教學呈現(xiàn)如下特點:
3.1 黨課教學質量總體滿意度較高
在“對黨課教學質量評價”這一項目中,58.21%的學生選擇了很好,31.16%的學生選擇了較好,較差和不好的共占1.2%。總體上看,89.37%的大學生選擇較好以上,說明大學生對黨課教學質量是比較滿意的。
3.2 大學生對黨史、時事政策、黨的基本理論等內容更感興趣
在“對黨課培訓的哪些內容感興趣”這一項目中,77.54%的大學生對黨史內容感興趣,69.32%的大學生對時事政策感興趣,57.49%的大學生對黨的基本理論感興趣。大學生對入黨流程、黨員權利和義務等內容關注較少。
3.3 大學生傾向于集中授課、個人自學、現(xiàn)場教學等黨課授課形式
在“你喜歡什么形式的黨課”這一項目中,喜歡集中授課的大學生占到35.02%,喜歡個人自學的占到31.16%,喜歡現(xiàn)場教學的占到24.40%,還有9.42%的大學生喜歡知識競賽等形式。
3.4 大學生對黨課教學有更高要求
在“對黨課教學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這一項目中,15%的大學生認為黨課以課堂或網(wǎng)絡講授為主,與教師的互動性較差,有時會有灌輸知識的感覺,授課的趣味性還不夠高,有時感覺授課較為枯燥,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1%的大學生認為黨課線上學習有待改進,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網(wǎng)絡平臺學習全靠個人自覺,缺乏外部監(jiān)督,容易分散注意力,與同學們互動交流非常不便;另一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網(wǎng)絡平臺的軟硬件配備不夠理想,存在網(wǎng)絡平臺不夠穩(wěn)定,操作起來程序較為復雜,集中登錄時容易出現(xiàn)視頻卡頓等情況。8.3%的大學生認為黨課內容有待優(yōu)化,主要是指內容系統(tǒng)性不夠,希望增加黨史知識,更加深入細致地了解黨的發(fā)展歷程;希望增加時事,更加貼合當代大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等;黨課教育過程中理論內容較多,實踐內容偏少等。
4 基于紅色檔案資源構建校本黨課課程的探索
4.1 課程目標
高校黨課主要是針對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兩個群體。就課程目標來看,對于入黨積極分子主要是幫助他們懂得黨的基本知識,端正入黨動機,樹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對于預備黨員、正式黨員主要是教育引導他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本調查中的校本黨課課程的目標主要是充分利用學校自身紅色檔案資源,形成黨課教學特色,提高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的教育針對性,把握時機,因地制宜,用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內容和教學方式,生動直觀、寓意深刻地引導教育大學生知黨愛黨。
4.2 內容板塊
校本黨課課程內容服務于課程目標。為激發(fā)大學生了解黨、敬愛黨、加入黨的愿望,引導大學生黨員見賢思齊努力做合格黨員,校本課程應深入挖掘學校自身紅色檔案資源,從“校、人、物”三個維度出發(fā),凝練“黨引領下的學校發(fā)展”“校友中的紅色人物事跡”“校園中的紅色元素”三個專題模塊。
“黨引領下的學校發(fā)展”將黨史教育和校史教育相結合,側重于講述中國共產黨在學校的萌芽、發(fā)展和壯大階段以及學校辦學取得的成就,讓學生了解黨帶領下母校的發(fā)展足跡,體會到各項事業(yè)發(fā)展離不開黨的領導。
“校友中的紅色人物事跡”主要宣揚校友中紅色人物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重點講述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對黨的忠誠,在革命事業(yè)中做出的犧牲和取得的成就,折射出共產黨員“一句誓言、一生踐行”的崇高追求和高尚品質,讓大學生在穿越時空的追憶中端正動機找到榜樣,在向校友看齊向先輩看齊中激發(fā)身體力行的動力。
“校園中的紅色元素”重點向大學生展示紅色文物,包括最早的黨支部舊址、早期的入黨誓詞、革命報刊、革命先輩的書信等手稿、影像資料等。通過展示這些承載歷史印證歷史的文物,讓大學生黨員感受到校園承載的厚重紅色文化,在耳濡目染中增強身體力行的自覺。
4.3 教學形式
在調查中,“教學形式單一”是大學生對黨課質量提出不滿的主要因素之一。校本黨課課程要積極轉變教學形式,提高大學生黨課的互動性,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大學生黨課的參與程度,提升其學習積極性。根據(jù)授課內容,可在講授為主的課堂方式以外,多嘗試使用案例式、訪談式、情景劇式、現(xiàn)場式等授課形式。一方面,在理論課程上要創(chuàng)新形式、普及知識,例如,案例式可選好典型案例,突出紅色人物的閃光點,科學設置分層問題,引導大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入黨動機、宗旨意識等有關問題,起到剖析反思,矯正動機的作用。又如現(xiàn)場式,可將黨課教學選在學校首個黨支部創(chuàng)建的舊址,在莊嚴的氛圍中,啟發(fā)大學生黨員體會黨的初心使命,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突出實踐導向,例如情景劇式,可讓大學生黨員演繹紅色人物的故事,將紅色經(jīng)典搬上舞臺,將感人事跡再現(xiàn)在大學生面前,在故事起伏和情感共鳴中,感染教育一大批青年學生。又如服務式,讓大學生參與到服務師生中來,以義務勞動展現(xiàn)先鋒風采。
4.4 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影響黨課質量的重要因素。鑒于校本黨課課程基于校史的特殊性,在師資選擇上應當更加注重本土化。除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黨務工作者以外,還可以考慮紅色人物后人、本校的老黨員、大學生黨員等授課力量。本校的老黨員對學校歷史較為熟悉,對黨和學校也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們講述黨帶領下學校發(fā)展的歷程具有更好的效果。紅色人物后人是歷史的見證者,他們以更加貼近先輩的視角講述紅色人物血與火的故事,讓人感受紅色人物的偉大與犧牲,更容易讓大學生感受到紅色文化的傳承。從大學生中可以選取一批素質較高的擔任黨課助教、現(xiàn)場教學講解員、情景劇演員等角色,他們既是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在向別人講授黨課時,也能夠重溫紅色經(jīng)典,洗滌自己的心靈。
4.5 物質保障
校本黨課課程的物質保障主要是開發(fā)教學資源和完善網(wǎng)絡平臺。一是發(fā)掘和保護紅色檔案,比如恢復首個黨支部等先進組織的辦公場所原貌,創(chuàng)建現(xiàn)場教學場所;收集校友中的紅色人物的有關資料和實物,尋找紅色人物的后人等。二是開發(fā)在線教育資源,大學生黨課必須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校本黨課課程既要夯實線下教育資源,也要打造網(wǎng)絡教育資源,突出教學針對性,拍攝和制作一些專題“校本微黨課”。三是維護網(wǎng)絡平臺,針對調查中大學生提出的網(wǎng)絡平臺不夠穩(wěn)定,視頻播放卡頓、操作程序復雜等情況,加大投入力度,確保電腦、手機能夠方便快捷播放,提高網(wǎng)絡課程的體驗。
4.6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據(jù)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評價對象包括學生和教師兩方面。校本黨課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大學生了解黨的基本理論,堅定理想信念,端正入黨動機,努力做合格黨員。這就意味著黨課教學評價并不僅是針對有關知識的掌握,更需要考察大學生入黨內在動機、理想信念以及外顯行為是否符合黨員標準。因此,校本黨課課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當在知識測試基礎上拓展更為多元化的考評體系,例如開展談心談話,黨支部或班級對參訓學員綜合知識、思想、行為等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對校本黨課課程教師的評價,主要采取學生評價方式,看學生對授課的內容、形式等方面的滿意程度。
參考文獻:
[1]潘坤,王繼紅.紅色檔案助力高校思政課教學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
[2]陳軍強.大學生黨課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
[3]丁俊萍,王欣.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的百年歷程及經(jīng)驗[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21.
[4]王婭,王向女.我國紅色檔案資源研究綜述[J].蘭臺論壇,2019.
[5]祝軍,黃安興.高校大學生黨校課程優(yōu)化設置研究——基于對北京10所高校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教育,2017.
作者簡介:安歩贏(1985— ),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山西農業(yè)大學組織人事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檔案和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