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惠
藍關戲是流傳于萊州及招遠等地的一個古老的高腔劇種,是弋陽腔在膠東的后裔。元代形成的江西弋陽腔,在中國戲曲史上,曾開創(chuàng)了一個光輝的新紀元,與昆曲并稱為“劇壇兩大盟主”。明代末年,弋陽腔發(fā)展到高腔,風靡全國,也傳入萊州境內。后幾經演變,藍關戲逐步形成以“錯用鄉(xiāng)語”的音調特征、沿襲與模仿弋陽腔“其節(jié)以鼓,其調喧”的表現(xiàn)形式和吸收膠東民間曲調及其他成分的戲曲劇種。這古老的民間戲曲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藍關戲名稱的由來,主要有兩種傳說:一說是“藍關戲”主要劇目以唱韓湘子的故事為多,其叔祖韓愈,一生坎坷,處處過難關,遂取難關的諧音“藍關”;另一說是“藍關戲”的幫腔弋陽腔(高腔)來自南方,故稱南官腔,因而稱之為“南官戲”。
據(jù)有關記載和著述表明,藍關戲始于明末,興于清初。藍關戲在萊州的萌生與興起,坊間有兩種傳說:一是明末清初,外地高腔戲班常來此地演出,影響深廣,后經當?shù)厝说恼瞻?、模仿,逐步形成了藍關戲;二是清初,弋陽高腔傳入北京,萊州金城鎮(zhèn)的龍埠、東季兩村在北京做“估衣行”的生意人從那里學來高腔(生意人賣估衣唱高腔,以此招徠顧客),由此傳回老家而漸次發(fā)展起來。上述傳說雖有不同,但藍關戲是在明末清初受弋陽腔影響孕育而成的起因卻是一致的。正如萊州籍戲劇家馬少波所言:“南官(藍關)戲也是高腔的一種……在明代末年已經流行,其流行地區(qū)是我的家鄉(xiāng)——山東掖縣龍埠、馬回溝、李家疃以及與招遠縣相毗連的一帶村莊?!?此后,經過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以及木偶戲、皮影戲等劇種的熏陶影響,又經過與當?shù)卣Z言、民歌、小調、海號的結合,產生易語、易調而歌的變化,藍關戲終于演變成一種新的地方戲曲劇種。
據(jù)萊州東季藝人季風儀回憶,當年他在繪制“藍關戲臉譜”時所參照的摹本扉頁上有“清朝道光二年重繪”的落款。萊州龍埠張春吉等老藝人介紹:當年他們謄抄《羅網(wǎng)洞》等劇本時,原本上有“清朝道光五年”的字樣。另有存留于今的盛服裝道具的木箱上“清朝道光二年”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凡此種種,有力證明了藍關戲在道光年間已相當興盛。
萊州民風,崇尚禮樂,由來已久。大凡慶典賀喜,酬神巫祀,必是鳴鑼擊鼓,笙簫管弦。明清以來,梆子、昆腔、柳子、皮簧等諸劇種相繼流入萊境,爭奇斗勝,各展異彩。同時,形形色色的流浪藝人也頻頻持琴到此獻藝傳藝。萊州人“好經術而矜功名……不賤商賈”,在外做官、經商者較多,其中有些人在北京做“估衣行”生意,免不了要唱高腔招徠顧客,對高腔的情有獨鐘便隨著他們往返家鄉(xiāng)而漸次發(fā)展成為當?shù)厝说牧曀?。這種內需與外因的交互融合,有力促進了萊州民間文藝的交流與發(fā)展。因而,弋陽高腔在明末風靡全國之時,能很快流傳至萊州并扎根落戶,也就不足為奇。
經過清初的興起與發(fā)展,到了清代道光初年,藍關戲已進入盛行時期,相繼涌現(xiàn)出以龍埠、東季為代表的十幾個“連字班”和一大批專攻此業(yè)的會唱者。東季班以演《東游記》為主,稱“文藍關”;龍埠班以演《西游記》為主,稱“武藍關”。這一文一武,轟動當時。藍關戲由此蓬勃崛起,輻射四鄉(xiāng),一度遍布萊州境內。道光末年,招遠藝人從萊州學去了《八仙過?!返葎∧?,從此,藍關戲在招遠境內開始流傳。
光緒年間,每逢廟會、山會、喜慶活動時,各村藝人便云集一堂,切磋技藝,同臺演出,這大大促進了藝人們藝術上的相互借鑒與提高。因地域的差異,藍關戲逐漸形成了以龍埠、東季為代表的東、西兩路?!笆锼{關音不同,音同唱不成”,正是藍關戲風格多樣的真實寫照。至此,藍關戲聲名大噪,遠近聞名。
流行在萊州民間的藍關戲班社歷代相沿,成為傳統(tǒng)。其班社半農半藝,農忙務農,農閑授藝。班主稱為“師傅”或“會長”,多為當?shù)厮嚫咄氐乃嚾嘶驅W員自己的父老長輩,學員則是當?shù)氐耐磔吳嗌倌陜和?,往往是鄰里相授、父子相傳,年復一年,培養(yǎng)了一代代的藍關名伶,衍生出一撥撥的藝術流派。
藍關戲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近百出之多。劇目的來源一部分是根據(jù)小說《西游記》改編而成的大型連臺本戲,主要演唐僧取經的故事;另一部分是根據(jù)《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改編而成的大型連臺本戲,主要演八仙過海的故事。單本戲有《湘子出家》《湘子還家》《終南山》《下海要寶》《鬧海》《火焰山》《鬧天宮》等數(shù)十出之多。道光年間,龍埠藝人張君柴編寫的《烏計國》一戲,光緒初年,龍埠文人張云貴寫了三年的《劉全進瓜》一戲,成為藍關戲久演不衰的經典保留劇目。
藍關戲演唱形式為“幫、打、唱”三位一體,即一人在臺上獨唱,眾人在后臺幫腔,其伴奏只有打擊樂。“幫、打、唱”成為該劇種音樂的三大支柱。
唱腔是藍關戲音樂的主體,由多種曲牌的聯(lián)曲組成,常用的唱腔曲牌有:高腔、平腔、悲腔、老腔、昆調、贊子等。同時,還揉進許多鄉(xiāng)土風味的民間小曲、民歌等,使其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幫腔是藍關戲“幫、打、唱”結構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七分幫、三分唱”之藝訣。幫腔的演唱以真聲和假聲相結合的方法,既幽雅纖細,又粗獷豪放,給無伴奏干唱的藍關戲增添了活力和光彩。
打擊樂是藍關戲音樂的另一顯著特征,它以奔放的氣勢,鮮明的節(jié)奏,凸顯出藍關戲的藝術特色。只用打擊樂伴奏,沒有絲竹管弦應和,“半臺鑼鼓半臺戲,沒有鑼鼓沒有戲”,正是對打擊樂在藍關戲音樂中重要作用的形象詮釋。
幾百年來,藍關戲一直處于以“干唱為特點的徒歌形式”,形成了“幫、打、唱”三位一體的獨特音樂風格。藍關戲與當?shù)孛袼紫嘁老嚯S,通俗易懂,順口可唱,詼諧有趣,深得當?shù)厝藗兊南矏?,得以日臻完善和世代相傳?/p>
藍關戲的歷史是一部不同地域聲腔劇種的發(fā)展史,同時也是一部堅持自己特色、汲取諸藝之長而融合發(fā)展的歷史。源于古老弋陽腔的藍關戲,至今不僅繼承了弋陽腔之古風,而且?guī)е约邯毺氐镊攘Υ媪粲谑?,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藍關戲的豐富內容與基本特征及其傳承歷史在全國其他高腔劇種中實屬罕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民族音樂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藍關戲綿延不止、生生不息的歷史經驗,對保護和傳承民間文藝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頗具借鑒價值。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藍關戲契合萊州民風民俗,給當?shù)氐娜藗儙砹擞鋹偅瑵M足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審美需求,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八{關開了臺,婆娘跑掉鞋”、“去聽藍關戲,凍死也愿意”、“閨女外甥雞,不如藍關戲”等贊語,表達了當?shù)孛癖妼λ{關戲喜聞樂見的心聲。大眾愛藍關,藍關才發(fā)展。
數(shù)百年過去了,昔日風靡全國的弋陽腔,早已銷聲匿跡,幾成絕響。然而,在美麗富饒的萊州北部邊陲及周邊地區(qū)至今仍活躍著弋陽腔的遺脈——藍關戲。這是萊州歷代藝人嘔心瀝血、艱苦創(chuàng)造的藝術結晶,是當?shù)厍拜呄热舜鄠鞯奈幕z產,更是膠東民間文藝的一朵奇葩。
Languan Opera, an old high-pitch opera in Laizhou and Zhaoyuan among other places, evolves from Yiyang Pitch in Jiaodong. Yiyang Pitch was formed in Jiangxi in the Yuan Dynasty. It ushered in a new glorious epoch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s. It was called the “l(fā)eaders of the theatrical circles”along with the Kun Oper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Yiyang Pitch developed into a high pitch and became popular throughout China. It also spread in the territory of Laizhou. Through evolution, Languan Opera gradually shaped the pitch features of changing dialects, followed and imitated the representation form of Yiyang Pitch with drum-like rhythms and loud pitches, and absorbed the elements of folk tunes in Jiaodong and other operas. This old folk opera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the first group of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s centuries pass by, Yiyang Pitch has lost its national popularity and is almost extinct. However, Languan Opera, a descendent of Yiyang Pitch, is still active i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beautiful and abundant Laizhou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