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佳
話題引入
阿列克謝·托爾斯泰認為:“小小說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毙⌒≌f又名微型小說、超短篇小說、一分鐘小說。因其篇幅短小,僅千字左右而得名,但其選材精、結(jié)構(gòu)巧、含意深,體現(xiàn)了“以小見大”的特征,因此風行世界、長盛不衰。
今天,我們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小說寫作。
眾說紛紜
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一起探討小小說的寫作要領(lǐng),探討的主題是“精彩小小說的樣子”,請大家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看法。
王鑫磊:老師,我認為好故事、精彩小小說在情節(jié)安排上必然要別具匠心。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平鋪直敘,想到哪里寫到哪里,這樣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
老師:沒錯,同樣的故事,不同的講法,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但在有限的篇幅里,故事如何講,從什么地方講起,卻很值得思考。匠心獨運的故事、精心打造的情節(jié),主要體現(xiàn)在敘述方法上,體現(xiàn)在敘述的先后、詳略、主次的安排上。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在情節(jié)安排上絕對堪稱經(jīng)典。故事梗概如下:
一個美好的晚上,心情美好的庶務官伊凡·德米特里·切爾維亞科夫在劇院看戲時,打噴嚏不慎將唾沫濺到了坐在前排的將軍級文官身上。小文官唯恐大官會將自己的不慎視為有意冒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大官道歉,弄得那位大官由毫不在意到真的大發(fā)雷霆;而執(zhí)著地申訴自己毫無冒犯之心、實屬無心之無過的小文官在遭遇大官的不耐煩與呵斥之后,竟一命嗚呼。
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帶著濃郁的荒誕色彩,暴露出的不僅是小人物的可悲,更體現(xiàn)了沙皇統(tǒng)治時期專制制度的黑暗。
卓別林有一句名言:“我總是力圖以新的方法來創(chuàng)造意想不到的東西。假如我相信觀眾預料我會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輛馬車去。”(引自《卓別林——偉大的流浪漢》),這同樣告訴我們,創(chuàng)作的巧妙,首先來自情節(jié)的“出其不意”。
張譯尹:老師,我覺得精彩小小說除了情節(jié)要精心設(shè)置外,還需展現(xiàn)鮮活的人物形象,要多描寫細微之處。
老師:說得棒極了,小說中的人物是重點,小小說中的人物是重點中的重點。我們在行文中要展現(xiàn)人物的獨特形象,必然要通過人物富有特征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如魯迅《故鄉(xiāng)》中的一個片段:“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此片段為“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出場,寥寥數(shù)語,一個尖酸、自私、勢利、愛嘮叨、愛搬弄是非的市儈小民形象呼之欲出。
何卓陽:老師,這個片段確實很精彩,但在細節(jié)的選擇上,該怎么取舍呢?
老師:卓陽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如何抓住細節(jié),如何選擇最貼切的細節(jié),這需要我們練就一雙銳利的“火眼金睛”,鍛造一顆敏銳的心。通過不斷觀察生活、持續(xù)思考生活、堅持表達生活,達到心眼手相通、相合的境界。契訶夫《變色龍》里的細節(jié)可供我們品讀:“警官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軍大衣,提著小包,穿過市場的廣場……奧楚蔑洛夫?qū)λ謬樥f,裹緊大衣,穿過市場的廣場徑自走了?!蔽闹?次寫到奧楚蔑洛夫的“大衣”,通過對奧楚蔑洛夫一次次“脫大衣”“穿大衣”的細節(jié)描寫,揭示了其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的鄙陋心態(tài)。
細節(jié)能讓我們的文章更真實,更有畫面感,但并非寫得越細越全就越好。細節(jié)描寫,有時需潑墨如水,有時則要惜墨如金。切記:所有的細節(jié)一定要與人物有關(guān),要能為主旨服務;否則,寧可棄之不用。
寧舒涵:老師,聽了大家前面的發(fā)言,我認為小小說和小說實則大同小異,環(huán)境描寫也是不可少的,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嘛!
老師:舒涵同學的觀點真是一針見血??!環(huán)境描寫猶如小說中人物表演的舞臺背景,社會環(huán)境如此,自然環(huán)境亦如此。不論你想渲染氣氛、烘托心情,還是推動情節(jié)、深化主題,環(huán)境描寫都是必不可少的。
劉婉婷:老師,我知道精彩的小小說是什么樣子了,就是用短小曲折的故事來展現(xiàn)人物形象、反映社會問題,若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引人深思,就更好了。
老師:沒錯,其實精彩的小小說就是講好一個故事。選材上,可擷取生活中的一個瞬間、一個片斷、一幅剪影;布局上,不必求全求細,力求脈絡(luò)清晰;表現(xiàn)手法上,可以白描手法為主;結(jié)構(gòu)上,力求巧妙,適當留白,以求耐人尋味。
總的來說,一篇精彩的小小說要做到:篇幅短小精致,立意新穎深刻,人物鮮活立體,語言簡潔精練,結(jié)尾耐人尋味。
何卓陽:老師,我正好寫了一篇小小說,想給大家看一看。
老 包
巷道深處有家小小的包子鋪,招牌很舊,不起眼。店主五十來歲,大家都喊他“老包”。
老包背微駝,但瞧著精神矍鑠,或許是因為鼻梁挺拔,猶如一座小山峰。
老包話雖不多,但眼里似有光,能照到光臨小鋪的每個顧客。遇到愛說話的老顧客,他能順口拉拉家常;碰到話不多的,老包只笑著招呼,轉(zhuǎn)身又去忙了;見到小娃兒,老包總恨不得多加個包子……總之,他的一言一行,都讓人感到自在、舒暢。
包子鋪多為老顧客,偶爾也有慕名來“探店”的人,幸運的能如愿打卡,不幸的可能三問兩拐也找不到地兒。有人勸老包,挪個地方吧!但老包只是笑笑,也許是生意不算差,也許是老包年歲大懶得折騰,也許是怕老主顧找不到……但也有人說是因為他太“軸”。
說起老包的“軸”,熟客可是有目共睹的。多少年了,老包總是穿著同一個款式的灰色外套;兒子想替老包買個捏包子機,被老包一口回絕;女兒說買個絞肉機總行吧,老包愣是不搭理;老顧客說,少放點兒餡吧,老包是聽了,頭也點了,但包子還是一如既往地鼓著,如一個緊握的拳頭。
餡兒永遠是手剁,包子永遠十八個褶兒,皮薄肉厚汁鮮美。
可就是這樣一個包子鋪,卻也迎來了對手。就在老包家巷子外,新開了一家包子鋪。
“網(wǎng)紅包子”四個大字十分顯眼。一開張,不僅免費試吃,還搞什么集贊轉(zhuǎn)發(fā)、直播走秀,大肆宣揚其包子“配比最科學、爽口又時尚”,噱頭十足。一時間,買包子的人烏泱泱地來,一波接一波,真是熱鬧——老包的小鋪卻從未有過這般景象。
我也打算去這家名聲大噪的店里嘗嘗鮮。一進去,光菜單就讓人大開眼界,牛肉辣條、流酥蛋黃、香酥椰蓉、鳳爪留香……看名字就讓人垂涎三尺。我憑感覺點了幾種,上桌的“網(wǎng)紅包子”簡直讓人驚掉下巴,“牛肉辣條”原來不是餡兒,是包子外面的點綴;香酥椰蓉倒是包子樣,就是吃著味兒很怪;鳳爪留香也是誤解,沒有鳳爪,只聞到一股泡椒味……
過了幾天,我路過新包子店,發(fā)現(xiàn)店鋪里冷冷清清。
又過了些日子,我再路過時,發(fā)現(xiàn)門上赫然貼著四個大字,“本店轉(zhuǎn)讓”。
我繞進巷子,透過包子鋪窗口氤氳的熱氣,看見老包忙前忙后的身影,他的背似乎更駝了。
老師:這篇小小說開門見山、直接敘事,結(jié)尾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拜S人”老包駝背但有傲骨,以不變的初心認真做包子;新包子店虛張聲勢、有“皮”無“實”,最終慘淡收場。
高懿宸:老師,看了何卓陽的小小說,我也不那么畏懼寫故事了。小小說,其實就是把自己的見聞和感受通過文字巧妙地呈現(xiàn)出來。
老師:不錯!看來同學們都明白了該怎樣寫出精彩的小小說了。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是一切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源泉,再好的文章,都離不開對生活的思考,離不開對與他人、與世界聯(lián)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