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上海電影譯制廠時,或許是廠領導覺得我聲音不錯,剛一進廠就開始上戲,不過配的大都是一些零碎的角色。
我第一部擔任主角的戲是保加利亞電影《第一課》,講述反法西斯戰(zhàn)爭時期一個女學生的愛情故事。因第一次配戲份較重的戲,站在話筒前我覺得好像心都跳到嗓子眼了,小腿肚子也抖了起來,用力拍也不管用。后來還是在老演員的幫助下順利地配完這部戲,這也是我配音的“第一課”。
所謂內(nèi)參片,就是因政治需要而翻譯的內(nèi)部電影參考片,當時是被稱為 “封資修”的“大毒草”外國電影。我第一次配的內(nèi)參片是美國電影《紅菱艷》。配內(nèi)參片是保密的,說是給樣板戲作參考資料,白天在錄音棚忙一天,晚上到家也不能向家人提及。配音之前要開學習班,配后要批判“毒草”。內(nèi)參片不能公映,全部送北京。劇本也是保密的,有一次我跟同事去逛街,回來發(fā)現(xiàn)放在桌上的劇本不見了,嚇出一身冷汗,急得我肚子疼,后來才知是打掃衛(wèi)生的人把它給放到柜子里去了。
一部內(nèi)參片配完,要先交由上海市委審查,之后再將拷貝送到北京。有一次審查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除了市委的人還有上海警備區(qū)的老干部。我配的角色是一個年輕女游擊隊員,有一句臺詞是“會好的!會嫁出去的!”老干部聽了這句話覺得很不妥,“這是什么話!這個時候還說什么結(jié)婚,可不可以把這個詞換成我們革命的詞句呢?”讓人哭笑不得,一番解釋后方才通過。
配內(nèi)參片任務最繁忙時,參加工作的演職員都被要求帶著毛巾牙刷住在廠里,大家沒日沒夜地加班工作,困了就打個地鋪或在休息室瞇一會兒。萬航渡路錄音棚里沒有冷氣,天熱時為了降溫,廠里就只好拿幾塊大冰塊放在一個大木盆里用電扇對著吹,但正式錄音時還必須關掉電扇。
因為趕片子,不分晝夜工作有時也鬧出事情來。一天夜里,為了錄一場帶混響效果的戲,工作人員在錄音時把棚門敞開,外面還裝了個大喇叭,里面演員大叫“著火了!快來救火呀!”結(jié)果棚里傳出的聲音太大,把住在周邊的居民都給驚醒了,嚇得他們紛紛跳起身來奪路而逃。
那些片子有一半沒有面世,其中相當一部分被存進了中國電影資料館壓箱底。當時作為內(nèi)參片,上面連演職員名單都不能打,大家都是隱姓埋名地默默工作。
不過如今再回頭看那段時光,倒覺得很有價值。我們不僅能看到很多外國電影,而且可以拿著特批證到位于徐家匯的“藏書樓”借閱外國名著。通過閱讀《悲慘世界》《傲慢與偏見》等名著,我找到了故事的背景,找到了語言表達的依據(jù)。
我的配音技巧,可以說就是從這一個戲一個戲里滾出來的。(據(jù)澎湃新聞 劉廣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