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時期形成的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是重要的黨史教育資源。近年來,桑植縣在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本文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桑植為例,淺議如何發(fā)揮紅色文化在黨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紅色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紅色文化涵蓋極廣,具備傳承條件的主要有紅色故事、革命歌謠、地方特色歌舞劇、各類出版物等。
(一)紅色故事革命時期,桑植縣有五萬多人參加紅軍
革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革命故事。近年來,桑植縣挖掘整理了幾百個紅色革命故事,開發(fā)出了紅色革命黨課“桑植籍紅軍五虎將”“永恒的守望”等,出版了紅色革命故事集。
(二)革命歌謠
桑植縣是民歌之鄉(xiāng),蘇區(qū)時期,這里產生和流傳了大量的革命歌謠,堪稱藝術瑰寶。
《苦難歌》《十送紅軍》《紅軍幾時才返回》《馬桑樹兒搭燈臺》等膾炙人口的桑植民歌,唱出了舊社會的黑暗、唱出了窮苦百姓的憤怒、唱出了對人民軍隊的無比熱愛和對革命英雄的由衷贊美。
(三)地方特色歌舞劇
相比璀璨的革命歌謠,對表演者要求更高的地方特色歌舞劇流傳下來的相對較少,在黨史讀本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地方特色歌舞劇的影子,革命時期這些歌舞劇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比如桑植籍早期共產黨員彭玉珊編排了反映社會現(xiàn)狀的歌舞劇,到桑植縣各地巡回表演,有力地開啟了民智,推動了革命意志的覺醒。
(四)各類出版物
蘇區(qū)時期的紅軍深深根植于農村,革命者多為出身于社會最底層的貧苦農民,文化程度低,思想境界受局限。為此,蘇區(qū)黨組織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辦各種黨報、黨刊,用淺顯易懂的理論、貼近生活的事實,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思想理論教育。
黨史記載,中共湘鄂西分局就辦有《湘鄂西通訊》《紅旗日報》《紅旗旬刊》《布爾什維克周刊》,還編出了《黨內教育訓練》《湘鄂西土地問題》《農民問題》等匯刊。
這些出版物,也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紅色文化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一)喚醒了民眾
湘鄂西山高林密,信息閉塞。貼近民眾生活的山歌和歌舞劇以及紅色故事向民眾宣傳了黨的主張,宣傳了紅軍是窮人的軍隊,宣傳了革命的道理,激起了苦難民眾的革命意識。
(二)激勵了紅軍
蘇區(qū)時期,部隊將黨的宗旨、革命的目標、部隊的紀律、思想教育等內容融匯到歌謠之中,讓戰(zhàn)士們傳唱。在紅色歌謠的長期熏陶下,戰(zhàn)士們明白了革命道理和革命目標,激勵了斗志,堅定了信念。
(三)威懾了敵人
湘鄂西蘇區(qū)革命歌謠是戰(zhàn)斗的歌。當千千萬萬的蘇區(qū)民眾傳唱著革命歌謠,緊跟著共產黨沖鋒陷陣的時候,那些反動分子在滾滾的革命洪流和奔騰澎湃的革命歌聲面前,往往會渾身顫抖、心驚膽戰(zhàn)。
三、如何利用好紅色文化
(一)故事漫改
將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故事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漫畫的形式展示出來,更能夠吸引青少年,達到教育青少年的重要目的。同時,漫改的紅色故事也適合作為德育教材走進課堂。
(二)老歌新唱
“魅力湘西”“梯瑪神歌”“張家界大劇院”“天門狐仙”等演劇場所都有桑植民歌的影子,游客在觀看演出的時候就是對桑植民歌的一次親身感受,桑植民歌穿插在這些表演中,既不會顯得單調,又增加了桑植民歌的魅力。
(三)黨課課堂
把耳熟能詳?shù)母锩柚{、紅色故事整理加工成紅色黨課,依托賀龍紀念館、縣委黨校等機構培訓共產黨員。
目前,桑植縣正在打造湘鄂西蘇區(qū)黨組織“做個好黨員”10 條標準系列微黨課,創(chuàng)建數(shù)字課堂。
(四)紅軍體驗村
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旅游價值,將紅色文化打造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旅游經典名片,可以嘗試在賀龍故里和紅二方面軍出發(fā)地規(guī)劃建立一個紅色文化主題村落,搭建一個充滿紅色文化特色的固定舞場,定期開展民歌活動、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