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榜樣·父母情
童年時,我的父母早出晚歸忙于工作,所以請奶奶照顧我和哥哥。奶奶白天樂于獨自聽黃梅戲,我的小玩伴便“趁虛而入”。
小朋友喜歡我家一米寬的小黑板,那是媽媽怕我們在墻上亂涂亂畫,特意買的。我家的風琴也很吸引人,來自父母曾開辦的一所學校。此外,家里有《小朋友》和《兒童時代》雜志、小人書、圍棋、象棋、跳棋等,因為父母曾從事教育,對小孩的成長格外上心。
我十歲那年,爸爸突然決定讓奶奶休息了,他覺得小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驕嬌二氣太濃,應該學著做家務,以此培養(yǎng)我們的責任感和動手能力。奶奶離開后,父母手把手地教我們,并安排我和哥哥輪流做晚飯。起初,我們只負責煮一鍋米飯,把菜洗干凈,后來讓我們炒青菜。其間,因我們貪玩,忘了及時關爐子,燒焦了很多次。至于炒的菜,時而太咸,時而太淡,時而太生,時而太爛。對于這樣的錯誤,父母很寬容,但在這樣的鍛煉下,我們能很輕松地做出晚餐,也明白了做事要專心的道理。除了做飯之外,掃地、洗碗、洗衣也漸漸成了我們的事。
初學做家務,頗有新鮮感和成就感,父母??湮覀兡芨桑斝迈r感過去后,做家務便成了負擔,我和哥哥互相“踢皮球”。有一天媽媽在門上掛了個小牌子,牌子兩面分別寫上我跟哥哥的名字,說這是“值日生”牌,早上我們要去看今天誰值日。這太有趣了,在學校大家都喜歡當值日生,除了幫老師收作業(yè)、打掃教室外,有時候還要檢查同學是否帶了手絹?耳朵后面是否洗干凈?值日生有責任,也有點“特權”。
“值日生”的安排讓我們熱情了一陣子,不久又疲了,媽媽便開始“記分”。洗碗記一分,掃地記一分,洗一件衣服記一分。到了月底,她為我們結算積分,一分換一分錢,我和哥哥開始搶著干活。眼見倆兒子有可能淪為金錢的奴隸,爸爸出來干涉了,媽媽只好取消了“兌現(xiàn)”,調整為用積分換文具或小人書。
媽媽具有前衛(wèi)的眼光,文具店里任何新產品都逃不過她的眼睛,從此我有了小船和小花狗樣式的卷筆刀、圓珠筆、有橘子香味的橡皮等,同學都喜歡看我的時尚文具。
有一天,媽媽很嚴肅地通知我們周日下午要開家庭會議,這讓我和哥哥盼星星盼月亮,像開會這種大人的事,我們居然也能參加了。到了開會那天,在靠窗的桌子上擺著一堆破襪子,原來媽媽召開的是補襪子大會。
媽媽把一塊塊布料剪好,粗粗地縫在襪子的破洞上,再讓我們沿著布邊一針一線縫好。她怕我們把兩層襪子縫在一起,便找出幾個小鐵盒,我們把鐵盒塞進襪子里,放在破洞下。我們邊補襪子邊聽媽媽講故事,不知不覺就補完了。
心語點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思想觀念和文化素養(yǎng)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孩子,可以說從孩子身上,我們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父母做得好,孩子就能從中體會到做人的真諦。
故事中,在父母的指引下,“我”和哥哥有了很強的動手能力,同時明白了做事要專心,要有責任感。同學們,在你的成長中,有哪些故事曾讓你受益匪淺呢?xx5zwzk@163.com,期待你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