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出
火山爆發(fā)是地球上危害最大的災難之一,5500萬年前的一場大規(guī)?;鹕奖l(fā)使得大量深海生物走向滅絕,四百多年前噴涌而出的火山巖漿將當時的發(fā)達城市——龐貝古城一舉摧毀……如今地球上還有數(shù)百座隨時可能爆發(fā)的火山,我們該拿這些“不定時炸彈”怎么辦呢?
向爆發(fā)中的火山發(fā)射炮彈以阻止其噴發(fā)或讓巖漿改道,聽上去是個瘋狂的主意,可是當美國人這樣做后,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雖然炮轟火山聽上去很不可思議,但其實是有理論基礎的,當洪水來臨時,如果有山坳堵在前方,洼地就會被洪水淹沒,這時我們需要炸開堵路的丘陵,避免造成洪災。從這個做法得到啟發(fā),美國火山學家托馬斯·賈格加爾提出,用炸彈轟炸火山,炸出新的巖漿通道,從而讓巖漿改變方向,不再威脅下游城市。
美國人首次在1935年嘗試了這一做法。這一年,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噴發(fā),這是一個著名的活火山,在過去的數(shù)百年間,它曾經(jīng)多次爆發(fā),人們深受其害卻又無可奈何,于是在聽說這個有些瘋狂卻又有可行性的主意后,他們決定冒險一試。
事實上,炮轟火山也許是此時唯一的救命稻草了——經(jīng)過一個月的噴涌和聚積,大量火山巖漿集中流向了夏威夷島的中心城市希洛,巖漿一旦流入希洛城,將淹沒和燒毀整個城市。美國人將炮轟火山提上了日程,他們計劃用多枚炸彈轟炸熔巖流的硬質外殼(被稱為“熔巖殼”),使地下的巖漿從不同的方向溢出,掐斷流向希洛城的熔巖流。
1935年,在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上爆炸的炸彈。
火山爆發(fā)過程與炸彈作用示意圖
最終,在當年12月27日,美國啟用了10架軍機,在火山熔巖流經(jīng)地段的兩個目標區(qū)域,投下了20枚炸彈。其中,有5枚炸彈直接擊中了熔巖流,其他炸彈則炸在了已凝固熔巖上。命中熔巖流的炸彈,激起了60米高的巖漿浪花,熔巖殼上出現(xiàn)了平均直徑約6.7米,深度為2米的彈坑。又經(jīng)過幾天,在1936年1月2日,熔巖流停止了流動,希洛城轉危為安。
無獨有偶,幾十年后意大利人再次采用了炮轟火山的方法。意大利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也是一座非?;钴S的火山,幾十年間有過多次的噴發(fā),當?shù)毓俜讲粩鄬ふ抑鞣N解決方案,炮轟火山也是其中之一,不過這個方法效果難以預測。
1983年,埃特納火山的熔巖流到了農田里,人們試圖用炸藥來改變熔巖流的走向,工程師將炸藥放置在巖漿流經(jīng)的區(qū)域,在巖漿經(jīng)過時引爆了炸藥??上нm得其反,炸藥爆炸后非但沒有改變巖漿的走向,反而為其開辟了一條新的通道,讓巖漿流向了城鎮(zhèn)的更多區(qū)域。
1992年,火山再次劇烈爆發(fā),為了阻止巖漿流向城鎮(zhèn),當?shù)厝瞬坏貌恢匦虏捎谩稗Z炸火山”的方法。這次他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在熔巖管道的多個位置放置了炸藥,將周圍的巖漿通道全部炸毀,無處可去的巖漿流入了事先設置好的人工通道里,沒過多久就冷卻硬化,最終完全停止了。
雖然意大利人此次行動成功了,但讓他們總結成功經(jīng)驗卻很難說出所以然來,因為炸藥所能達到的影響是有限的,設置多少炸藥,放置在什么位置,決定著爆炸能對熔巖通道產生多大的影響,是否能真正促使巖漿改道甚至冷卻凝固。但不同地方的火山有著不同的地理地質條件,比如埃特納火山山體陡峭,原有通道被破壞后,巖漿改道的可能性大,而夏威夷火山坡度較緩,使用炸藥來開辟巖漿新通道的方法成功率較低。而且,火山爆發(fā)的原因和巖漿的流向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人類還沒完全了解,對于不同的火山,“炸彈轟炸法”能否奏效不能一概而論。
此外,雖然這些轟炸行為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后果,但不是說危險就不存在。當炸彈爆炸的時候,混合著壓力的增加,反而可能會助長火山爆發(fā)的威力,這股力量會釋放出更多的火山灰和熔巖,其威力甚至比火山本身的力量還要大。更有甚者,采用空中投擲炸彈的方法還有搞錯位置和提前引爆的風險,到時候,一場天災很可能就會變成人禍。
如果說炮轟火山,“以毒攻毒”的想法有些讓人難以接受的話,用水來澆滅巖漿可能是我們直覺能想到的方法,那么這個方法好用嗎?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還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方案,他們想用鉆探設備鉆到火山里,朝巖漿潑冷水,預防火山的爆發(fā)。他們還為此探討了方案的實施可能性,比如人類能否向火山中鉆洞。迄今為止,人類鉆出的最深的洞叫做科拉超深鉆孔,蘇聯(lián)人在冷戰(zhàn)期間就已經(jīng)成功鉆入地殼以下12262米,后來因為資金枯竭他們才停止了繼續(xù)往下鉆;此外,人們也在世界各地鉆了不同深度的孔洞,有的是為了地質研究,有些則是提取地熱資源等。由此可見,人類現(xiàn)在已經(jīng)掌握了向地底鉆洞的技術。
太平洋島國湯加附近的一座海底火山噴發(fā)的威力是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爆炸能量的數(shù)百倍。
但是,向火山鉆洞比在平地鉆洞要危險得多,鉆井設備可能因為工作環(huán)境的粘度、高溫和高壓而無法工作,也可能會遇到被困住的高壓熔巖,熔巖會引發(fā)爆炸甚至沖出鉆孔,人為觸動火山爆發(fā)。當然,這些問題也可以解決,比如尋找耐高溫高壓的特殊材料制造鉆探設備、在鉆探過程中監(jiān)控火山活動的信號避免觸發(fā)火山等。
不過,即使以上這些問題都能解決,我們真的成功在火山中鉆了一個洞,也沒有提前“引爆”它,又需要多少水才能讓它冷卻下來呢?火山巖漿是地幔的熔融巖石,其總量比地球上所有的水還多,而且?guī)r漿溫度比水的沸點也要高得多,需要比巖漿多得多的水才能冷卻它們,因此靠地球上的水來冷卻火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那么,如果等到火山爆發(fā),再調動冷水來“滅火”,會有效果嗎?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預測火山何時爆發(fā)了:火山噴發(fā)前,會有一系列地質變化,例如地溫升高、小地震多發(fā)、火山顫動增加、噴出氣體變多、火山口湖水位變化、火山周圍的磁電特征改變等,對這些特性加以監(jiān)測,可以綜合判斷火山噴發(fā)的可能性。知道了火山何時會爆發(fā),提前調配冷水就可以實現(xiàn)了。
不過,用冷水澆滅火山可能有些困難,看看海底火山就知道了。我們知道,有一種島嶼叫做火山島,海底火山噴出巖漿,形成了水下的山丘、石柱,經(jīng)過幾千年甚至幾十萬年,露出海面就成了島嶼,如果海水較淺、水壓較低,火山巖漿還可能噴出水面,巖漿冷卻、凝固成巖,也會堆積成為島嶼。海洋中的海水這么多,海底火山仍然頻繁爆發(fā),形成了數(shù)量不少的火山島,比如著名的夏威夷群島和阿留申群島等,這就說明水澆火山效果有限。以水滅火的原理是把燃燒物與空氣隔開,但巖漿的噴發(fā)是高壓所致,本身就不需要空氣,海水對其只能降溫而無法熄滅,甚至還可能起到反效果——冷水遇到高溫的巖漿,迅速變成蒸汽,引發(fā)爆炸。
對此,我們也不必太過失望,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冷水也許能起到一定的遏制火山的效果。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火山學家奧利維爾·巴赫曼分析了245次火山噴發(fā)的數(shù)據(jù),模擬了促進火山噴發(fā)的各種因素,發(fā)現(xiàn)水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水在與巖漿的相互作用中會產生大量氣泡,充滿氣泡的火山就像一瓶經(jīng)過劇烈搖晃的可樂,巨大的壓力大大提高了巖漿沖破地表的可能性。數(shù)據(jù)模擬表明,如果火山的巖漿管道很少且含水量超過3.5%的話,火山爆發(fā)的風險非常高,因為管道越少,氣泡越多,氣泡逸出的機會越少,火山內部的壓力越高。
但是,讓人驚訝的是,如果火山的含水量繼續(xù)增加,情況會發(fā)生逆轉:當含水量超過5.5%時,火山爆發(fā)的風險會顯著下降。對這種結果,巴赫曼做了一些猜想,當含水量非常高時,氣泡不僅會充滿巖漿管道,還會擠占巖漿庫。巖漿庫是指在地殼的深處及上地幔中的某些地方,由于局部溫度的升高,而形成囊狀的硅酸鹽巖漿熔體的地方。
在火山噴發(fā)之前,熾熱的巖漿從地底深處上升并進入巖漿庫,一旦巖漿庫中的壓力高到足以使上覆的巖石破裂,就會發(fā)生噴發(fā)。巖漿庫中存在的氣泡延遲了火山的噴發(fā),從而降低了最終爆發(fā)的風險:它們會被從下方上升的物質壓縮,從而減緩巖漿庫中的壓力積聚,使火山噴發(fā)延遲;這種延遲使巖漿管道中的氣體有時間從巖漿中逸出,而不會發(fā)生爆炸。
如果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正確的,我們就獲得了預防火山爆發(fā)的好方法:當監(jiān)測到火山有爆發(fā)可能時,人們可以計算巖漿庫中氣泡的數(shù)量以及巖漿管道的數(shù)量和分布情況等,據(jù)此確定向火山中注入多少水就可以抑制其爆發(fā)。
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類究竟是否能征服火山,現(xiàn)在下判斷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