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錫葉
摘要: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隊伍和本地區(qū)、本單位提供信息的源泉,新聞通訊員一直承擔著反映情況、撰寫稿件和通訊聯(lián)絡等重要職能,歷來為各大媒體所重視。在媒介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加速融合,新聞通訊員由于其獨有的優(yōu)勢,在新興媒體內容建設中更是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教育系統(tǒng)來說,大多數(shù)通訊員在新聞稿件寫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教育新聞宣傳水平的提升。筆者從事教育新聞工作10余年,收到通訊員投稿數(shù)萬篇,本文試圖總結梳理通訊員寫稿存在的共性問題,探討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以進一步加強通訊員新聞寫作水平。
關鍵詞:教育新聞;通訊員;新聞寫作思維
教育新聞通訊員稿件常見問題
總體來說,教育媒體高度重視通訊員隊伍建設,通訊員在辦好教育媒體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教育媒體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以湖南教育報刊集團所屬教育新聞媒體來說,新聞周刊《湖南教育》雜志和湖南教育新聞網建立了覆蓋全省14個市州、123個縣市區(qū)以及各大高校的通訊員隊伍,為雜志和網站內容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湖南教育》雜志每期均有三至五篇稿件來自于通訊員,占據(jù)了較多的版面。湖南教育新聞網及其新媒體每日更新的稿件更是80%來自于通訊員,是湖南教育新聞網辦好網站的主力軍。
廣大通訊員及時報道全省教育系統(tǒng)工作動態(tài)、典型經驗、先進人物、新聞故事、民生實事等,為擴大教育媒體信息量、提高傳播度、增強服務性,為講好湖南教育故事、總結湖南教育經驗、塑造湖南教育形象作出了顯著貢獻。然而,雖然通訊員來稿量很大,但是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少之又少,成為了一個共性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教育新聞宣傳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筆者對通訊員寫作的數(shù)萬篇來稿進行了分析,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題材太小,缺乏價值。鄭保衛(wèi)教授在《當代新聞理論》中指出,新聞價值是事實信息適應和滿足公眾興趣與需要的各種信息要素的綜合。所含信息要素的級數(shù)越高,新聞價值越大。這個定義的核心在于,它強調要從公眾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來把握新聞價值。許多通訊員來稿,題材集中于本地區(qū)、本單位會議、活動和日常的工作,很難滿足公眾的需要和引起公眾的興趣,自然就缺乏新聞價值。諸如“某中學隆重舉辦‘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慶祝活動”“某小學舉辦‘做中國文化傳承者主題演講比賽”“某領導來校調研”等等,缺乏構成新聞價值的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等要素,稿件最多只能稱之為信息,而不能稱作新聞。
第二,角度太老,缺乏新意。新聞要義在于“新”,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又或是寫作視角和作者的思想、觀點,都要表現(xiàn)出“新意”,這樣才能吸引受眾。但是很多通訊員在寫稿時,寫作模式千篇一律,寫作角度僵化陳舊,寫作語言空洞蒼白,傳遞的主題千人一面。如一位通訊員在開展清明節(jié)主題教育活動的來稿中寫道:“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民族文化,營造文明安全、綠色節(jié)儉的清明新風尚,鞏固我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成果,4月2日,某中學開展了‘文明祭英魂清明節(jié)主題教育系列活動。”這種寫作角度十分常見,令人有審美疲勞,難有新聞味道。
第三,“三觀不正”,缺乏意義。新聞報道都會將一定的思想主張、情感信念、價值取向等傳遞給受眾,因此強調新聞報道正確的導向格外重要。但在新聞采寫實踐中,很多通訊員對于一些事物不能準確判斷其深層次的價值導向,甚至偏離了主流價值。比如,通訊員報道某縣一中隆重舉行“高三高考百日沖刺誓師大會”,這實際上違反了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也違反了素質教育的價值導向,是不宜報道的。又比如,有通訊員在報道典型人物時,象明明知道自己患上疾病了,但是遲遲不去檢查,而是帶病堅持上班,直到疾病十分嚴重了,甚至倒下了,這才被送往醫(yī)院。通訊員在報道這一類人物時,往往是帶著褒揚的態(tài)度的,但是,在“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快樂工作”為價值導向的今天,這種取向是值得商榷的。
第四,文體不分,缺乏常識。新聞體裁,是指新聞稿在反映思想內容、安排結構、表達方法、使用語言等方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外部形態(tài),包含消息、通訊、特寫、評論、專訪等類別。每一種新聞體裁類別,都有相對明確的寫作要求。許多通訊員缺少基本的新聞常識,文體不分,有的把新聞寫成了工作總結,有的把新聞寫成了抒情散文,有的把新聞寫成了文字材料,還有的是“四不像”,各種文體雜糅,既不是新聞,也不是材料,也不是散文,不倫不類。比如一位通訊員在寫一位優(yōu)秀教師時,將文體完全寫成了抒情散文:“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在17年的英語專業(yè)教師生涯中,她充分挖掘學生的自我價值;在10年的班主任工作崗位上,她堅持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她嚴于學,律于身,善于心,立于德。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她十余年如一日地播撒知識的種子,是傳遞文明火炬的使者?!边@段話,缺少明確的新聞事實,很難給讀者傳遞出明確的信息,實際上就是沒有準確掌握聞文體造成的。
第五,語言枯燥,缺乏趣味。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語言要求。新聞作為面向大眾傳播的一種文體,語言總體上要求具體形象、簡練生動、準確鮮明、通俗易懂,為大眾所喜聞樂見。但很多通訊員沒有受過專業(yè)的新聞寫作訓練,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新聞語言特點,語言充滿著“材料腔”“評論腔”“公式腔”“文學腔”“學生腔”,導致新聞稿件失去價值。這其中,又數(shù)“材料腔”最為普遍。一位通訊員在導語中寫道:“三十六載,他虔誠耕耘,情系教育;三十六載,他孜孜追求于農村教育這一片天地;三十六載,他用汗水播種著希望,用赤誠澆灌著教壇”,這樣的語言是多么的熟悉,然而又是多么的空洞,難以卒讀。
除了上述幾種常見問題,許多通訊員在寫稿中還存在政治站位不高、時效性不夠強、官本位主義濃厚等問題。
通訊員稿件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深入湖南教育系統(tǒng)進行了多次調研,并與部分通訊員進行座談,應該說,通訊員在寫稿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其多方面、深層次原因。
首先是認識上,通訊員隊伍建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當前,各個行業(yè)都開始高度重視對外宣傳工作,教育系統(tǒng)也不例外,很多教育局領導和學校校長深刻認識到,新聞宣傳工作不僅是樹立教育、樹立學校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系統(tǒng)與社會進行信息溝通、化解矛盾、提升共識、加強管理、推動工作的重要途徑,甚至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家庭協(xié)同育人的重要路徑。但就湖南省而言,這種認識在地區(qū)上并不均衡,有的人認為新聞宣傳是可有可無的工作,是一項很虛的工作,花錢耗人,難見效果;有的人認為新聞宣傳只是一項吹吹捧捧的工作,無需投入過多精力;有的人認為新聞宣傳會引人注目,會“惹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等等。人們對新聞宣傳工作的認識不到位,導致部分地區(qū)和單位對新聞宣傳工作不重視,有的地區(qū)甚至從沒有為新聞宣傳工作開過一次會,從沒有為新聞宣傳工作下過一個文,通訊員隊伍自然難言質量。
其次是機制上,新聞專干“不?!钡膯栴}突出。從隊伍建設上來說,湖南各市州、縣市區(qū)教育局基本建立了新聞專干制度,較大的學校也基本明確了通訊員。但在實際工作中,新聞專干“不專”的問題很突出,由于編制等原因,許多新聞專干身兼七八個甚至十余個“專干”,事多而雜,缺少時間、缺少精力開展新聞宣傳工作,對于新聞宣傳知識的學習更加難以談起。許多新聞專干為完成任務或者說應付任務,照抄范文,硬搬模式套路,導致新聞稿件千篇一律,模式化、套路化嚴重,稿件質量低下。同時,由于新聞宣傳工作在單位不是主業(yè),許多單位的通訊員都是兼職,缺少專業(yè)的新聞教育培訓和實踐訓練,有的甚沒有接聞寫作,因此,很多通訊員連新聞寫作的基本常識都不知道。
再次是專業(yè)上,通訊員本身專業(yè)素質不高的問題突出。新聞寫作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要求通訊員具備豐富的新聞專業(yè)知識和較強的新聞敏感,具備調查研究的能力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具備廣博豐富的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因此,通訊員新聞專業(yè)能力的缺乏是導致稿件寫作問題多的根本原因。不少通訊員連“新聞”為何物都不知道,對消息、通訊、評論等新聞體裁的基本寫法都弄不清,當然難以寫出高質量的稿件了。這與很多通訊員只滿足于應付日常宣傳工作,缺少學習動力以及動機息息相關。當然,在工作中也有不少通訊員愿意提升新聞寫作能力,只是苦于無人指導、拜師無門、學習無路,限制了他們專業(yè)能力的提升。
最后是環(huán)境上,媒介的極大豐富干擾著通訊員的寫作。當前,新媒體技術極大豐富,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碎片化傳播成為了一種主要傳播方式,要求有系統(tǒng)性思維的新聞寫作來說,失去了很多的新聞范本。同時,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也帶來了新聞呈現(xiàn)方式的各種變化,各類所謂的新新聞文體大量涌現(xiàn),不少是缺乏嚴格的寫作規(guī)范的。但許多通訊員受網絡文章的影響,還沒入門便走上了“歪道”。
通訊員新聞寫作思維訓練
就提升新聞寫作能力來說,許多專家認為要“多學、多看、多想、多寫”,這“四多”確實是通訊員練好新聞寫作基本功的法寶。但新聞寫作能力訓練最核心的是要進行新聞思維訓練,多學、多看、多想、多寫都離不開這個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通訊員只有牢固樹立了新聞思維,新聞寫作存在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其一是政治思維。政治思維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前提。政治敏感是新聞敏感最重要的內容。所有的新聞都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遵守正確的政治原則,代表正確的政治方向.政策是政治最具體的體現(xiàn),通訊員做好新聞報道,必須熟悉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教育政策,只有深刻理解了政策及其出臺的背景和目的,才能把握好寫作的方向。如果一位教育通訊員不了解整體教育政策,那就只能在信息的海洋里“抓瞎”,難以寫出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的新聞作品。
其二是全局思維。教育是經濟社會的一部分,同時,教育工作又是一項面廣、線長、點多的系統(tǒng)工作。對于一位通訊員來說,要寫好教育新聞,必須以兩種眼光看,一是跳出教育看教育,從經濟社會全局看教育;一種是跳出本地本單位,從教育全局看自身工作。有了這種從全局看教育、看工作的思維,就能很好地對新聞主題和角度進行判斷和定位。
其三是時代思維。新聞是今天的新聞,明天的歷史,肩負著記錄時代的使命。其不僅要記錄時代所發(fā)生的事,還要記錄和反映時代的問題、時代的精神、時代的特點、時代的價值等等,尤其是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作為一名通訊員,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洞察時代動向,是重要的基本功。具體就教育新聞寫作來說,在進行人物報道時,不僅要弘揚教育人傳統(tǒng)的堅守、奉獻、愛心、清廉等精神價值,更要弘揚改革創(chuàng)新、崇尚科學等時代精神;在進行經驗報道時,要針對教育在一定時期內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而總結出具有借鑒啟示時代價值的經驗。
其四是問題思維。問題思維是新聞寫作的重要思維方法之一。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推動工作,是新聞宣傳工作的內在要求。在新聞報道寫作中,經驗類、調查分析類報道尤其需要問題思維。比如教育經驗報道,實際上是“面上有問題,點上找答案”。如果通訊員在經驗報道寫作時,能夠做到問題發(fā)現(xiàn)敏銳、問題提出準確、對策具有針對性,報道就成功了一大半。筆者近幾年牽頭采寫的“瀘溪經驗”“新田經驗”等,其實就是針對鄉(xiāng)村教育如何振興、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怎么辦等重大問題而進行采的重大典型經驗。
其五是創(chuàng)新思維。著名記者郭玲春曾說:“新聞,要永遠給人新的感覺?!睆膬热莸叫问剑侣勛髌范疾荒芫心嘤诠潭ㄌ茁?。通訊員在初寫新聞時,照搬一定的模式,進而快速熟悉新聞寫作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熟悉了基本的新聞規(guī)范之后,就不能再套用“模板套路”,不然很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維模式中,寫出的作品將是千篇一律,毫無新意。通訊員在寫作新聞時,一定要對主題、標題、角度、語言、布局、形式等進行創(chuàng)新,力求每一篇作品都充滿“新意”,成為“新”聞。
其六是熱點思維?!安錈狳c”是媒體乃至自媒體常用的新聞選題方法,許多的新聞策劃都是基于熱點出發(fā)的。不少通訊員困惑于不知道寫什么,其實,對于通訊員來說,“蹭”政策熱點、“蹭”社會熱點、“蹭”輿論熱點,都是選題的好方法。如何“蹭”?關鍵要找到熱點與教育的聯(lián)系。比如神舟十三號飛船成功發(fā)射,就教育來說,借著這一契機科普航空知識,就是很好的選題。當然,教育本身有很多熱點,作為教育系統(tǒng)通訊員,自然更加了解,也就有了更多的寫作選題。
新聞思維是系統(tǒng)、綜合性的思維,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建立起來。通訊員在寫作訓練中,要自覺調整思維方式,不斷進行新聞思維的訓練,日積月累,變思維方法為寫作的“慣性”,相信一定會把新聞寫好,寫出有新聞味的優(yōu)秀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