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宰相呂蒙正之前,宰相的兒子以父蔭入仕,起點官職一向是“員外郎”。員外郎是尚書省諸司中的要員,官階為正七品,呂蒙正早就對這一點頗為不滿,但無可奈何。
待到他自己當了宰相之后,立即給宋太宗上奏章說:“我本人是苦讀詩書數(shù)十年,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艱苦的科舉競爭出來做官的,費九牛二虎之力奔了個狀元,最開始也只是個八九品的官。更有許多有才能的人,因種種原因,未能通過進士考試,往往老于巖穴,到死都得不到一官半職?,F(xiàn)在我的兒子沒有費過什么氣力,乳臭未干就授高官,這是不合理的。我請求只以我入仕時的職銜予以引用,這已經(jīng)受恩不淺了!”宋太宗批準了他的請求。從此,宰相之子受蔭入仕只授九品京官,成了新的制度。
不僅如此,呂蒙正對自己的兒子能否擔任要職也是實事求是,十分慎重的。他歷任兩朝,三度入相,晚年退休回到洛陽居住。因他德高望重,宋真宗曾兩次親臨其家探望。后一次是大中祥符四年三月,估計他將不久于人世了,宋真宗在病榻前問他哪個兒子可以重用?照說,這是謀取家庭利益的極好機會,只要他一句話,某個兒子立即就可以飛黃騰達。可是他卻回奏道:“我的兒子都如豬狗一般,不堪重用,但我有個侄子叫呂夷簡,現(xiàn)在在潁州當小官,有些能力和才干,我看他倒是個當宰相的人才?!边@話當然起作用!呂夷簡自此受到宋真宗的重視,迅速得到提拔,到宋仁宗當皇帝,果然位至宰相,成了一代名臣。
(摘自《演講與口才》) 章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