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課程思政的提出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形態(tài),號召教師有的放矢、因課施策地開發(fā)和運用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資源,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中引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全面提升人才質量。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也走進了國際舞臺的中央,迫切需要一批國際化、復合型、高素質的涉外法治人才來處理涉外法律事務,參與、推動和引領全球治理。法律英語是響應國家大力培養(yǎng)涉外法治人才的號召,培養(yǎng)“精英明法”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有約30所高校設置了法律英語復合專業(yè),300多所院校開設了法律英語課程。法律英語以法學為依托,以英語為工具語言講授專業(yè)法學知識,使學習者精通英美法相關知識、具備用英語解決專業(yè)法律問題的能力。
課程思政之所以能夠有效融入法律英語課程,原因在于課程思政與法律和英語都有著天然的親緣性。一方面,新中國的法學類院校最初都冠以“政法”之名,以“政”領“法”的本質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學專業(yè)教育之中,這種思想在當前的法學教育中仍然發(fā)揮指導性作用。另一方面,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英語人才是黨輿論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這不僅是因為語言承載了意識形態(tài),更是因為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都迫切需要培養(yǎng)大量精通專業(yè)又擅長英語的復合型人才??梢钥闯觯颊逃膬r值引領導向與法律英語教學的愿景尤為契合,法律英語教學應結合其跨學科性和專業(yè)性特征,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我國已進入國際重大政治和經濟問題談判的核心圈,在聯(lián)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治理體系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作為現(xiàn)行國際規(guī)則適應者、接受者的角色還未根本改變,這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相稱。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做國際規(guī)則的維護者和建設者,既是維護國家利益、塑造良好國際環(huán)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因此,在法律英語的教學中,應注重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國責任等恢弘層面價值理念的引導??梢砸浴秶H法》中國際組織法、國際海洋法、國際人權法、國際貿易與投資等主題內容的講授為依托,向學生灌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培養(yǎng)學生國際視野,展現(xiàn)大國擔當。比如,通過研讀《唐律疏議》中對世界上最早的國際私法實踐的記載,了解中國在國際法的萌芽與發(fā)展方面的卓著功績;通過回顧對外衛(wèi)生援助70年的歷程,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我們黨和政府在國際衛(wèi)生援助中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此外,與環(huán)境保護、投資保護、國際反恐、禁毒、核不擴散、網絡安全、公共衛(wèi)生、人權等全球治理相關的熱點案例都蘊含了諸多思政元素。
任何國家都不能在封閉條件下謀發(fā)展,也不能關起門來興法治。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鍵期,因此,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增強學生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法律英語教學的應有之義。法律英語以系統(tǒng)講授英美法為主,必然會涉及英美國家的政治體制、司法制度以及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等普世理念。一方面,學習“他山之石”需要擁有開放和包容的胸襟,取其精華,仿其長處,分析這些制度的可借鑒之處,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法治之路。另一方面,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哲學觀和方法論,堅持辯證地、唯物地看待法律的發(fā)展規(guī)律、本質和功能。在講授憲法、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過程中,注重對比中西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方面的異同,客觀分析其利弊。比如,在刑法內容的講解中強調和宣傳馬克主義刑法觀,通過列舉西方神權論中提及的原罪、救贖、末日審判、煉獄等宗教色彩濃厚的詞語指出兩者在刑法起源論和本質學說上的根本不同;通過對羅德尼·金案、辛普森案等案件的分析讓學生深刻了解陪審團審判制度的缺陷,進而消除學生盲目追捧西方法律思想的傾向;通過比較中美兩國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的做法,幫助學生分析美國干涉他國內政、實行雙重標準、強加己方意識形態(tài)等做法,讓學生認清其在“人權”面紗下的虛偽本質;通過對比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措施和成效深刻感悟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與政體的優(yōu)勢。
準確敘述和傳遞中國的法律法規(guī)和優(yōu)秀法治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核心價值,是新時代外語界的重要使命與時代擔當。中華法治傳播的對象大多是國外學者和實務界人士,其中部分還具有各種智庫背景,他們通過研究中國法治而協(xié)助國家制定對華政策。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中國社會發(fā)展已較好地昭示了法制的權威和法治的魅力。陳安教授的《中國的吶喊:陳安論國際經濟法》、蔡定劍教授的《中國走向法治30年》等著作的外譯版被世界上百余家圖書館收錄,引起國際法學界同行的廣泛關注。因此,中國有必要大力推動優(yōu)秀法治建設成果“走出去”。法律英語課堂內外可大力開展法律翻譯(尤其是中譯英)實踐。比如,教師和學生組建翻譯團隊開展中國法律法規(guī)的英譯和對中國杰出法治人物、著名法律事件和優(yōu)秀法學研究成果的對外推介工作;在課堂上與學生探討法律翻譯的理論與實踐,思考譯文該如何在保留中國法治特色的同時又兼顧譯語習慣和受眾需求。積極參與中國法治建設成果的國際傳播不僅讓學生深切體會中華法治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助于消除國際社會對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認知偏見和錯誤,塑造良好的中國法治形象。
涓涓細流匯成海,點點纖塵積就山。只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才能明顯而持久地提升思政教育的質效。新文科理念下的法律英語教學要突破傳統(tǒng)思維,淡化學科界限,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法治文化和法治觀念于課堂教學之中,實現(xiàn)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tǒng)一。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課程思政視域下高等院??鐚W科協(xié)同教學模式構建”(SGH18H2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何靜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