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典
說到古代的球類運動,相信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不是蹴鞠,就是馬球。那么,你知道馬球的“孫子”——捶丸嗎?與具有極強競技性的馬球不同,捶丸是一項以休閑、健身為主的養(yǎng)生運動,有不少學者認為它是現代高爾夫球的起源。
捶丸的“出生”與馬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馬球,一項劇烈運動,有不小的危險性,對體能較弱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馬球逐漸分化出兩項新的運動,一項是驢鞠,一項是步打球,也就是捶丸的“爸爸”。
步打球出現于唐代,人們不用坐在馬背上參賽,而是在大地上奔跑。步打球的場地比馬球場地小一些,參賽雙方在場地內奔跑追球,擊球射門,更像是今天的曲棍球。與馬球相比,步打球的激烈程度和危險性有所下降,但競爭性絲毫不減。
到了重文輕武的宋代,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儒家思想備受推崇,步打球演化為更內斂的捶丸。參賽選手不再直接對抗,而是依次上場擊球,球門也演變成了球窩,還會插上一面小彩旗作為標識,把球打進球窩即可得分。怎么樣,是不是跟高爾夫球的玩法十分相像?
捶丸運動在宋、元、明時期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在宋末元初時,有人編寫了一本事無巨細的捶丸說明書——《丸經》。
《丸經》分為上、下兩卷,共32個章節(jié),內容有趣豐富,不僅詳細說明了捶丸的規(guī)則、使用器具,還仔細交代了怎么選擇場地,什么天氣最適合玩捶丸,如何通過捶丸修身養(yǎng)性……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丸經》寫不到的。
直至明代,《丸經》還不斷被后人翻刻。由此可見,捶丸的玩家覆蓋面極廣,是當時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之一。
看完上面的介紹,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捶丸嘛,不就是拿著一根球棒擊球,簡單!那你們可真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對高爾夫球有所了解的人應該知道,現代高爾夫球有許多不同規(guī)格的球桿。其實,捶丸也會根據不同的場地要求更換不同規(guī)格的球棒。區(qū)別在于,高爾夫球的球桿的型號外行很難區(qū)分,但捶丸的球棒一眼就能區(qū)分——每一根球棒形狀迥異,有的前端是鷹嘴形的,有的前端就像一把小勺子,有的前端看上去就是普通的長條木塊……
捶丸擊球的技法也是五花八門,《丸經》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正棒頭打八面,倒棒斜插花,臥棒斜插花,揣棒斜插花,皮塔斜插花……”花樣繁多,快趕得上一段“報菜名”了!這些技法有時候并不是為了獲得勝利,而在于增加捶丸的觀賞性和趣味性,這一點也是捶丸與現代高爾夫球最大的不同。捶丸講究的是“自為娛樂,無有爭心”,雖追求的是“以和為貴”,卻也要做到“和而不同”。不過,在精神內核上,兩項運動也很相似。高爾夫球是一項“紳士運動”,捶丸也時刻要求參與者保持君子儀態(tài)和作風。
有學者認為高爾夫球是捶丸的“后裔”。雖然關于高爾夫球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但無論如何,捶丸都是中國寶貴的文化財富。近幾年,在一些傳統(tǒng)活動中,常常會見到捶丸的身影,雖然簡化了規(guī)則和場地,但一樣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這項起源于千年前的活動,魅力依然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