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進
1921年7月,黨的一大召開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由3人組成中央局,負責人稱為書記。黨的二大、三大,選舉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中央機構仍是中央局,負責人稱委員長,四大時改稱總書記。黨的一大時,將黨的最高領導人稱為書記?!皶洝痹诋敃r是最小的官職,即“書記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書、秘書。為什么共產黨會選擇最小的官職作為黨的各級負責人乃至黨中央的最高領導的稱呼呢?這是為了表示與舊社會決裂的決心,為人民謀利益的決心,決不當官僚,決不做欺壓百姓的老爺。
1927年4月,黨的五大召開時,中國共產黨員已發(fā)展到5萬多人。中央機關僅有中央局已不能有效地領導全黨。在五大上,第一次選舉了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總書記,第一次將決策機關與負責日常工作的機關分為兩個機構。不久,中共中央搬到上海,政治局常委分散在各地領導斗爭,因嚴重的白色恐怖,不能自由來往于上海。11月,中央成立組織局,負責日常工作,組織局主任先是羅亦農,后是周恩來。組織局的職權同后來成立的書記處職權是一樣的。
1933年年初,黨中央遷入江西蘇區(qū)。當時全國蘇區(qū)發(fā)展到十幾塊,紅軍達30萬人,黨員也達30萬人。僅設一個總書記已難以領導這樣一個大黨,中央書記處應運而生。
中央書記處成立的確切時間,現(xiàn)在已無據(jù)可考。有關黨史專家認為,中央書記處最晚在黨的六屆五中全會成立。書記處負責黨中央的日常工作。書記處的總負責人或總書記,遵義會議前是博古,遵義會議后是張聞天。1943年3月,中央機構調整,決定在兩次中央委員會之間,由中央政治局擔負領導整個黨的工作責任,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政治局選舉毛澤東為主席;書記處則成為根據(jù)政治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毛澤東為主席,沒有用總書記這個稱謂。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用“主席”的稱謂。
1956年9月,黨的八大召開。八大除設中央委員會主席外,第一次設了副主席。八大時,中央書記處第一把手不再稱“主席”。新的黨章規(guī)定選舉總書記一人?!包h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的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并選舉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總書記一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之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主席、副主席、總書記組成常委。常委是黨的核心領導。
八大黨章對主席、副主席的規(guī)定與七大不同,七大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主席即為中央政治局主席與中央書記處主席”,而八大沒有規(guī)定他們是中央書記處的主席、副主席。這樣,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就分開了,決策機關與領導日常工作的機關分開了。
鄧小平曾向毛澤東提出,書記處還是作為政治局辦事機構,負責對軍隊和國務院的文件呈送。毛澤東不同意,他強調書記處是黨中央的辦事機構,什么事都要管,發(fā)文用中央的名義。凡是黨政軍各方面送中央常委的報告、文件都要先送書記處。一般問題,書記處討論決定,即可下達、執(zhí)行。重大問題,書記處先拿意見,再報中央常委討論、決定。
中央政治局委員因主持地方工作,并不都在北京,非重要會議一般也不來京,所以,政治局不能經常召開全體會議。而書記處要處理大量日常工作,經常每周開會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澤東的直接領導。書記處的同志最早聽到毛澤東的聲音,知道中央核心的決策,反而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消息更靈通。
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設立中央書記處作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的經常工作機構,并且選舉胡耀邦同志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決定,中國共產黨不再設主席、副主席。從此,總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最高領導職務。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領導下,中央書記處仍負責黨政軍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