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情境教學形象鮮明、情感真切的功能,調動學生的寫作動機,打開學生的習作思路,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文章從“觀察情境,提供源泉;進入情境,激發(fā)動機;拓寬情境,打開思路”等方面,探討情境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情境;習作教學;寫作動機;習作思路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9-0091-03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情境教學形象鮮明、情感真切的功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打開學生的習作思路,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觀察情境,提供源泉
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但很多學生卻害怕寫作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出的題目求偏、求怪或者求深,如《憂》《淚》等,這類題目太抽象,沒有針對性,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果學生對周圍世界沒有親身感知,缺乏感受,他們的表達就是干巴巴的。只有留心觀察身邊的事和人,才更容易發(fā)現(xiàn)生活的多姿多彩,對生活的感受才會更豐富、更真切,寫出的文章自然也更有生活氣息。因此,要想提高作文水平,必須從源頭著手,要善于觀察生活。
(一)選擇最優(yōu)的觀察客體
大自然是位好老師,一年四季,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徜徉在大自然之中,學生的心情愉悅,愛美之心油然而生,他們的語言便會伴隨著情感而迅速排列組合。因此,大自然就是最優(yōu)的觀察客體。
但這些觀察客體常常不會一下子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如帶著學生春游時,教師引導:“孩子們,春姑娘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你發(fā)現(xiàn)了嗎?”望著滿目春色,學生暢所欲言:“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偷偷鉆出來跟我們打招呼呢!”“大樹上嫩嫩的芽兒也是春天的使者!”“我看到小蜜蜂在花叢中忙碌地采蜜,春天來了!”……瞧,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置身于鮮明、生動而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每一句話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
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觀察客體。通過觀察社會的典型場景,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去認識社會,分辨社會上人與事的美與丑,是與非,這些都是學生習作的題材。在觀察生活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睜大眼睛看看周圍的世界,也要豎起耳朵認真傾聽周圍的動靜,做生活的有心人。
當鮮活的生活畫面印入學生的腦海時,他們的情緒會異常興奮,他們會興致勃勃地去觀察、去體驗,在情感的驅動下,想象思維積極展開,進而激起表達動機,從而達到“不容自遏地說”“情動而辭發(fā)”的境界。
(二)安排合理的觀察順序
觀察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一步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認識觀察客體。這樣的順序由于順應了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往往可以激起兒童的好奇心和對美的追求,使兒童的認識活動可以伴隨著情感進行,從而達到“情動于中而行于言”的境界。如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習作訓練《寫觀察日記》中,筆者就按“顏色—樣子—香味”的順序引導學生觀察桂花。筆者帶著學生來到桂花樹下,讓每人在樹底下?lián)煲欢涔鸹?,仔細觀察。觀察后,在樹底下圍一塊大大的布,幾個學生輕輕地搖搖桂花樹。看著桂花飛飛揚揚地飄落下來,頓時,學生的思緒飛揚起來:“桂花在空中跳起了芭蕾舞,在歡迎秋姑娘的到來。”“桂花雨,香滿校園!”……此時此刻,童年的幻想隨著桂花雨滴入學生的心間;此情此景,習作的樂趣無聲地滋潤著每個學生的心田。
(三)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導語
要引領學生感受情境的美,體驗情境的情,啟發(fā)積極的思維活動,教師的導語非常重要。啟發(fā)性的導語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進一步走進觀察客體,更深入地了解觀察客體。如在教學習作《放風箏》時,教師可以設計導語:“你們注意看,這風箏是怎樣飛上天的?”“現(xiàn)在天上有多少只不同的風箏?注意看看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它們在天上飛得怎樣自在?”“你猜想那只蜻蜓風箏飛得這么高,它身邊的蝴蝶風箏也揮著翅膀飄來蕩去,它們是怎樣飛到一塊兒的?”“它們在天上說悄悄話呢!你聽聽,它們在說啥?”……這些啟發(fā)性的導語 ,對學生的觀察活動起到了指向性的作用,把學生的觀察活動步步引向深入,并能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在觀察中展開想象,在想象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客體的記憶和認識。
二、進入情境,激發(fā)動機
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里指出:“語言發(fā)生的本身,是為著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鳴發(fā)內心的感興,順著這兩個傾向,自然會不容自遏地高興地說?!边@兩種傾向,正是激發(fā)學生寫作欲望的基本途徑。通過把學生帶入大自然,帶入社會生活,觀察情境,周圍世界的一切都會使學生鳴發(fā)內心的感興。此時此刻,教師引導學生抒發(fā)自己的所見所感,就能滿足他們表達的欲望。因此,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就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一)閱讀中
語文教材和其他閱讀材料是需要我們去“開墾”的一個重要領域,從中尋找寫作點是拓展作文練習題材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就要注意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fā)其寫作動機,做到以讀促寫。如學生學習《走月亮》一課時,文中寫到阿媽牽著“我”蹚過細細的溪水,走過坑坑洼洼的村道,穿過飄來果香的果園,來到栽滿水稻的田地……“讀著讀著,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什么畫面?”教師適時的提問使學生進入了文中的情境。這時,教師繼續(xù)追問:“誰能分享你與媽媽在月下散步的情景呢?我們也可以像作者一樣,寫下我們的故事?!边@樣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有了寫作的范本,寫作動機就會在潤物無聲中悄然形成。
(二)觀察中
只有對寫作對象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才會產(chǎn)生真切的感受,走馬觀花的觀察必然會造成表達的粗略化、淺表化。因此,觀察中要啟發(fā)學生不僅用眼睛去看,還要敞開心靈去擁抱美好的事物。
如在寫植物的觀察日記時,學生將一盆含羞草帶進了教室。指導學生觀察的時候,筆者先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含羞草的葉子——葉子特別茂盛,莖很細,兩旁有一些細細的似小針樣的東西,和水杉樹的葉子很像。接著,筆者提醒學生注意含羞草的奇特之處——它的葉子特別敏感,只要輕輕一碰,葉子就會順著葉軸有規(guī)律地閉合下垂,就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最后,我們一起探究這一奇異現(xiàn)象的原因——原來在含羞草的囊袋里裝滿了液體,當你觸碰葉子的時候,囊袋里的液體就會向上部和葉子兩側流動,葉子便在重力作用下合攏起來,平靜一會兒后,液體慢慢從兩側流回囊袋,葉子便又重新舒展開來。學生在觀察中產(chǎn)生了寫作的動機,他們記下了觀察探究的過程,也記下了解開謎團的喜悅。
(三)習作中
學生有了寫作素材和情感的鋪墊,教師再用導語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他們已有的回憶,寫作動機就會一觸即發(fā)。如在指導學生寫《我學會了? ? ? 》時,教師這樣啟發(fā)學生:“同學們,我知道我們班的同學都非常棒,子鈺的陶藝小人捏得很逼真,灝灝跟著媽媽學版畫在區(qū)里獲得過一等獎,小羅寫的小楷老師都得甘拜下風了,韓一的自行車騎得又穩(wěn)又快,秀秀會包各種形狀的餃子……還有好多同學都有自己拿手的本領。你們能與大家分享一下這些本領是怎么學會的嗎?”短短一番話,已經(jīng)激起了學生的自豪感,大家沉浸在自己學習本領的回憶中,繼而產(chǎn)生了寫作的動機。教師接著引導:“如果你會的本領太多了,那么可以選取自己認為比較有趣的,比較有意義的,比較難忘的或最有成就的一樣本領來寫。”這樣引導,學生對寫好這一篇習作,充滿了信心,高漲的情緒就是一篇篇佳作的催化劑。
三、拓寬情境,打開思路
烏申斯基說過:“語言乃是思想的有機的創(chuàng)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從思想中不斷地發(fā)展起來;所以,誰要想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fā)展他的思維能力?!钡拇_,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他們才會文思泉涌,才會愛上習作,而拓寬情境是打開習作思路的有效途徑。
(一)豐富情境
優(yōu)選生活的場景,往往因為情境的真切、富有美感而使學生獲得寫作材料。如炎炎夏日里,筆者以西瓜為主題展開習作教學,寫作前先讓學生去水果店里,實地了解一下西瓜。這一了解,不得了,西瓜的品種特別多:有帶籽的,也有無籽的;有紅瓤的,也有黃瓤的;有微型的像個小皮球的,也有幾十斤的特大號……再看看瓜名,更是充滿詩情畫意,“特小鳳”“黑美人”“早春紅玉”……最難的就是挑瓜了,怎么挑呢?學生紛紛大顯身手,有的上網(wǎng)查資料,有的請教瓜農(nóng),個個拿著瓜敲來敲去,興致高昂,一副專家的模樣。最快樂的還是嘗瓜,切開西瓜的一剎那,所有的目光都飽含著期待,迫不及待地驗證自己挑的瓜是不是好瓜。有了這樣豐富的情境,學生再動筆將自己的觀察、感受寫下來,情感瞬間豐滿起來了。
(二)激發(fā)想象
學生的想象力是無限的,無限的想象力自然而然拓寬了寫作的情境。針對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故事新編》習作訓練時,筆者讓學生針對“龜兔第二次賽跑,誰會贏?”展開討論。筆者這樣進行啟發(fā):“烏龜?shù)乃俣炔蝗缤米?,如果烏龜贏了,那么兔子在路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呢?”“這一次,兔子可不敢再睡覺了吧?那它贏了嗎?”這一啟發(fā),學生靈感的閥門一下子就打開了:有的說,兔子在路上助人為樂所以又輸了比賽,但得到了小動物們的稱贊;有的說,烏龜驕傲自大,輸了比賽;有的說,烏龜為了搶救掉進陷阱的兔子,互相攙扶到了終點,裁判判了雙贏……通過討論,拓寬了情境,學生習作時不但有內容可寫,還能寫出情感,習作也提高了一個檔次。
(三)豐富題材
學生害怕寫作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覺得沒什么好寫。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發(fā)生過的事,以此來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庫外,還可以指導他們充分挖掘生活中那些有意思的人或事,讓那些鮮活的材料進入自己的習作中。
在班集體中,大家天天一起學習,一起游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于是,筆者以“小蝸牛之家”為主題,讓學生以發(fā)朋友圈的形式進行習作訓練,字數(shù)不限,文體不限,但每天都要發(fā)“朋友圈”。學生興致勃勃,有的寫運動會上,××同學獲得短跑冠軍并打破校記錄,成功的背后與他每天早上六點半到校刻苦訓練息息相關,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平時學習不自覺,今后要好好努力;有的寫公開課的時候,看到烏壓壓一片的聽課老師,不敢舉手,生怕答錯丟臉,聽到同學回答了自己心中所想的答案,又后悔不已,暗暗責怪自己膽小,失去了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學生突然發(fā)現(xiàn),平時看來那么平凡的生活小事,一旦有意識地去觀察,去記錄,竟然變得如此多姿多彩。
(四)學科融合
情境作文開放了作文課堂,溝通了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大大拓展了寫作空間,使學生在作文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各學科聯(lián)動,圍繞某一主題整合各類資源,將習作訓練有機地融入其中,能夠提升習作教學水平。
2016年,我校舉行了隆重的“中國夢 民族情”校園民族博覽會,經(jīng)過各學科兩個多月的準備,博覽會終于在11月順利召開。期間,美術組開展了“畫一畫民族服飾”活動,科學組開展了“搭一搭民族建筑”活動,音樂組開展了“唱一唱民族歌曲”活動,體育組開展了“玩一玩民族游戲”活動……語文組呢?引導學生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悟,并創(chuàng)編成獨具特色的民族系列習作。一次活動,涉及多個學科,而伴隨著了解知識、動手實踐等活動,學生寫下了許多平時無法想象的詞句,用文字記錄下了難忘的一幕幕。
(五)表達多樣
情境作文鼓勵學生圍繞話題嘗試用各種方法進行表達,使習作成為心靈的表白。小學生的作文主要是記敘文,而記敘文也是一個包容量很大的文體,它在表達上并非一成不變的。例如,改變人稱的表達方式,把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記敘,就有利于學生進入情境,把自己的情感熔鑄進去。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國寶大熊貓》時,直接用第一人稱介紹大熊貓,能夠有效地激起學生的興趣;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我和? ? ? 過一天》,神話和童話故事中的孫悟空、哪吒、白雪公主來到了學生的中間,把遙遠的人物變成了“我”和“你”的故事,縮短了記敘對象和小作者之間的距離,仿佛描寫對象就在自己身邊,可以直接與之對話。這樣的習作訓練就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運用情境來教作文,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作文內容,學生不再為無話可說而煩惱。相反,豐富的情境激起他們表達的欲望,學生的思路不再受程式化作文指導的束縛,而是顯得相當活躍。作文,不再僅僅是表達的訓練、思維的活動,而是成了生活的饋贈、個性的閃耀、精神的守望。情境,為學生撬開了習作之門。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