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圖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否在有限的畫面空間內合理安排山川景物,是一幅畫成敗的關鍵。分析研究平面構成元素在山水畫構圖中的應用,有利于挖掘中西藝術的共通點,豐富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技法,實現藝術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平面構成元素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將平面構成元素融入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能夠打破傳統模式下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形式,拓展中國山水畫的藝術表現手法,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語言,給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平面構成元素;山水畫;構圖
一、平面構成元素點、線、面及表現形式
平面構成有著豐富的形態(tài)語言,其展現的內容是文字所不能表達的,諸多要素在平面構成形態(tài)語言的表達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平面構成是視覺元素在平面上根據美的視覺效果進行合理編排組合,是以邏輯推理來創(chuàng)造形象、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1]。
在平面構成元素中,點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其形態(tài)語言十分豐富。點在視覺世界中始終獨立存在,具有集中、引人注目的功能。不同形態(tài)的點所表達的形態(tài)語言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平面構成中,點的造型變幻無窮,運用也是多樣化的。多個點呈線狀排列時形成線,多個點聚集時組合成面。單一的點給人以視覺靜止之感,多個點則會產生動感。
線由點的移動軌跡形成,線是空間中具有長度、寬度和面積的細長物體。線區(qū)別于點所強調的聚集,主要強調方向與形態(tài)。線有直線與曲線之分。直線具有男性化特征,有整齊、嚴肅的感覺,可表現出力量美。一般來講,直線可分為水平線、垂直線以及斜線。粗直線表現力強,細直線表現秀麗。垂直線剛毅沉著,充滿旺盛的生命力,有伸展的感覺;水平線是靜態(tài)的,有穩(wěn)定、平和之感;斜線具有動勢,有沖擊、飛躍之感;折線易使人產生不安定、焦慮的感覺。相比直線而言,曲線更加柔和,更具溫情,是女性的象征,曲線給人柔軟、優(yōu)雅的感覺,具有簡單明快的動感。
面是線移動的軌跡,點的放大或聚集都會產生面。在二維平面中,面在視覺上是一切形體的最大狀態(tài),它會影響畫面的構成及視覺效果,也更加引人注目。面的形態(tài)比較豐富,平面構成元素中面在形態(tài)上的表現可總結歸納成幾大類,分別為幾何形的面、直線形的面、不規(guī)則形的面、偶然形態(tài)的面。幾何形的面是指規(guī)則的,借助繪圖工具繪制出的那些面,如直線型、曲線型、圓形、三角形等,給觀者理性、平穩(wěn)、嚴謹的視覺感受;直線形的面是用直線隨意連接構成的面;不規(guī)則形的面是隨意的線條封閉形成的面,變化靈活,給觀者以感性、自由的感覺;偶然形態(tài)的面是通過自然或人為偶然形成的面,如墨水在紙面暈開,隨機而成的面,其具有一定的美感,自由活潑,富有哲理性。
二、山水畫構圖
構圖亦稱為章法、布局,作為繪畫技巧的首要因素,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畫面的主觀感受,決定一幅畫的成敗[2]。就像骨架之于建筑物,如若一開始搭建的骨架存在問題,外表即使裝飾得再美觀,它也是不牢固的。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景物的布置組合與畫面是否協調統一,是衡量一幅作品的重要標準。因此,山水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結合主題,通過巧妙的構圖安排,運用獨特的審美意識,創(chuàng)作出具有豐富、和諧、完整、統一的美感的作品。
山水畫構圖形式美的創(chuàng)造,是將意象思維轉換成具象圖式的過程,點、線、面作為繪畫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可將任何物體形象歸納于這三個基本形態(tài)中。簡約或繁復的構圖,都可以通過點、線、面進行歸納,將具象的造型轉化為抽象的符號,進而完成畫面空間的營造,實現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
對立因素是山水畫構圖中的重要因素,如遠近、聚散、黑白、虛實、疏密、動靜、冷暖、開合、大小等關系。比如開合,開與合有著密切聯系,大到整個畫面,小至一枝一葉,都需錯落有致,方能構成變化。如果只有開沒有合,畫面就無法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再如疏密聚散,疏密構成了畫面的節(jié)奏,如果畫面中的景物沒有疏密關系的對比,畫面則會缺乏豐富多變的韻律。聚散對比是打破畫面板滯的基本手段,要注意疏密、距離與層次[3]。再如黑白,黑白同虛實、陰陽一樣,二者間是相輔相成的,即有開必須有合,有疏必須有密,有黑必須有白。如果在構圖中畫面缺少其中一項對立因素,則畫面會顯得不完整,因此在進行構圖時必須協調好各種對立因素間的關系。
三、山水畫構圖與平面構成的關聯性
山水畫的構圖與平面構成相比較,雖然屬于兩個不同的藝術范疇,但二者卻存在共性,其畫面都是通過對多種元素的加工重組而形成的。觀察平面構成中所運用的設計思維與山水畫中的創(chuàng)作思維可以發(fā)現,二者間是相通的。平面構成中包含了山水畫構圖的共性,具有規(guī)律性,其思路是從點、線、面基本元素入手,通過運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重組,在原有的形態(tài)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形式。點、線、面作為繪畫的形式要素,是繪畫形式美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山水畫的藝術構成傾向于平面裝飾性,在山水畫構圖中,運用平面構圖形式美的規(guī)律,可以賦予畫面獨特的韻味[4]。因而可知,平面構成與山水畫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山水畫的章法布局與平面構成之間也存在契合之處。
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山水畫的語言形式,審美觀念作為觀賞者在一定階段內所形成的對美的基本看法,往往影響著藝術語言與藝術表達方式。山水畫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就是要在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來表達獨特的繪畫語言。平面構成可以將傳統山水畫中固有的思維模式打破,更好地表現繪畫語言的形式美。當下,平面構成元素已廣泛運用于山水畫經營位置理念中,與中國傳統繪畫相融合。從平面構成的視角去分析、組織畫面,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吸收借鑒國內外優(yōu)秀作品的繪畫理念,學習不同藝術作品的長處,能豐富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形式語言,對于中國畫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意義。
筆墨當隨時代,當代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山水畫創(chuàng)新,在吸收借鑒傳統文化之營養(yǎng)的同時,更要融入我們的個人情懷,彰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創(chuàng)新不是盲從潮流,而是要通過恰當的方法去實現它。保留和傳承中國山水畫本質特征的同時,將社會現實的客觀特質與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構成理念運用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突破傳統山水畫的既定程式,拓展當代山水畫的表現形式,實現當代山水畫語境的創(chuàng)新,是山水畫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平面構成的形式法則有對稱、均勻與穩(wěn)定、多樣與統一、對比與調和等[5]。在山水畫中,這些法則同樣適用。山水畫建立于線條之上,追求線條的不斷變化,如線條的虛實濃淡、抑揚頓挫、剛柔并濟等都是山水畫基本的審美特征。諸多山水畫實踐與探索中都或淺或深運用了平面構成理念,并產生了顯著的效果。吳冠中、林風眠等著名畫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山水畫創(chuàng)作在植根于深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也可將平面構成作為一種新的創(chuàng)新思路。平面構成元素與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融合,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形式,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的視角。
四、平面構成中點、線、面元素在山水畫中的應用
平面構成中點、線、面元素在山水畫構圖中的應用,主要體現于三者間的相互結合。山水畫家運用平面構成基本要素進行繪畫時,會將自然物象總結歸納為基本的點、線、面,運用幾何造型的方法,根據畫面需求將其進行恰當的組合。例如在畫樹時,會以線的形式表現樹干,以點的形式表現樹葉。同理,山石、云煙、流水以及人物、房屋、橋梁等,也可以根據畫面需要,通過點、線、面的形式進行表現,反映畫家的情感寄托。
我國的山水畫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萌芽,經過多個朝代的發(fā)展,筆墨與章法等都已經形成了程式化的表現。而近現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逐漸擺脫了概念化,開始探索自然規(guī)律與奧秘。張大千、關山月等許多著名畫家在立足傳統的同時,吸收借鑒西方優(yōu)秀的繪畫形式,將點線面、圖式、解構等運用于山水畫中,最終在創(chuàng)作中找到突破口,在意境、藝術語言等方面樹立起自家面貌。中國畫壇藝術大師林風眠,是將中國畫與平面構成成功結合的杰出代表,觀其作品,形象早已從屬于畫面的構成形式。在中國的傳統山水畫中,鮮有線貫穿畫面中心的構圖形式,而林風眠卻打破傳統構圖的禁錮,將線大膽運用于畫面中,把立體構成用于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構圖形式中,使畫作構圖飽滿充實,用構成之格,表現中國畫之魂。具有代表性的現代中國畫家吳冠中,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對形式美進行探索,以獨特的視角將中國傳統繪畫與平面構成的結合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他的許多經典山水畫作品都廣泛運用了平面構成形式,如《周莊》(圖1)、《青紅皂白》、《江南小城》等作品,均是運用點、線、面等基本元素來構成意象的作品。著名畫家盧禹舜,對平面構成在傳統繪畫中的應用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他的山水畫語言發(fā)前人之未發(fā),使人耳目一新。在他的作品中,傳統山水畫所固有的山石形象并不常見,他將組成畫面的山、水、樹、石、煙云、建筑等符號化,并將這些符號化的形象提取概括為點、線、面等基本元素,從自身的審美角度出發(fā),將畫面元素打破重組。他在“靜觀八荒”系列作品中融入了平面構成元素,在對自然進行理解感悟的同時,構建了獨具一格的圖式結構、水墨語言及思想理念,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繪畫風格,以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獨特的畫風,豐富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寶庫。姜寶林在山水畫構圖里利用大段直線及色塊所創(chuàng)造的新畫面,顛覆了傳統山水的審美意識,使畫面富有強烈的現代感,賦予筆墨語言在現代繪畫發(fā)展中的多種可能性。如今,中國畫創(chuàng)作正處于一個百花齊放的繁榮階段,山水畫家們正以形式多樣的表現手法和豐富的語言打破傳統形式下單一的繪畫模式,使山水畫呈現出一種異彩紛呈、多元共生的現代風格的嶄新面貌。
五、結語
時代是不斷進步的,更是不斷發(fā)展的,在當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國畫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F代藝術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山水畫技法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朝著中西融合的趨勢發(fā)展,引進國外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與本土藝術進行深入交流,利用現代理論來豐富傳統藝術內涵。處于開放多元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的藝術家們,可以天馬行空地將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更富形式美感和時代魅力的優(yōu)秀作品。觀國內近期山水畫作品可發(fā)現,越來越多的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更加廣泛運用了平面構成理念,創(chuàng)作的作品具有出東方意蘊。
平面構成的基本要素為山水畫意境的營造提供了相應的契機,對山水畫章法布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二者的融合促進了山水畫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但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要立足于傳統繪畫的審美思想和表現特征,將傳統的筆墨、章法與平面構成元素相融合,在全球化時代保持中國繪畫的本色與特質,展現山水畫蘊含的民族精神,使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走向新高度。
參考文獻:
[1]楊開敏,朱亞東.平面構成藝術[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1:23.
[2]陳玉圃.山水畫畫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8.
[3][4]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115.
[5]劉玨.平面構成對近現代山水畫形式語言的影響[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9.
作者簡介:
何毓,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