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fā)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老少二人都赤著上身,各自拎了一條木棍探路,纏在腰間的粗布小褂已經被汗水洇濕了一大片。蹚起來的黃土干得嗆人。老瞎子想趕著多說書,整個熱季領著小瞎子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緊走,一晚上一晚上緊說。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緊張、激動,心里算定:彈斷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這個夏天了,說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
接近村子的時候,老瞎子喊住小瞎子,在背陰的山腳下找到一個小泉眼。細細的泉水從石縫里往外冒,淌下來,積成臉盆大的小洼,周圍的野草長得茂盛,水流出去幾十米便被干渴的土地吸干。
“過來洗洗吧,洗洗你那身臭汗味?!?/p>
泉水清涼涼的。小瞎子又哥哥呀妹妹的哼起來。
老瞎子挺來氣:“我說什么你聽見了嗎?”
“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您師父我?guī)煚斦f的。我都聽過八百遍了。您師父還給您留下一張藥方,您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藥,吃了藥您就能看見東西了。我聽您說過一千遍了。”
“你不信?”
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說:“干嘛非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藥呢?”
“那是藥引子。機靈鬼兒,吃藥得有藥引子!”
“一千根斷了的琴弦還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彈斷了的才成。”
老瞎子顯得有些激動,雙手搭在膝蓋上,兩顆骨頭一樣的眼珠對著蒼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憶著那些彈斷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曬,挨了多少回凍,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彈,心里總記著,得真正是一根一根盡心盡力地彈斷的才成。
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輩子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么都是值得的。
……
“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藥?!?/p>
“明天?”
“明天。”
“又斷了一根了?”
“兩根。兩根都斷了?!?/p>
老瞎子把那兩根弦卸下來,放在手里揉搓了一會兒,然后把它們并到另外的九百九十八根中去,綁成一捆。
小瞎子喜出望外。
“你一個人行不?”
“行!”小瞎子緊忙說。
蛇皮剝開了,老瞎子從琴槽中取出一張疊得方方正正的紙條。他想起這藥方放進琴槽時,自己才二十歲,便覺得渾身上下都好像冷。
小瞎子也把那藥方放在手里摸了一會兒,也有了幾分肅穆。
“你師爺一輩子才冤呢?!?/p>
“他彈斷了多少根?”
“他本來能彈夠一千根,可他記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彈斷一千根?!?/p>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他說最多十天就回來,誰也沒想到他竟去了那么久。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時已經是冬天。
村里人告訴他,小瞎子已經走了些日子。
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啞了,完全變了個人。他說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還想著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張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藥方原來是一張無字的白紙。他不信,請了多少個識字而又誠實的人幫他看,人人都說那果真就是一張無字的白紙。老瞎子在藥鋪前的臺階上坐了一會兒,他以為是一會兒,其實已經幾天幾夜,骨頭一樣的眼珠在詢問蒼天,臉色也變成骨頭一樣的蒼白。有人以為他是瘋了,安慰他,勸他。老瞎子苦笑:七十歲了再瘋還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動彈,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干凈,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弦,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斷了。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哭了幾天幾夜,老瞎子就那么一聲不吭地守候著。
“我想睜開眼看看,師父,我想睜開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嗎?”
“真想,真想——”
老瞎子把篝火撥得更旺些。
雪停了。鉛灰色的天空中,太陽像一面閃光的小鏡子。鷂鷹在平穩(wěn)地滑翔。
“那就彈你的琴弦,”老瞎子說,“一根一根盡力地彈吧?!?/p>
“師父,您的藥抓來了?”小瞎子如夢方醒。
“記住,得真正是彈斷的才成。”
“您已經看見了嗎?師父,您現(xiàn)在看得見了?”
小瞎子掙扎著起來,伸手去摸師父的眼窩。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給我,我把這藥方給你封在琴槽里?!崩舷棺蝇F(xiàn)在才弄懂了他師父當年對他說的話——咱的命就在這琴弦上。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怎么是一千二,師父?”
“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崩舷棺酉耄哼@孩子再怎么彈吧,還能彈斷一千二百根?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開始: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fā)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
(原載《現(xiàn)代人》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