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內(nèi)容摘要:晏嬰和孔子同為春秋晚期名人,兩人政治活動互有交集。孔子曾多次評價晏嬰,贊譽頗多,態(tài)度親切。魯昭公25年,孔子適齊,齊景公欲封孔子以尼溪1。但很多文獻記載晏嬰曾勸阻齊景公封孔子以尼溪,兩人因此交惡。晏嬰是否勸阻齊景公封孔子以尼溪,是研究孔子與晏嬰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性事件。對此前人論述很多,但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guān)于齊景公欲封孔子未成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rèn)為晏嬰勸阻齊景公封孔子,另一種認(rèn)為孔子推辭不受齊景公封地。這兩種觀點各有依據(jù),這也是造成這一問題懸而未決的主要因素。本文通過對文獻源流和相關(guān)史實分析,論證以上兩種觀點均不成立。進而還原事件的真相:齊景公欲封孔子以尼溪,但是孔子的政治主張和高昭子家臣的身份引起齊國其他卿大夫的猜忌和反對,甚至不惜采取加害孔子這種政治迫害的方式阻止齊景公封孔子。面對激烈的反對,齊景公放棄封孔子的計劃,孔子也被迫離開齊國。
關(guān)鍵詞:孔子 尼溪 晏嬰 齊景公
魯昭公25年,孔子游歷齊國,齊景公欲封孔子以尼溪①,但未能實行。由于文獻記載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歷來學(xué)者對相關(guān)史實爭議頗大,尤其是關(guān)于晏嬰是否勸阻齊景公封孔子問題爭論更大??鬃釉邶R國的政治活動,是孔子政治道路的開端,對孔子人生和思想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探索齊景公欲封孔子事件真相,對研究孔子政治主張和思想發(fā)展、孔子與晏嬰關(guān)系均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關(guān)于齊景公封孔子未成的兩種主要觀點
(一)晏嬰勸阻說
晏嬰勸阻說主要觀點是:齊景公欲封孔子以尼溪,但是晏嬰認(rèn)為孔子和儒者不可大用,規(guī)勸齊景公取消封孔子以尼溪的計劃。支持這種觀點的文獻有《晏子春秋》《墨子》《史記》等。這種說法得到較大程度的認(rèn)可,如金景芳《孔子新傳》敘述齊景公欲封尼溪之田給孔子事件,采用晏嬰反對齊景公封孔子之說,直接表述“但齊相晏嬰不同意景公的做法”[1](P47)。對晏嬰勸阻說,歷來質(zhì)疑之聲不斷,從《孔叢子》到馬骕、崔述等都不認(rèn)同。但是他們只是從文辭判定晏嬰勸阻說的相關(guān)記載是墨家的誹謗或是秦漢時代的說辭,沒有拿出有力的證據(jù)。
(二)孔子辭不受說
晏嬰勸阻說主要觀點是:齊景公欲封孔子以廩丘,但孔子認(rèn)為無功不受封,齊景公沒有采納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主動推辭而沒有接受齊景公的封地。支持這種觀點的文獻有《孔子家語》《呂氏春秋》《說苑》等。由于《孔子家語》長期被視作偽書,《呂氏春秋》《說苑》成書時間相對較晚,所以孔子辭不受說的認(rèn)可度要低于晏嬰勸阻說。
以上兩種差異較大的觀點,都有一定影響力。所以有人認(rèn)為晏嬰是否勸阻齊景公封孔子已經(jīng)難以辨析,如張秉楠認(rèn)為“其情況到底如何,現(xiàn)已難辨涇渭”[2](P66)。
二.齊景公封孔子未成相關(guān)文獻源流梳理
(一)晏嬰勸阻說相關(guān)文獻源流梳理
1、《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一章》與《墨子·非儒》文獻源流梳理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一章》:
仲尼之齊,見景公,景公說之,欲封之以爾稽,以告晏子。晏子對曰:“不可。彼浩裾自順,不可以教下。好樂綏于民,不可使親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職;厚葬破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不可使子民;行之難者在內(nèi),而傳者無其外,故異于服,勉于容,不可以道眾而馴百姓。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薄;聲樂繁充,而世徳滋衰。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飾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趨翔之節(jié)以觀眾,博學(xué)不可以儀世,勞思不可以補民,兼壽不能殫其教,當(dāng)年不能究其禮,積財不能瞻其樂,繁飾邪術(shù)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愚其民。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導(dǎo)民。今欲封之,以侈齊國之俗,非所以導(dǎo)眾存民也。”公曰:“善。”于是厚其禮而留其封,敬見不問其道,仲尼乃行。[3](P300)
《墨子·非儒》:
孔丘之齊,見景公。景公說,欲封之以尼谿,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裾而自順者也,不可以教下;好樂而淫人,不可使親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職,宗喪循哀,不可使慈民;機服勉容,不可使導(dǎo)眾。孔丘盛容脩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wù)趨翔之節(jié)以觀眾,博學(xué)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兼壽不能盡其學(xué),當(dāng)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shù)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xué)不可以導(dǎo)眾。今君封之,以利齊俗,非所以導(dǎo)國先眾?!惫唬骸吧??!庇谑呛衿涠Y,留其封,敬見而不問其道??浊鹉酥九诰肮c晏子。[4](P439-440)
對比以上兩則材料,可以根據(jù)線索探究文獻之間的源流關(guān)系,具體如下:
(1)《晏子春秋》用“彼”這個代詞,承上文代指“孔子”,直指孔子是非,沒有提到儒?!赌印穮s將批評的矛頭對準(zhǔn)儒家??鬃拥烬R國時間是魯昭公25年,孔子35歲,此時儒家作為一個學(xué)派尚未形成影響力。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xué)派才成為顯學(xué)。所以假如晏嬰阻封孔子,應(yīng)該直斥孔子之非,而不是抨擊儒家之過。而《墨子》中的“夫儒”說明攻擊的對象是儒家學(xué)派,這是戰(zhàn)國時代學(xué)派爭鳴的產(chǎn)物。再結(jié)合《墨子》成書年代,可以推斷《墨子》關(guān)于晏嬰阻封孔子的記載源自《晏子春秋》。
(2)《晏子春秋》中有“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薄;聲樂繁充,而世徳滋衰”一句,追述歷史,再批評孔子當(dāng)下行為,行文十分自然,并且這種追述比較符合當(dāng)時勸諫習(xí)慣。而《墨子》中先說儒者之非,再說孔子不合時宜,前后文銜接不連貫,也可以推斷《墨子》的記載來自《晏子春秋》。
(3)《晏子春秋》中說“異于服,勉于容”,《墨子》中變成“機服勉容”,明顯是對《晏子春秋》抄錄后的簡化。
(4)《晏子春秋》中一句“行之難者在內(nèi),而傳者無其外”是對孔子思想可行性的否定,符合大臣勸諫君主的實際。而《墨子》沒有這一句,這可能是《墨子》摘抄時遺漏或者簡化所致。
綜上所述,可以斷定《晏子春秋》的記載早于《墨子》,《墨子》的這一章抄自《晏子春秋》并做了一定修改。但是《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一章》也明顯受到墨家的影響。
2、《史記·孔子世家》與《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一章》《墨子》比較
《史記·孔子世家》: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fù)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節(jié)財?!本肮f,將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chǎn)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閑。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累世不能殫其學(xué),當(dāng)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xì)民也?!焙缶肮匆娍鬃樱粏柶涠Y。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笨鬃铀煨?,反乎魯。[5](P1911)
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史記》這一段記載與《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一章》《墨子》的相關(guān)記載關(guān)系如下:
(1)《史記》這一段記載中批判的直接對象是儒,這與《墨子·非儒》的敘述視角一致,說明司馬遷參考了《墨子·非儒》的記載。
(2)《史記》這一段也有“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閑”一句,這說明司馬遷同時也參考了《晏子春秋》的內(nèi)容。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可見司馬遷對《晏子春秋》非常熟悉,采用《晏子春秋》的記載完全合符邏輯?!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返挠涊d既參考了《墨子》,也采用了《晏子春秋》的記載。正如張岱年所說“《孔子世家》雜采了當(dāng)時的許多傳說”[2](P2)。
(二)孔子辭不受說文獻源流梳理
1、《孔子家語·六本》與《呂氏春秋·高義》比較
《孔子家語·六本》:
子見齊景公,公悅焉,請置廩丘之養(yǎng)以為養(yǎng)。孔子辭而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dāng)功受賞。今吾言于齊君,君未之有行,而賜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庇谑撬煨?。[6](P40)
《《呂氏春秋·高義》: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绷畹茏尤ゑ{辭而行。[7](P640)
通過對比《孔子家語》和《呂氏春秋》關(guān)于齊景公欲封孔子的記載,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孔子家語》和《呂氏春秋》都將記載齊景公打算封孔子的封地為“廩丘”,而不同于《晏子春秋》《墨子》等文獻中的“尼溪”,這說明這兩則材料有共同的來源,或者其中一則材料來源于另一則材料。
(2)從成書時代來看,《孔子家語》的記載應(yīng)該早于《呂氏春秋》。《孔子家語》是先秦孔子弟子所記,而《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晚期秦國丞相呂不韋召集門客編著,內(nèi)容龐雜。
(3)《孔子家語》記載“子見齊景公,公悅焉,請置廩丘之養(yǎng)以為養(yǎng)”,敘述齊景公見到孔子后非常滿意,進而提出以廩丘封孔子,邏輯通順?!秴问洗呵铩酚涊d“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齊景公見了孔子就提出以廩丘封孔子,缺少基本態(tài)度,相比而言比較突兀。
(4)《孔子家語》孔子說“今吾言于齊君,君未之有行”,《呂氏春秋》中孔子說“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景公是君主去世后的謚號,孔子不可能稱齊君為“景公”,可見《呂氏春秋》的記載明顯是后人轉(zhuǎn)述。
綜上所述,關(guān)于孔子不受齊景公封地的記載,《呂氏春秋》記載源自《孔子家語》。
2、《說苑》與《孔子家語》《呂氏春秋》比較
《說苑·立節(jié)》: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鬃愚o不受,出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8](P79)
《說苑》是西漢著名經(jīng)學(xué)家劉向編定,成書晚于《孔子家語》和《呂氏春秋》。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說苑》的這條材料與《呂氏春秋》更為接近。
(三)齊景公封孔子未成相關(guān)文獻源流梳理小結(jié)
《晏子春秋》《墨子》《史記》事件敘述基本一致,雖然《晏子春秋》相關(guān)記載早于《墨子》,但也受到墨家的影響,有攻擊儒家之嫌?!犊鬃蛹艺Z》、《呂氏春秋》和《說苑》的這方面記載都出自儒生之手,其記載也有抬高孔子之嫌。這兩類文獻也有一致之處,主要有以下兩點:
1、齊景公確實想過封孔子,但后來卻沒有封孔子。
2、齊景公沒有重用孔子。無論是《晏子春秋》《墨子》《史記》,還是《呂氏春秋》《孔子家語》《說苑》,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信息:齊景公最終沒有重用孔子。
三.齊景公封孔子兩種不同文獻的真實性分析
(一)晏嬰勸阻說文獻可信度分析
前文已經(jīng)證明《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一章》就是晏嬰阻封孔子記載的源頭,但這并不是說這一章所記就是事實,也不能證明晏嬰真的阻封孔子。
1、《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一章》受到墨家影響。文中的“厚葬”、“破民貧國”、“久喪”等明顯出自墨家恒語,《墨子·節(jié)葬》說:“今惟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4] (P266)墨家作為一個學(xué)派活躍于戰(zhàn)國時期,也就是說孔子生活的時代并沒有墨家學(xué)派,即使有墨家傾向的士大夫也不可能與墨家言辭如此相近。所以可以斷定這一章經(jīng)過后人修改,而且是在戰(zhàn)國時期經(jīng)過墨家門徒的修改。戰(zhàn)國時期儒墨兩家競爭激烈,常常相互攻擊,所記之事很值得懷疑。馬骕《繹史》對《晏子春秋》這條材料的看法:“此等本墨氏非儒謗圣之言,不宜入《晏子》書中,而太史公又信之,亦誤矣?!盵9]
2、《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一章》與晏嬰思想和政見差異很大。《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一章》中晏嬰的主要觀點是反對孔子的禮治。事實上晏嬰不僅不反對禮,而且十分推崇禮。《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齊國田氏興起,齊景公向晏嬰詢問應(yīng)對之策,晏嬰回答道:“唯禮可以已之。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農(nóng)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盵10](P1480)隨后他又贊禮道:“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竝,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敎,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盵10] (P1480)可見晏嬰絕對不反對禮樂,而且是禮的踐行者。這一點前人已經(jīng)指出,《孔叢子·詰墨》就已經(jīng)反駁了這種說法:
詰之曰:“即如此言,晏子為非儒惡禮,不欲崇喪遂哀也。察傳記晏子之所行,未有以異于儒焉。又景公問所以為政,晏子答以禮云。景公曰:‘禮其可以治乎?晏子曰:‘禮于政與天地并,此則未有以惡于禮也。晏桓子卒,晏嬰斬衰,枕草,苴絰帶,杖,菅菲,食粥,居于倚廬,遂哀三年,此又未有儒也。若能以口非之而躬行之,晏子所弗為。[11](P255-256)
3、從孔子與晏嬰關(guān)系看,晏嬰沒有阻封孔子。儒家文獻中多次提到孔子在齊國嚴(yán)事晏嬰,孔子也多次贊美晏嬰,《孔子家語·辨政第十四》中孔子說:“夫子產(chǎn),于民為惠主,于學(xué)為博物;晏子于君為忠臣,于行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愛敬?!盵6](P38)可見孔子對晏嬰是非常敬愛的,如果晏嬰真的阻封孔子,那么孔子又怎么會兄事之呢?《論語》中孔子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人敬之?!庇腥藫?jù)此推測孔子可能起初與晏嬰有不愉快的交往,這顯然屬于臆想??鬃拥脑捄衅鸪蹙途粗厮?,后來更加敬重他的意思,何來起初交往不愉快之說?孔子一生只去過齊國一次。如果此時孔子和晏嬰交惡,那么“久而人敬之”又從何談起呢?因此晏嬰定然沒有阻封孔子。
4、從齊國政治形勢看,晏嬰不可能勸阻齊景公封孔子。晏嬰歷適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代君主??鬃舆m齊在魯昭公25年,也就是齊景公31年。此時晏嬰年齡已經(jīng)很大,按照錢穆的觀點,此時晏嬰已經(jīng)70多歲了[12](P12)。在春秋時期70多歲已經(jīng)屬于高齡,一般到了這年齡也很難再參與政治活動?!抖Y記·曲禮》有“七十曰‘老,而傳”“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記載[13](P19-20)??梢?0歲是標(biāo)準(zhǔn)的老年人,無論是家族還是國家事務(wù),一般都不再參與。也就是說,此時的晏嬰很可能已經(jīng)退休或者面臨退休。而《左傳》中關(guān)于晏嬰的最后一條記載恰在魯昭公26年,這一年晏嬰最擔(dān)心的是田氏將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君主,他給齊景公的對策就是以禮維護統(tǒng)治地位[10] (P1480)。晏嬰年老,齊國急需有人扛起禮治的大旗。而孔子一貫主張禮治,這正是齊景公、晏嬰當(dāng)時需要和歡迎的?!犊讌沧印ぴ懩氛f:
夫子適齊,晏子就其館,既宴且私焉,曰:“齊其危矣,譬若載無轄之車,以臨千仭之谷,其不顛覆亦難兾也。子吾心也,子以齊為游息之館,當(dāng)或可救,子幸不吾隱也。”夫子曰:“夫死病,無可為毉。夫政令者,人君之銜轡所以制下也。今齊君失之已久矣,子雖欲挾其輈而扶其輪,良弗及也,抑猶可以終齊君及子之身。過此以徃,齊其田氏矣?!盵11](P7-8)
由此可見晏嬰不僅沒有阻封孔子,而且還把孔子當(dāng)成拯救姜齊政權(quán)的同道之人。
5、戰(zhàn)國時期普遍不認(rèn)同晏嬰勸阻說。前文提到《孔叢子》就不認(rèn)同晏嬰勸阻說,《呂氏春秋》采用的是孔子辭不受說。這一時期《晏子春秋》和《墨子》均已廣為流傳,但《呂氏春秋》作者不認(rèn)同晏嬰勸阻說的相關(guān)記載,可見他們認(rèn)為齊景公沒有封孔子并非晏嬰的勸阻,這種觀點應(yīng)該是戰(zhàn)國末年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
綜上所述,晏嬰沒有阻封孔子。
(二)孔子辭不受說文獻可信性分析
1、從孔子離開齊國的情況看,孔子齊景公沒有封孔子,而不是孔子不接受。無論是《史記·孔子世家》,還是《論語》,都記載了齊景公自稱年老不能重用孔子。這充分說明齊景公沒有封孔子,不是因為孔子辭而不受?!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小褒R大夫欲害孔子”的記載,可見孔子在齊國要面對齊國政治勢力的激烈反對。齊景公不僅沒有給予孔子相應(yīng)庇護,反而下了驅(qū)逐令。《孟子·萬章下》說:“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笨鬃影烟院玫拿讚瞥鰜聿坏认洛伨妥?。由此可見,孔子離開齊國,是面對齊國政治勢力激烈反對而被迫做出的選擇,根本不存在孔子辭而不受封地的情況。
2、從孔子的思想看,孔子不會辭齊景公封地??鬃右簧絮r明的政治追求?!墩撜Z·陽貨》記載:“公山不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用我,吾其為東周乎!”試想公山不狃據(jù)費叛亂召孔子,孔子都考慮過應(yīng)召,又怎么會因為齊景公的不知己而離開齊國呢??鬃釉f“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笨梢钥闯隹鬃诱伪ж?fù)的迫切性。假如齊景公封孔子以尼溪,孔子肯定在尼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另外,孔子又曾說:“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即使齊景公沒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會辭齊景公封地,取得封地至少可以使自己富有。
綜上所述,孔子辭不受說不可信。
齊景公確實曾計劃封孔子以尼溪,但后來放棄該計劃。而晏嬰勸阻說和孔子辭不受說均不成立,也就是說,晏嬰并沒有勸阻齊景公封孔子,孔子也沒有辭不受齊景公封地。那么齊景公封孔子未成則另有原因。
《史記·孔子世家》提到“齊大夫欲害孔子”,這是導(dǎo)致孔子離開齊國的直接原因。面對齊國大夫?qū)鬃拥募ち曳磳?,齊景公對孔子說:“吾老矣,弗能用也。”這說明齊景公放棄了孔子,孔子在齊國不可能實現(xiàn)政治理想。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斷定:孔子在齊國有強大的政敵?!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冯m然沒有指明是誰欲害孔子,但卻指出其身份是齊國大夫??鬃釉邶R國,做了齊國公族高昭子家臣,得到高昭子庇護。高昭子是齊國公族大夫的代表,擁有強大的勢力。由此觀之,孔子的政敵不僅是齊國大夫,并且具有非常大的權(quán)勢。政治斗爭源自政治利益,具有一定的連貫性??鬃釉邶R國的政敵甚至妄圖加害孔子,勸阻齊景公封孔子更是情理之中。因此勸阻齊景公封孔子的不是晏嬰,而是齊國其他權(quán)貴大夫。
參考文獻
[1]金景芳,呂紹綱,呂文郁.孔子新傳[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
[2]張秉楠.《孔子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石磊.《晏子春秋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4]吳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6]廖名春、周新明校點.《孔子家語》[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7]張雙棣等.《呂氏春秋譯注》[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
[8]向宗魯.《說苑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9]馬骕.《繹史》[M].中華書局,2002年
[1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11]臣軌.《孔叢子注》[M].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12]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先秦諸子系年》[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3]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19-20頁
注 釋
①.《史記·孔子世家》《晏子春秋·外篇》“尼溪”作“尓稽”,《《墨子·非儒》稱“尼谿”?!痘茨献印ゃ嵴摗贰墩f苑·立節(jié)》作“廩丘”。
項目:宣城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科研振興計劃項目(培育計劃),項目編號ZXPY202015
(作者單位:宣城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