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紅
目前,旅游行業(yè)不景氣促使研學行業(yè)重新洗牌,優(yōu)勝劣汰。根據(jù)目前市場配比,研學行業(yè)人才缺口5000余萬,明顯出現(xiàn)短板,因此教育部新增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方向專業(yè),培養(yǎng)專項人才,但目前看來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研學旅行實際需求與研究動向,會推動研學旅行向著優(yōu)質化、精品化方向發(fā)展。
“研學旅行課程”的流行開始于2017年,隨著相關政策的推動,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fā)、設計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引起廣泛討論和熱議。有關課程的實施和評價體系也緊隨其研究步伐受到更多關注,然而這也使得學術界對“研學旅行課程”在研究主題上大都集中于現(xiàn)實研究,缺乏理論架構的支持;在研究方法上,深入而扎實的個案研究、敘事研究、歷史研究等仍然十分欠缺;在研究視野上,未來研究應跨學科、跨國界,推動旅游專家、中小學一線教師、高校各學科學者強強聯(lián)手,實現(xiàn)研學旅行課程育人功能的可達性、科學性、有效性;在研究機構上,應加強機構間的研究合作度及高校的研究關注度。人們對國外研學旅行課程的理論依據(jù)、實踐經驗進行系統(tǒng)研究,多邀請國際專家進行指導乃至參與研究。同時,針對“研學旅行課程”的研究很少,即使發(fā)表的論文有提及,也是零散的,文獻量較少,因此,采用大樣本量化研究未必有效,且無法深入探討研學旅行課程的過程機理。本研究在中國知網(wǎng)(CNKI)以“研學旅行”為主題詞、以期刊論文為對象進行檢索,獲得文獻共計4989篇,中文4026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對研學旅行課程實施體系構建的研究還可以繼續(xù)深入。當前,研學課程領域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變量范疇、測量量表和理論假設。而且,研學旅行課程最近幾年遭遇了新冠疫情、高考評價尚未改變、旅行公司追求經濟效益、研學課程的師資奇缺、課程資源相對較少等問題存在。
任何理論或者思想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對研學旅行課程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事實上,中國幾千年前的古代游學詩歌中,已經存在著若干關于研學旅行課程類似的早期認識。由于一些人對“研學旅行”定義的機械理解,將設有“集中食宿”的市內游學、一日活動等排除在研學旅行之外,將小學低年級與四年級以上的社會實踐也做割裂區(qū)分,造成教育政策很容易僵化。為了能夠盡可能將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整體化,遵循課程的本質特征,我們認為,研學旅行課程要以“能否進入課程是研學旅行得以持續(xù)發(fā)展”作為標準,將研學旅與學校原有的社會實踐活動相整合,系統(tǒng)設計課行程。這樣有助于研學旅行課程與生活實際和學校教育實際相結合。因此,必須將學?;騾^(qū)域的研學旅行課程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籌設計。筆者對研學旅行課程與“古代有關游學”、國外研學課程、近代研學旅行課程有關的歷史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根據(jù)時間的先后順序和對這一思想的認識程度,中國研學旅行課程的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古代中國游學、中國近代(2013年后)研學課程、“雙減”政策下的研學旅行課程。
“游”不在“學”——中國古代的游學
第一,“游”不在“學”。從“旅游、游宦、游賈”到“游學”。游學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學習教育方式,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治學良言的積極實踐。游學是文化人通過旅行以獲取知識文化的一項活動,具有異地性和求知性兩大基本屬性。
王曉云《關于中國旅游起源問題的研究》認為,“中國旅游活動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萌芽,成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中將行旅之人分為游學、游宦、游賈這三類,并對游學活動進行專門的討論。游學活動出現(xiàn)在先秦時期,西漢經濟和經學的發(fā)展為游學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豐富西漢游學者的精神世界,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對社會道德的宣化及對西漢社會政治產生了積極影響。司馬遷、司馬相如、枚乘等都是讀書行路的典型代表,詳寫了司馬遷的游學過程,認為其“為我國學術考察型的文化旅游樹立榜樣”。
第二,“無士不游”,以“游歷、游觀”與“游學”為視角。在秦漢私學、平民教育和地方教育史的相關論文,多有對游學的探討。教育與西漢選官制度相結合推動漢游學活動。郭海燕的《漢代教育平民化現(xiàn)象探析》中認為,平民通過選拔獲得官職,所以平民百姓“不惜數(shù)十年,不遠千里去尋訪名師”。宋臻垠的碩士論文《兩漢時期西南地區(qū)的教育研究》中對于西漢西南地區(qū)教育的概況中的一小節(jié)“游學以互通有無”,認為“落后地區(qū)的人士到京師或其他文化發(fā)達地區(qū)游學,是文化傳播與互動的又一重要途徑”。游學成為連接文化落后地區(qū)與文化先進地區(qū)的紐帶,促進了漢文化上的大一統(tǒng),維護漢王朝的統(tǒng)治。
彭勇認為:遍游各地,親見親歷,稱為“游學”。以求知為目的,以遠游為手段的交游和游觀?!墩撜Z》一書中就記錄了孔子游學列國時所得到的想法和感受,對待游學活動,儒家可以選擇近游,謹慎選擇遠游。學子游學應該在安頓好父母親的前提下進行游學。道家熱愛自然,希望近距離接近自然,在自然中悟道。莊子幻想自己變成鮑鵬、蝶,“游乎四海之外”用心去體會自然界,享受全身心放松的狀態(tài),獲得“欣欣然而樂”的游學體驗。
先秦時期,張儀、蘇秦因擁有共同的求知志向,而共同游學。王吉,少時于長安游學,其妻隨其游學。老少皆游學,西漢文人通過游學,積極實踐“知識改變命運”。西漢文人憂愁之時,以游解憂;歡樂之時,以游廣心;孤單之時,以游交友;困厄之時,以游解脫。游學促進了西漢文化的傳播。
云端研學——“雙減”政策出臺后的研學旅行課程
面對“雙減”,研學旅行會有什么機遇?研學旅行是否會步入發(fā)展快車道?“雙減”政策的出臺會對整個研學行業(yè)及研學企業(yè)有什么影響?下一階段研學旅行將會涌現(xiàn)出哪些新主題、新玩法?如何開發(fā)出更具內涵、更高層次、更廣維度的研學旅行產品?客群分類后的產品研發(fā),比如,可以開發(fā)人工智能、農場場景、民風民俗、元宇宙、軍事國防等領域的研學產品,進一步深挖資源。實施指導價,從根本上影響研學旅行企業(yè)的生存體系及產品結構。研學旅行或許會迎來長足的發(fā)展,融合更多領域進入新發(fā)展階段。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云研學”成為研學活動的新形式。特別是“被動”產生的“云研學”,可以成為研學旅行的行前教育課程,或者成為“課后延時服務”中一項素質教育課程內容。以實用高效型研學服務平臺為核心,匯聚線上課程、線上導師輔導、研學過程記錄、研學成果評價等,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發(fā)展的新模式。打造“云研學”課程應該秉持研學旅行課程的打造思路。
“云端研學”也有助于教育均衡。對于一些貧困地區(qū),可以降低研學活動成本,讓偏遠落后、經濟能力較為薄弱地區(qū)的學生享受到研學實踐,通過科技手段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科技的日新月異,傳承紅色基因,感受革命傳統(tǒng)文化。匹配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研學過程包括詳細的課程指導、社群跟進、成果提交、審核發(fā)放證書。與未來相結合,探討“零碳館”方案、城市發(fā)展暢想、新能源汽車探究、垃圾分類、未來交通暢想等主題,充分展示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因此,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沒有徹底消失的情況下,“云研學”是學生們了解世界的好方法,但考慮到現(xiàn)有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條件,“云研學”無法真正代替?zhèn)鹘y(tǒng)的研學旅行。但“雙眼”觀看世界和通過“雙腳”丈量世界仍然有著天壤之別。
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思考
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確定培養(yǎng)目標
在研學旅行中,學生“動心、動腦、動手”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與拓展,解決重游輕學,培養(yǎng)共享精神、休閑素養(yǎng)、地方認同感等,在活動策劃、自我管理中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
有效落實培養(yǎng)效果制定評價方案
研學導師:培育問題成為學者們的關注熱點,培養(yǎng)具有跨學科綜合能力的綜合實踐活動專職教師隊伍,使其具有組織能力、課程策劃能力、有信息能力及科學素養(yǎng)。本科院校大學可以開設綜合實踐課程的專業(yè),以培養(yǎng)有跨學科能力的導師。
研學基地:可以利用高校校園、文化遺產地、博物館等,一方面推介自己,一方面承擔培養(yǎng)下一代的社會責任,開發(fā)能容納一定數(shù)量孩子學習參觀的研學基(營)地,并由政府給予扶持。
研學課程:具備一門課程應有的完整體系,課程內容的設計,配套的活動目標、活動資源、實施指南、教學評估、學生評價等,并與學校課程相銜接,提高研學課程地位。重視觀念、設計、制度、參與、評價監(jiān)督等問題,制度標準、運營機制上建立起規(guī)范的課程化體系。
采用工程跨界實踐推進體系研究
研學旅行作為國家新推出的融實踐教育與知識學習于一體、兼學與行的新型教育方式,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研究研學旅行中的基礎問題,是工程學研究范式的基石。游學是培養(yǎng)集體意識的一種方式,進行頂層設計,提出規(guī)范性要求。研學旅行主題必須能夠承載可操作、可研究的內容。
學校教育鏈接外界預期評價成果
學生成果預期有兩種,一種是基于主題的邏輯預期,一種是基于歷史的經驗預期。
第一,基于主題的邏輯預期。學生可以形成日記、視頻、調查記錄、觀察日記、標本、照片、討論實錄、報告等。如果邏輯預期的成果內容超出學生水平,會導致無法調動學生深度思考的不足??梢栽黾舆壿嬎季S的小辯論,由多方代表參與的方案或成果,這樣可以避免思辨性的研究資料匯集而造成思考不足。
第二,基于歷史的經驗預期。在研學旅行課程中有一些即時性的、顯性的成果呈現(xiàn),成果應當符合主題,體現(xiàn)目標。學生應在研學活動實踐中不斷反思、修正課程方案,進而切實提高研學能力。
將“研學旅行課程”定位為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開展跨學科的創(chuàng)新型研學及“雙減”政策下應對未來國家所需要培養(yǎng)人才的戰(zhàn)略課程,將更加有意義,“只旅不研”的現(xiàn)象便能夠轉變。鑒于此,我們將思考如何將研學旅行課程從創(chuàng)新活動過渡到一種更具持續(xù)競爭力的發(fā)展課程。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規(guī)劃辦“基于STEAM的廈門區(qū)域小學主題研學課程開發(fā)及評價研究”(Fjjgzx20-224)專項課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