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楠
近年來,幼小銜接問題成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重點。2022年教育部制定頒發(fā)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針對縱向學段間有機銜接不夠、橫向學科有效配合不足等問題,對小學如何幫助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平穩(wěn)過渡提出了專門要求,將入學適應作為低年級段教育教學工作之一。新生入學家訪是幼小銜接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做好家訪攻略,提升家訪實效,對后續(xù)因材施教幫助兒童入學適應具有重要意義。
(一)問卷征詢意見,優(yōu)化家訪方案
1.提前制定家訪方案
為什么家訪?怎樣家訪?家訪哪些內(nèi)容?家訪前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必要提前做好家訪方案。簡要的家訪方案包括家訪目的、家訪時間、家訪形式、家訪地點、家訪內(nèi)容等,其中“家訪目的”是核心,需要精心設計,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基于目標開展家訪活動,可以更好地了解家長需求和兒童發(fā)展需求,更好地進行家校合作,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
2.根據(jù)征詢優(yōu)化方案
很多家長都是第一次做小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入學和老師的第一次家訪充滿期待,但又缺乏經(jīng)驗,教師有必要事先通過問卷等方式,初步了解家長對家訪時間、形式、地點、內(nèi)容等方面的需求,根據(jù)家長的實際需求,調整和優(yōu)化家訪方案。
(二)建立成長檔案,預設可能問題
要有針對性地為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入學指導,家訪前除了制定和優(yōu)化家訪方案,還需要結合兒童的入學信息、家長問卷情況等,初步建立學生個人小檔案,根據(jù)學生檔案完善需要家訪的內(nèi)容,預設家訪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應對預案。
1.基于育人目標建立學生小檔案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特別強調學前教育結束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fā)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因此,學生個人小檔案的設計需要較為全面地關注兒童已有的學習經(jīng)歷和生活經(jīng)驗,以更好地促進幼小銜接。
2.根據(jù)學生檔案預設問題及舉措
家訪時,家長可能會比較關心哪些問題呢?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一般家長首先專注的是小學階段兒童的生活情況。作息時間、課間喝水、午餐情況、校服穿著……這些內(nèi)容一般兒童在幼兒園的大班時期已經(jīng)接受了初步的訓練,但從養(yǎng)育期的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小學生活,對兒童來說是一次成長,家長確實會有一些擔心。同時家長還會關心兒童在學習方面的知識儲備問題,有的家長會提出自己孩子是零起點,有的也會介紹孩子已經(jīng)提前學習了哪些學科類的知識。除此之外,也可能有家長會有一些“悄悄話”要和老師說,這些往往都是很重要的信息,關系到兒童的生活和成長,教師要做好傾聽者。
(三)針對個性需求,提供入學指導
前期準備工作是有效家訪的基礎和前提,家訪時,需要基于目的,依據(jù)方案,通過“一看二聽三問”等方式,了解和分析兒童發(fā)展個性化需求,適時提供個性化入學指導。一看兒童生活環(huán)境,感受家長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二聽兒童的交流,了解兒童的興趣愛好和性格表現(xiàn);三是結合與兒童的互動情況,感受(了解)家長對兒童的真實評價、感知家長對兒童成長的期許。
兒童是教育的出發(fā)點。雖然家訪工作主要面對的是兒童的家長,但是工作的最終對象還是兒童。教師第一次見到學生,希望能被喜歡、信任,從而使學生期待著、向往著快樂的學習、美麗的校園,期待與可愛的同學們和親切的老師一起學習成長?!缎⊥踝印防镎f:“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我也一直相信,儀式感對我們而言,莊重而有意義,它足以讓平凡的日子因為一些小禮節(jié)、小禮物而散發(fā)出光芒,值得記憶和紀念?!?/p>
(一)一份“入學禮”
這里的“禮”,一是學校為學生準備的入學禮,二是教師所表現(xiàn)出的禮儀及禮貌。入學禮是叩開學生心門的一把金鑰匙。教師在家訪時的禮儀則是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師德體現(xiàn),教師家訪的首要目的就是先認識兒童,讓兒童喜歡上自己,從而向往校園生活。
家訪時,帶上這樣一份“入學禮”:《入學通知書》上有老師手寫的班級、姓名及學號;有學校的校標和校訓;有校長簽名;有學生的照片;和家長代為書寫的新學期夢想;《入學小貼士》從心有期待、自我管理、榜樣示范、陽光健康、作息規(guī)律、安全防疫、重視儀式、用品準備這八個方面展開指導;《財寶,明天見》內(nèi)是學生報到的具體時間、注意事項等信息。在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時間點,這份具有儀式感的入學禮承載著愛、祝福與希望。如果是線下家訪,教師帶著這份禮物來敲門,先請小朋友打開,然后以“猜猜我是誰”開始交流;如果是線上家訪,則先將這份禮物快遞到兒童手上,在家訪開始時可以先請兒童念一念上面的內(nèi)容。
(二)一次“巧互動”
家訪時,教師要想辦法打開兒童的“話匣子”,為兒童創(chuàng)造交流的環(huán)境和機會。我們嘗試了以下三項活動:做一次“小向導”,即讓兒童給老師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方小天地,從而了解兒童的學習環(huán)境以及表達能力;說一個小故事,和老師聊聊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一件事,感受孩子與父母及家庭成員間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找到契機夸獎家長,一是拉近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二是讓兒童感受到家校已經(jīng)開始攜手,老師和父母都是陪伴他成長的人;合作完成一件小事兒,也就是和老師的一次互動,可以是一個任務驅動,也可以是協(xié)助,從而初步了解兒童在與人交往方面的能力。通過這樣的簡短互動,結合“看”“聽”“說”的三方面加深對兒童及其家庭的了解。
1.做一次小向導
“請你做一下小向導,向老師介紹一下你的房間(或者書桌、學習和玩耍的地方),老師猜你一定有話要說!”如果是線下家訪,老師有禮貌地跟著兒童邊走、邊看、邊交流;如果是線上家訪,同樣可以請小朋友翻轉攝像頭,兒童一定會挑他最喜歡的場所展開與我們的交流,在兒童的視頻指引下話題就展開了。
2.講一個小故事
“你們家好整潔啊!家里都是誰收拾啊?”如果孩子回復是某位家人比如媽媽,教師就可以引入話題,請孩子說說他知道的媽媽的一天或者媽媽的家務勞動等,在這樣的時機下,真誠地夸獎或贊同,讓小朋友為自己的家長驕傲,從而增進親子關系,也是建筑良好家校合作橋梁的基石。
3.一起做件小事
可以是一次任務驅動。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六七歲的兒童,爸爸媽媽都喜歡把他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甚至十分時髦,比如男孩子的發(fā)型、女孩子的服裝。借助面對面家訪的機會,教師通過自己的形象示范,也可以適時介紹學生校服、學校禮儀規(guī)范等情況,自然又不失禮貌,也能用同理心幫助兒童和家長接受和落實規(guī)范。
(三)一句“小期許”
幼小銜接期的第一次家訪臨近尾聲,我們期望每一個活動都能帶給學生一次感悟、一種成長。教師可以把對兒童的期許作為家訪的尾聲,承上啟下開啟家校生之間的互動,開啟下一階段的互動。
1.面向全體的期許
第一個期許,在當前的疫情防控形勢下,提醒小朋友“防疫三件套”和“防疫五還要”,特別是外出回家后的“七步洗手法”徹底消毒。期待兒童通過平臺和老師保持聯(lián)系,也報個平安。還可以是互相記住彼此的長相和姓名,再見面時能立刻認得出對方等內(nèi)容。
2.面向個體的期許
除了適用于每一位兒童的期許外,還可以有對兒童有針對性的期許。如有的兒童在按時起床方面有困難,可以和兒童約定按照作息時間打卡積分;也可以是生活勞動的練習和展示、普通話語音語調的交流、用餐光盤行動等內(nèi)容。這樣的期許,一方面增加師生間的互動和了解,另一方面還能做好幼小銜接期的生活作息調整。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特別關注學段銜接,強調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家訪前需要基于課程方案做好設計和準備,家訪后有必要聚焦核心素養(yǎng)及時反思,促進自我教育行為的改進,從而更好地幫助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平穩(wěn)過渡。
(一)回顧家訪情景,完善檔案,因材施教
一般在結束視頻連線或者在離開兒童家庭后教師就會自動進行回顧,回顧兒童和家長在此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表情神態(tài),或者是穿著打扮、行為舉止等方面,從看到的、聽到的信息中完善兒童及其家庭的形象。例如,兒童對學科知識方面的學習比較有優(yōu)勢,但在體育運動、肢體協(xié)調方面不佳;家訪過程中兒童和媽媽交流得比較多,但通過爸爸的表情不難發(fā)現(xiàn)父母對兒童的教育觀念不一致;同為獨生子女的父母養(yǎng)育了兩個寶寶,由于教養(yǎng)經(jīng)驗不足導致目前兩個孩子的關系不佳,都希望能更多地得到父母的關愛;三代同堂的家庭,祖輩的建議比較多,父母在教育兒童時會力不從心等互動情景;有一定入學焦慮的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了兒童,等等。
以上在家訪中感知到的信息,關系到教師接下去對兒童的教育引導,因此這份兒童成長小檔案的內(nèi)容應該繼續(xù)完善。補充“第一次家訪時的兒童語言表達、性格表現(xiàn)”“家長對兒童的客觀評價”“家長提出對兒童需特別關注的方面”的內(nèi)容。例如,引導家長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養(yǎng)成平和的心態(tài),走出“拔苗助長”的誤區(qū);對于獨生子女和二寶家庭這兩類兒童在幼小銜接時期“社會適應”內(nèi)容中的融入集體和人際交往方面的引導等。除此之外,小檔案中將以往的“家長工作單位及職務”的一欄用“職業(yè)”代替,了解家長的專業(yè)特長,為后續(xù)的家?;顒幼鰷蕚?。通過家訪和回顧記錄,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情況,便于后續(xù)與家長攜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揚長避短。
家訪之后完善學生成長小檔案,就是對兒童的各方面進行更翔實的記錄,以便于跟蹤和有計劃地實施,便于日后確定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方案及教學策略。如在兒童交往方面比較弱勢的兒童,在教室座位安排方面要有針對性。家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奠定了“家校共建”的基礎。如根據(jù)家長的職業(yè)特長,計劃家校共育的活動內(nèi)容,組織開展請家長進課堂活動或者走出去體驗家長職業(yè)的假日小隊活動。家訪后,根據(jù)家訪情況和學生成長小檔案記錄內(nèi)容開展研討,不斷改進家校社工作的機制和內(nèi)容,完善學校管理。
(二)采訪同行老師,查漏補缺,揚長避短
每一位學生都是立體發(fā)展的個體,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也關注每一位學生多元智能的全面發(fā)展。因此,特別是在采用線上家訪的形式時,導師、班主任、任課老師結伴而行,會對學生多一份關注、一份理解,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避免用單一標準衡量學生。例如,有一次家訪中,教師遇到一位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兒童,可能是家里一致決定不告訴老師。當他介紹自己的書桌時,美術老師發(fā)現(xiàn)了他的圖畫作品,經(jīng)過啟發(fā)式的提問,了解到孩子描繪的是在方艙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的場景。在回顧家訪情景時,我請教了美術老師,他是因為看到圖畫上有紅十字而引發(fā)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言行,向同行老師學習: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問、這樣想?同時,發(fā)現(xiàn)家長不愿意提到病史,在之后的工作中要謹慎。
教育家馬卡連柯的集體主義教育理論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教師之間形成教師集體,能夠更好地培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實踐經(jīng)驗也告訴我們,學生導師、班主任、任課老師等相關老師形成一個教育小組,而不是“孤軍奮戰(zhàn)”,可以從多個方面幫助家長和學生,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全面地促進學生順利渡過幼小銜接期,使學生可持續(xù)地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