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山
李振聲,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遺傳學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200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稱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讓我們一起領略科學家中的共產黨人風采,學史愛黨,知史愛國!
李振聲之所以選擇農學作為一生的追求和奮斗方向,與他幼年時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1931年,李振聲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1940—1942年,當地連續(xù)3年大旱,百姓只能忍饑挨餓。親歷食不果腹之苦的他,心中早早有了讓糧食豐產、農民豐收的夢想。
為實現夢想,李振聲努力讀書。他成績優(yōu)異,可惜因家境貧寒,只得輟學。后來,在山東省濟南市找工作的李振聲,得知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yè)大學)正在招生,還可免食宿費。興奮之余他報了名,且一考成功。1951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
從農村到北京,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可幾年后,李振聲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又從北京去往農村。他來到陜西省的小鎮(zhèn)進行小麥育種研究,向著最初的夢想邁進。
1956年,李振聲在陜西的小麥育種研究工作剛剛起步,就碰上了“小麥條銹病”大流行。該病可通過氣流傳播,蔓延速度極快,一旦流行可導致小麥減產甚至絕收。而且,治療此病非常困難,當時連一些發(fā)達國家都束手無策。
李振聲決心解決這個問題。他獨辟蹊徑,選擇了一個鮮有人嘗試的方向——遠緣雜交。簡單來說,遠緣雜交是讓小麥與抗病能力很強的牧草雜交,將牧草的抗病基因轉移到小麥中,這樣小麥就能獲得牧草的抗病能力。
? 李振聲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yè)資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態(tài)農業(yè)試驗站的試驗田里
看似奇思妙想,背后則有著極深的科學道理:我們現有的小麥,就是遠緣雜交的產物。不過,這個雜交過程極為緩慢,持續(xù)了9000年,而李振聲要做的,是人為加速這個過程。
這個研究方向之所以少有人涉足,是因為難度大。首先,要順利完成兩個不同植物的雜交十分困難;其次,就算雜交成功,其后代通常也無法繁育。另外,雜交出的新品種特性多樣,需不斷調整、篩選才能尋找到最佳品種。但李振聲認為這是一條最接近真理的路徑,他選擇用不同的牧草和小麥雜交,悉心挑選合適的品種——這一研究,就是20年。
20世紀80年代末,李振聲培育出的雜交小麥——小偃6號,讓中國小麥產量累計增產60億斤。它抗病能力強、產量高、品質好,很受百姓歡迎。此外,在小偃6號的基礎上,還衍生出許多新的小麥品種,例如高原333,創(chuàng)造了當時單產最高的世界紀錄。
? 1998年,李振聲(中)和學生們在中國科學院遺傳所試驗田研究小麥樣本
李振聲認為,科學有兩大任務,第一是認識自然,第二是運用所知曉的自然規(guī)律去改造自然。他利用規(guī)律改造自然的成果,讓更多中國百姓過上了糧食豐足的生活。
即使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振聲也沒有停止科研的腳步,仍舊下田奔忙,培養(yǎng)學生。他的學術生涯一直以服務最廣大人民為基準,敢于走常人不敢走之路,堅持常人不能堅持之事業(yè),用科技造福著億萬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