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選萍
雨是大自然的精靈,是詩人心底的情絲。雨清新明凈,情絲纏綿。古詩詞中,雨的身影幻化多姿:春雨、秋雨,微雨、冷雨……雨,映射著歡欣愉悅的心境,折射著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讓我們在古詩詞中感受雨的多姿、唯美和靈動,領(lǐng)悟雨的精魂所在。
一、雨映射歡欣愉悅之心境
古詩詞中,詩人往往借雨來寄寓自己的情感。特別是春雨,它不僅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機,也容易觸發(fā)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熱愛之情。詩人筆下的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體人心、令人喜。比如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不光是寫實,更有絢麗的想象。在滿懷喜悅的“聽春雨”中,詩人神思飛揚,聯(lián)想到第二天經(jīng)過春雨洗禮后那嬌艷的杏花。這種詩意的想象,既是詩人此時心境形象生動的吐露,也反映出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望。
二、雨象征艱難困苦之處境
除了寄寓美好的希望、映射愉悅的心境,雨還是詩人筆下生活窘迫、政治處境險惡的象征。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就是其艱難生活處境的真實寫照。茅屋被秋風(fēng)吹破,大雨下個不停,屋漏床濕,屋中無一處干地,叫人怎能入眠?詩人把安史之亂時廣大底層勞動人民的貧困生活處境形象地寫了出來。淫雨如麻和詩人的愁苦心境相遇,雨便被賦予了悲涼的意味。
此外,無情的風(fēng)雨還常常被賦予抽象的政治寓意。詩人之所以用無情的風(fēng)雨象征險惡的政治,正是源于苦雨給人留下的災(zāi)難性記憶。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國家山河破碎,像被風(fēng)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漂泊不定,如同被雨拍打的水上浮萍。詩句中,無情的風(fēng)雨被賦予了抽象的政治含義,時局的動蕩和政治的黑暗,借著風(fēng)雨在眼前具體呈現(xiàn)出來,直擊人心。
三、雨傳遞凄苦漂泊之愁情
雨,還常常作為愁緒的載體。雨愈是凄涼,愈能反映出詩人內(nèi)心的愁苦。
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顯示了詩人凄涼孤獨的心跡。在一個秋雨霏霏的夜晚,詩人獨坐孤燈下,思念著遠在千里之外的妻子。在詩中,我們不僅聽到了淅淅瀝瀝的雨聲,似乎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妻子的深長思念,那郁積心底的愁思隨雨水慢慢漲滿了秋池。詩歌營造出情味深摯的意境氛圍,使我們感覺到詩人客居異地的孤寂凄寒。
初中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中考版202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