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仿王蒙山水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文徵明晚年的仿古繪畫作品。就目前研究現(xiàn)狀來看,對此畫的記述只在少數(shù)專著及學者文章中有所提及,并沒有作深入分析?!斗峦趺缮剿畧D》雖是文徵明對王蒙畫風的重現(xiàn),無明顯個人風格,但此作在結構上的繁復、構圖上的充塞,可謂達到了前人所無法比擬的地步。因此,本文將從作品本身出發(fā),簡單梳理畫面中的印章及題跋,著重分析其風格樣式及筆墨語言上的特點。
關鍵詞:《仿王蒙山水圖》;筆墨語言;風格特點
一、文徵明與《仿王蒙山水圖》
(一)文徵明生平簡介
“文徵明,長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別號衡山”[1]。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為“明四家”,即“吳門四家”?!皡情T四家”中的文徵明有著一段短暫而不如意的官宦經(jīng)歷。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是朝廷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因此參加科考成為文人得到官階進入上層社會的主要渠道。當時文徵明心存的經(jīng)世夢想和家庭的期望促使他開始參加科考,在經(jīng)歷了十次鄉(xiāng)試失敗后,終于迎來轉機,他通過被人舉薦的方式任職于翰林院,突然從一個“十試有司,每試輒斥,年日以長,氣日益索,因循退托,志念日非”的不遇文士,成為政府九品大官。[2] 這種身份的轉變,對他的心理沖擊之大可想而知。但他在進京后執(zhí)政期間的所見所聞,讓他逐漸感受到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無奈。于是他在 1526 年辭官,1527 年春天抵達家中?;丶液蟮奈尼缑鏖_始過著“杜門不復與世事,以翰墨自娛”的隱士生活。[3]
隱居于家中的文徵明過上了潛心書畫創(chuàng)作的生活,繪畫領域中山水、花鳥、人物他都有涉獵。據(jù)于有東在《文墨人生》一書中記載的目前文徵明繪畫存世情況為:“山水一百九十五件;花鳥七十三件;人物三十二件;臨仿二十一件,其中以山水畫馳騁畫壇?!蔽尼缑髯鳛槊鞔衅诋媺年P鍵人物,對吳派文人畫風格有著濃厚的影響。他的繪畫作品按學者陳傳席細致的分法來分可高達八種,如若再細化甚至比八種還多。本文大致按“粗文”和“細文”兩種風格來看,他的“細文”成就要高于“粗文”。文徵明早期以細文為主,筆墨細膩,格調雅致;中期用筆較為粗放、瀟灑;到了晚期粗細兼具,筆墨蒼勁。這兩種畫風并沒有明顯的年齡界限,而是貫穿于文徵明的一生。他早期師從沈周,由于他博學、善學、好學,在他不斷研習趙子昂、董源、巨然、吳鎮(zhèn)、王蒙等人畫風的基礎上,加上有過一段為期三年九個月的仕途生活,他的人生觀念發(fā)生改變。因此,他的繪畫作品在早、中、晚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面貌。
明代繪畫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進行語言的重組和創(chuàng)新,具有明顯的復古性,但也不是對晉唐畫、宋畫、元畫等的全盤照搬,它主要是“仿”,而不是“摹”。[4] 文徵明的系列仿古風貌作品有《仿趙孟頫鵲華秋色》《仿梅道人山水》《仿倪瓚江南春意圖》以及本文主要探究的《仿王蒙山水圖》等。于有東在《文墨人生》一書中這樣評價文徵明:“他在書畫方面的風格趣味上,則是博采眾長和兼容并包。”[5]可見,文徵明的繪畫是在對各大家畫風吸收和摹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的,這點便可體現(xiàn)出他的兼容并包性。
(二)《仿王蒙山水圖》作品概述
《仿王蒙山水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文徵明于 1535 年所作的水墨紙本卷軸畫,橫 35.7、高 133.9 厘米。對于此畫創(chuàng)作時間的證實,可見畫中右上角文徵明的自題:“嘉靖乙未端陽日徵明仿王叔明筆意作?!痹诋嫹蠓今丫c可看到董其昌的題跋:“文待詔仿黃鶴山樵幾欲亂真,董其昌題?!盵6] 全卷欽印共計十六方,其中文徵明有“徵明”一方;乾隆有“乾隆鑒賞”“乾隆御賞之寶”“乾清宮鑒藏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石渠定鑒”“石渠寶笈”“寶笈重編”共計八方;顒琰有“嘉慶御覽之寶”一方;溥儀有“宣統(tǒng)御賞之寶”“宣統(tǒng)鑒賞”“無逸齋精鑒璽”共計三方;收傳印記有“汾陽鑒定”,還有一方不可辨,共計兩方;董其昌有“董其昌”一方。
二、文徵明《仿王蒙山水圖》的繪畫風格
(一)內旋繁密的構圖形式
傳統(tǒng)山水畫的程式化構圖有全景式、邊角式、對角線式、開合式、起承轉合式、“之甲由則須”字形式等。[7] 其中,全景式構圖是一種視野遼闊的布局方式,物象豐富,畫面內容飽滿深厚?!斗峦趺缮剿畧D》(圖 1)便是采用這一構圖形式,此作尺幅狹、長,構景重疊而繁密,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彎曲的對稱圖式,這種結構上的繁密充塞滿整個構圖,使山水畫的磅礴氣勢盡顯其中。
中國山水畫中,構圖亦可稱為“章法布局、經(jīng)營位置”。早在中國的北宋時期,繪畫理論家郭熙便率先提出了山水畫的取景構圖法——三遠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載:“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盵8] 文徵明《仿王蒙山水圖》正是應用了其中的“高遠法”,通過仰視的角度展示山水空間關系。同時,他將遠處的山峰描繪成柱狀峭峰,更加深了畫面的深邃感。利用高遠法構圖帶動觀者視線從下至上移動,給人以山巒高聳突兀、氣勢逼人之感。從中國畫獨特的透視角度來講,《仿王蒙山水圖》又采用散點透視中的移動透視法。文徵明不受空間和視線的限制,從多視角觀察,將不同位置的山、石、泉、樹、人物、屋舍都安排在同一畫面中,將這一透視法與前述的仰視角度相結合,表現(xiàn)了咫尺千里的遼闊境界。
從圖像本身來看,《仿王蒙山水圖》自然地將觀者的視線聚焦在曲折下瀉的流泉上,由畫幅頂部的源頭下至底部邊緣的出泉,引導觀者跟隨山泉的流向覽視整個畫面。構圖上的疏密關系在文徵明筆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一方面體現(xiàn)在空白的山脈與碎聚的石塊;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視覺上樹的密和山的疏。同時,他將前景諸樹的比例加大,越往后樹木越小,透過此種大小與虛實的復雜互動關系處理,讓整個山水產(chǎn)生了一種全景“密”而筆松的“繁密”景象。文徵明在山石的布置上,將大小不一的山石錯落有致地安排在畫面中,以從上至下曲折蜿蜒的山泉為中軸線,兩邊山體石塊重疊般地向內傾斜,右側山石向左,左側山石向右,層層交叉向上,形成左右呼應、山巒疊嶂的畫面感。除此之外,山水畫中必不可缺的還有樹木的點綴,走近觀察畫面中央的這些樹木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生長方向同山石的朝向一致,共同構成“內旋”感。這些樹木與前文所提到的山石輪廓、流泉位置呈“S 形”的走向,圖中所有元素的合理安排與別出心裁的設計使整幅畫除“繁密”外還富有強烈“內旋”的觀感,共同造就了一種螺旋向上的優(yōu)雅動勢。石守謙在《風格與事變:中國繪畫十論》中曾提到文徵明“內旋”的風格與王蒙山水頗有淵源,王蒙《夏山高隱》中流泉層層下瀉的設計或許是文徵明《仿王蒙山水圖》中山泉的體現(xiàn)。因此,《夏山高隱》(圖 2)極可能便是文徵明在作此風格時所參考的范本這一觀點。[9]
(二)細致文雅的筆墨語言
“筆墨生氣韻,筆墨傳神情,筆墨現(xiàn)氣勢?!盵10] 除上述構圖形式外,筆墨依舊是繪畫本身藝術風格的探究重點。中國畫的氣韻生于筆墨,并通過筆墨表達畫家的感受。黃賓虹認為:“論用筆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筆出?!盵11]此觀點則意在強調中國畫“筆中有墨”。筆和墨在客觀世界雖是獨立的個體,但在繪畫中,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一者以另一者為依托。文徵明在《仿王蒙山水圖》中筆墨特點顯而易見是學習了王蒙“細致綿密”的畫風。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當中,影響畫風多樣性的原因與作者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有著絕大的關系,因而地域文化對文徵明的創(chuàng)作也有一定的影響。文徵明生活在長洲一帶,與王蒙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面對相似的地域環(huán)境時,二者所呈現(xiàn)出的繪畫風格有所不同,但《仿王蒙山水圖》則打破了文徵明原有的畫風特點,相較于文徵明其他山水作品,這幅畫作更多地凸顯出了王蒙的畫風。因此,下面將從用筆、墨色變化上探究《仿王蒙山水圖》的鮮明特征。
《仿王蒙山水圖》多淡墨干筆。在畫面的處理上,作者不僅生動描繪了山石特點,還展現(xiàn)了自己居住地的景觀特色。筆法上,山石用筆細勁清瘦,多使用中鋒、圓潤的細筆勾勒山石輪廓,可以看到遠景柱狀峭峰凸起的地方也并非僵硬直角的線條,而是用委婉、溫和的線條描繪,側鋒采用淡雅、細膩的解索皴和細牛毛皴皴擦出山脈結構,畫筆順著山勢皴下,呈現(xiàn)出渾圓、淳樸的山石造型,強烈地突出南方山石質感;山石苔點中鋒點出,用筆則張力十足,使苔點疏密有致地分布在山體輪廓和石塊結構上;他對樹的觀察也細致入微,近景、中景的樹木種類豐富、樹干樹葉采用雙勾為主,露在土地表面的樹根用方勁堅硬的線條勾勒,遠景山峰上的樹木以單勾帶過;山中多處平臺,仿王蒙較扁、圓的平臺的創(chuàng)作手法。墨色上,變化多樣,略用淡墨染出山石的陰陽來區(qū)分山體的正側面;墨點用來表示山石苔點,清潤而繁密,苔點墨色變化由近景向中景逐層減淡,到遠景中消失;樹木的描繪并非北方黑沉沉一片的灌木叢林。此畫松樹居多,近處樹干以淡墨雙勾,再用淡墨皴擦出樹木結構,最后使用濃墨破點,樹枝出枝繁密,樹葉和松針的空間、前后關系用墨色的濃淡來表現(xiàn),遠處單勾的樹木墨色濃重。全畫網(wǎng)狀般山石樹木的復雜結構和質感運用勾、擦、皴、點、染描繪出來,用筆凝練,沒有多余的贅述,也不動用大篇幅的筆墨渲染,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整體展現(xiàn)了南方清秀的山川面貌。
(三)隱逸情思的情感表達
如果說構圖和筆墨是作品外露的藝術特征,那么畫作背后所反映的情感便是內在的隱喻情思,正如人們常說的“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中的本質。根據(jù)時間推算,《仿王蒙山水圖》是文徵明 65 歲時的作品,那時的他已經(jīng)歷“入世”到“出世”的轉變,這種狀態(tài)可追溯到 1531 年他為王寵所作的詩——“春來日日雨兼風,風過春歸綠更秾;白首已無朝世夢,蒼苔時有故人蹤”。[12] 從這里可以很明顯地體現(xiàn)出他想要隱逸山水、實現(xiàn)與友人暢游于山林的精神追求。
避居山水的精神追求在《仿王蒙山水圖》各元素的描繪和畫面安排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前文通過構圖形式和筆墨語言解讀了山石、樹木的藝術特色,在這里將著重分析畫中具有隱喻含義的點景人物、建筑等。全畫共出現(xiàn) 8 人,有兩組二人坐于屋舍交談,一人在屋舍低頭忙于己事,一人年邁已老,彎腰持棍行走在木橋上,兩組一人在平地上或是看泉、聽泉,亦是享受自然之美好,畫中人物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是畫家恬淡閑適隱世生活的自然流露,反映了文徵明的理想生活。五處房屋都建造在山林之中,其中四處被山石和樹木四周環(huán)繞呈封閉狀,有與世隔絕的意味,體現(xiàn)“隱”的思想,僅有一處裸露在平臺邊上的山泉旁邊。全作最容易忽視的一個元素是畫中的配景——橋,橋的架設是連接山與山、山與住所的關鍵,《仿王蒙山水圖》中所出現(xiàn)的橋梁共有三座,包括平橋、拱橋、折線橋,其中有一位胡子老人漫步在拱橋上,意在突出老人的來源和暢游在山林之間的理想狀態(tài)。人物、屋舍、木橋、山泉融于山林之中,整體畫面和諧,帶給觀者安靜、平淡的氛圍,表達文徵明想要脫離世俗生活、對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縱覽全畫,山體的繁密與層層飛泉的呼應,同時融入點景物象,完美烘托出文徵明內心沉重而幽深的“避居生活”。
三、結語
《仿王蒙山水圖》整體構圖繁密、人景相融,不僅體現(xiàn)出文徵明對“靜聽天籟臥聽雨”這種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他暗含的隱逸情思,也反映出文徵明對王蒙山水畫風格的濃厚興趣。通過對此畫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文徵明對繁密而內旋的山景布局特點呈現(xiàn)出積極的傾向,這種傾向可謂達到前人所無法比擬的地步。由此可見,我們當代學者也應該在真切體驗生活的基礎上潛心創(chuàng)作,通過對前人優(yōu)秀畫作的臨摹與學習,更好地掌握筆墨技法與情感輸出,從而創(chuàng)作出與時俱進的優(yōu)秀作品。
參考文獻:
[1][ 清 ] 張廷玉撰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DB].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2] 石守謙 . 風格與事變:中國繪畫十論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291.
[3] 石守謙 . 風格與事變:中國繪畫十論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14.
[4] ??苏\ . 色彩的中國繪畫:中國繪畫樣式與風格歷史的展開 [M].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257.
[5] 于 有 東 .文墨人生:文徵明的生活狀態(tài)考察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239.
[6][ 清 ] 王傑等撰 . 欽定石渠寶笈續(xù)編·卷七 [DB]. 乾清宮藏七 .
[7] 吳琴琴 . 當代山水畫構圖形式的承與變 [J]. 美與時代(中),2020(09):18-19.
[8] 郭 熙 . 林 泉 高 致 [M]. 鄭 州: 中 州 古 籍 出 版 社,2012:105.
[9] 石守謙 . 風格與事變:中國繪畫十論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35.
[10][11] 侯金瑤,徐文生 . 中國畫筆墨的藝術表達 [J].美術教育研究,2021(20):32-33
[12] 石守謙 . 風格與事變:中國繪畫十論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38.
作者簡介:郭榕,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yè):美術學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