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毛
17歲那年,我擁有了小區(qū)天臺的鑰匙。
那是小區(qū)邊緣的單元樓,樓下是一個十字路口。我最喜歡下午六點,夕陽下車輛和行人的影子交錯、拉長、重疊,頭頂是一覽無余的天空。
彼時的我還是一個中二少女,我給這里起了一個名字叫“藍花井”,源自我最喜歡的一篇童話故事。藍花井意味著童年的無憂無慮,這里于我而言,也意味著年少心靈的棲息之地。
晚上下了自習,周末下了課,我都會來這里,小心避開腳下的太陽能水管,倚靠欄桿坐著。這里視野開闊,能看到小鎮(zhèn)的邊緣。在若隱若現(xiàn)的遠山腳下,一輛輛大卡車呼嘯而過,黑暗中閃著刺目的燈,像是人間的星星。
北方的風很大,我戴著灰色兜帽,耳機里許飛唱著 :“我是一條尋水的魚,我漂浮在這寂寞城里?!?/p>
在高三被沉重的課業(yè)和瑣事煩擾的時光里,這里接納了我的敏感與彷徨。在那個時候的小鎮(zhèn)圖景里,會有一個在天臺上坐著的女孩,她背靠夕陽,思考著要如何回復手中的信,晚自習能不能空出時間看喜歡的雜志,以及未來要在哪座大城市生活,能否成為與眾不同的人。
在藍花井還是屬于我一個人的藍花井時,這里代表著靜謐的黃昏和自由的靈魂,而當我邀請第一個客人上來后,藍花井就變成了我說不清道不明的青春。和好朋友并肩坐著,下面是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流,我們望著遠方,看不清彼此的臉,肩膀卻緊挨著,像是要永遠并肩作戰(zhàn)。我們多像歌里唱的尋水的魚,總想尋找那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天臺的風吹著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天臺上的那輪明月見證了我們無數(shù)的歡笑和淚水。
上大學后,我就很少去藍花井了。我想我不需要它了,因為我知曉悲傷不會因為一個地方就減輕?;蛟S,我也不配再擁有它,它只對還相信一切的少年開放。只是偶爾,在聽歌軟件隨機切換到許飛那首《尋水的魚》時,閉上眼,藍花井還是出現(xiàn)在我眼前。
“我是一條尋水的魚,我漂浮在這寂寞城里……我自由地游弋,尋找著自己渴望的那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