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曄 肖林桓
【關鍵詞】任務驅動型教學;情境與任務;策略;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5-0068-02
任務驅動型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特定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圍繞任務展開學習,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實踐與運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改變了枯燥單一的傳統(tǒng)課堂模式,讓學生對語言和文本有新鮮感,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的熱情,改變學習的狀態(tài)。《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要有“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那么語文任務驅動型教學在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時應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從而有效提升核心素養(yǎng)呢?筆者結合實踐來談談任務驅動型教學的情境與任務設計策略。
1.單篇文本的情境與任務設計要貼近文本、符合學生需要
通過對任務驅動型教學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拍攝視頻、編寫劇本、開展讀書交流會、寫推介詞等常用任務似乎成了萬能的“筐子”,什么文本都能裝進“筐子”里。同質化的任務淡化了文本之間的差異,稀釋了不同文本的價值,學生變得為任務而任務,對學習易產生厭倦情緒。筆者認為,教師應充分考慮每個文本的獨特性,盡可能地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出不同的任務;即使采用相同的任務,也要根據學生的真實需要,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力求同中有異。
首先,教師應依據文本特點,設計有新意的任務。例如在2020年江蘇省高中語文優(yōu)質課展評活動中,有教師在執(zhí)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抓住了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和說話方式的特點,緊扣《論語》是語錄體這一文體特點,設計了“排演課本劇,你適合扮演哪個角色,說出理由”的教學任務,以此來闡明文本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其次,面對同一文本、相同任務,教師應力求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真實情境。例如,同樣是通過拍攝視頻的任務來教學《故都的秋》,筆者從學生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設計情境與任務:《跟著書本去旅行》是央視推出的一檔體驗式文化教育節(jié)目。受節(jié)目中《尋訪周口店——時光倒流3萬年》這一期的啟發(fā),我?,F(xiàn)準備拍攝《故都的秋》的視頻,請大家置身于“尋覓故都的秋——時光倒流86年”這一情境,選取鏡頭組合出秋晨院景、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果奇景這五個場景,再分別配上解說詞。
2.單元任務群的情境與任務設計要注重組合、立體豐富
采用“學習任務群”與“人文主題”的雙線結構來組織單元,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體現(xiàn)新課標理念的突出之處。為了更好地貫徹新課程理念、使用新教材,教師在進行任務群教學時,要考慮到情境設置的序列化。
仍以拍攝視頻為例。如果《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我與地壇》這些散文的教學都要拍攝視頻,與其設計單一雷同的情境,不如把它們設計成一個任務群。教學時,筆者進行了如下設計:在校文學社、攝影社需拍攝參賽作品的情境下,先拍攝郁達夫《江南的冬景》視頻,既貼近南方學生的實際生活,又可以幫助他們更細膩地體會江南冬景的晴暖、可愛;再借用上文提到的“尋覓故都的秋——時光倒流86年”情境中拍攝的有關郁達夫《故都的秋》的視頻,提升學生的格局,拓寬學生的眼界;而拍攝《我與地壇》視頻的任務,可以改成《中國宮殿與傳說之地壇皇祇室》紀錄片和《史鐵生:我與地壇》紀錄片評鑒賞析會,讓學生以大眾評審的身份來對紀錄片展開評析,進一步理解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關于生命的深入思考和對母愛的刻骨銘心的體驗。
這樣的情境組合設計,地域上橫跨南北,層次上由低到高,環(huán)節(jié)上由拍攝到評價,更有序、立體地體現(xiàn)了單元任務群的特點,有助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深度學習。
3.情境與任務的設計要機動靈活、因生成而變
在實際教學中,因課堂的不斷生成,教師應善于隨機應變,巧妙運用這些生成。也就是說,情境創(chuàng)設與任務設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實際的教學時間進行彈性的調節(jié)。在備課時多做加法,準備充分;在實際教學時適時巧妙地做減法,給課堂留白。
例如,筆者在教學《一個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時,設計的情境與任務是:假如加來道雄來中國訪問,你作為一名科普節(jié)目記者即將采訪他。為此,你將以課文為抓手,嘗試探討作者童年種種行為的原因以及探究怎樣做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包含以下三個活動?;顒?,以這篇文章為采訪資料,有幾個同事幫你設計了參考問題,請試著預設答案?;顒?,你覺得他們設計的問題中哪些比較適合用來采訪?活動3,你還打算問他什么問題?試著擬出問題并且預設答案。在實際教學中,活動1中的“有幾個同事幫你設計了參考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做兩手準備,一方面,自己預先設計幾個問題,另一方面,讓學生群策群力,嘗試自己設計問題,如果學生設計的問題較好,教師預設的就不出示;反之,就出示教師設計的問題和答案來啟發(fā)、引導學生。在進行活動2和活動3時,圍繞“哪些問題比較適合用來采訪”學生容易產生爭論——“比較適合”的標準是什么?為此,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準備2~3個精彩的采訪視頻讓學生觀看、尋找相關論文現(xiàn)場展示,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評價標準,甚至可以準備1~2篇訪談錄用于課后閱讀,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完成活動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