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志
一、緣起《離騷》
《離騷》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政治家屈原創(chuàng)作的長篇詩歌,也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很多同學一看到“離騷”兩個字時應該是迷茫且困惑的,最終的原因是“離騷”這個詞語對于我們來講確實十分陌生。歷朝歷代對這個詞語的解釋非常多,下面節(jié)選其中兩種重要的解釋。其一,來自東漢時期的王逸。他在《楚辭章句·離騷序》中提及:“離,別也;騷,愁也?!币簿褪钦f,屈原即將要離開他熱愛的國土而引發(fā)的無盡愁緒。但這個說法在很多文學家看來,是有爭議的。其二,來自東漢史學家班固的觀點。班固在《漢書·離騷贊序》提及:“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也?!币簿褪钦f,“離騷”的意思是“遭憂”,詩人面對世事變幻產(chǎn)生了憂愁難解的心緒,所以寫下了這樣的詩篇。同時代的司馬遷引用了劉安的《離騷傳》,寫下了下面這句非常熟悉的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本C合這兩種觀點,筆者認為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說屈原本人因為遇到了憂愁的事情(歷史上屈原確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所以追憶往事寫下此詩篇,正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一樣,散發(fā)著濃濃的對故國的愁思。后來他在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的壯舉也與詩中的一些思想是一脈相通的。
二、高中版本《離騷》思想和內(nèi)容略解
《離騷》這篇鴻篇巨著,所呈現(xiàn)的思想和哲學的深度是非常深遠的,一方面揭示了詩人自身與當朝統(tǒng)治者之間深深的矛盾,這種矛盾類似于后世歷朝歷代正直與昏庸的矛盾,也是作者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嚴重對立;另一方面,詩篇深刻描述了詩人內(nèi)心的極大痛苦和糾結,即既想繼續(xù)為國效力,又想退隱的矛盾心理。這兩方面的矛盾,詩人始終都無法調(diào)解。另外,《離騷》從內(nèi)容來講,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開頭至“豈余心之可懲”,是以獨白和自我形象的出現(xiàn)開始,表達自己雖曾產(chǎn)生過退隱的念頭,但仍表現(xiàn)出為堅持正義、堅守愛國立場而九死不悔的高尚情操。第二部分是從“女媭之嬋嬡兮”至“余焉能忍與此終古”,詩人借“女媭”這個神明形象來規(guī)勸自己明哲保身,隨波逐流。但詩人自身又未動搖信念,反而渡過沅湘,向舜帝陳詞自己的理想,但一切如夢幻泡影。第三部分是從“索藑茅以筵篿兮”至“蜷局顧而不行”,說他幻想自己得到了神明的指引擇明君而事,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其實是詩人“借神明來勉勵自己”,就在他駕馭龍鳳、遠走高飛忘掉一切的時候,卻忽然望見了故鄉(xiāng)。詩人悲戚難耐,面對祖國山川,他再也不忍離去。高中版節(jié)選的是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通過這三個部分的略解,相信同學們對《離騷》應該有了較為清晰的理解,這就為我們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細細說來,我們高中版本的《離騷》也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一)敢于勸諫,雖遭離間彈劾
在初高中教科書上,講述勸諫的最著名的當數(shù)《鄒忌諷齊王納諫》和《魏征勸諫》的故事。鄒忌以妻、妾、客三人贊美自己的態(tài)度的不同,發(fā)現(xiàn)了“王之蔽甚矣”,讓齊王歡喜納諫,實現(xiàn)“戰(zhàn)勝于朝廷”的政治目的;魏征敢于勸諫,以“天下為公”的初心讓唐太宗納諫如流,實現(xiàn)貞觀之治。我們都說他們二人有勸諫的藝術而忽視了作為皇帝的作用。其實,他們之所以能夠讓皇帝納諫,除了有勸諫的藝術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君主賢能。否則,即使能夠有讓鳥兒飛到掌心的說話藝術也不起作用。屈原就遇到這樣的境況。作為皇室貴族,他從小就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比其他大臣更希望自己的國家強盛,所以時時刻刻提供這樣那樣的建議,但是結果如何呢?“謇朝誶而夕替”(早晨進諫晚上即遭貶),那么這些大臣彈劾他什么呢?答案是“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就是彈劾屈原佩帶蕙草和采摘白芷。其實就是“莫須有”的罪名,但是明明是無關緊要的事情,楚王卻不體察,屈原甚至站在楚王的角度來說楚王,“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你后宮的人不也是說這樣那樣的“諂媚”之言嗎?可惜,楚王始終不采納屈原的建議,屈原更被流放到漢北和沅湘流域。即使流放期間,屈原也力勸懷王不要與秦王赴會,沒有被采納,最終的結果是懷王被扣留,楚國幾乎面臨滅頂之災。昭昭愛國之心,只能以殉國結束自己的生命。
(二)身陷囹圄,守原則不取巧
可能有同學會這樣思考:靈活應對一下不行嗎?如果是一般的人,為了五斗米折腰比比皆是。但是屈原絕對不是這樣的人。他坦然面對官僚貴族的嘲諷和彈劾,在最困難、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守自己的原則,他認為投機取巧是庸人的行為(“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而他自身寧可馬上死去魂魄離散,也堅決不媚俗取巧(“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這種人格魅力不但在那個時代是超凡脫俗的,哪怕是現(xiàn)代社會也難能可貴。他將自己比作雄鷹,那些貴族官僚不過是燕雀,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司馬遷《史記》),他還以方圓來比喻,不同志向的人是不能結伴而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屈原發(fā)出內(nèi)心的呼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堅守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堅決不同流合污,即使承擔非人的責罵也不愿舍棄這一份純凈的堅持。這一份對自己品性的忠貞之心,可謂昭日月,照千古。
(三)敢于放手,持品行守故鄉(xiāng)
面對奸臣當?shù)?、皇帝昏庸的現(xiàn)實,詩人也曾矛盾和彷徨,是應該出走他國實行“曲線救國”,還是繼續(xù)留守在楚國“飽受煎熬”,是屈原的兩難選擇。而屈原自身也曾發(fā)出深深的嘆息:“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猓靶忻灾催h?!币馑际钦f后悔當初不曾看清前途,掉轉(zhuǎn)車頭走回原路,重新選擇前進的方向,既然不能改變自己的個性,又要有一番作為,屈原只能離開楚國去別的國家大展身手。畢竟,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你來我往是很多士人的選擇,也不能說是對祖國的背叛。像伍子胥原為楚臣,逃難到吳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商鞅本衛(wèi)人,身懷大志入秦,經(jīng)孝公支持,得以大刀闊斧地改革;韓國水工鄭國修鄭國渠,為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強盛和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樂毅本魏人,后魏被趙占,轉(zhuǎn)為趙國人,先后任職于趙國、魏國、燕國……但即使如此,我們的詩人屈原本人依然沒有選擇離開自己深愛的國家,但自己又不能繼續(xù)擔任官職,只能離開朝堂,但是時時刻刻也為自己的家鄉(xiāng)服務,所以作者吟唱:“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币馑颊f,將自己的一腔熱情灑在楚國的大地上,堅守高尚的品性以成就自身的偉大。所以,后來他殉國也出于對祖國的矢志不渝。就這點而言,屈原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
三、暢懷《離騷》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詩人。郭沫若說他“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卷起了一次詩歌革命的風暴”。聞一多也說過:“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而同樣魯迅也贊譽屈原的作品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屈原的偉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在文學方面,他開創(chuàng)了句式錯落有致的文學體裁,引領我國古代詩歌形體的大變革,并大膽且有創(chuàng)造性地將積極進取的浪漫主義和剖析現(xiàn)實的批判主義融入其中,深刻影響著后世兩千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二,在思想方面,他執(zhí)著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為后世樹立了愛國的典范和人格的模范。而其筆下的《離騷》更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卓越的詩篇,詩人融思想、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力于一體,通過靈活多變的語言文字和高超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出來,其中蘊含著激蕩的、熾熱的愛國主義熱情,給了我們思想上的洗禮,我們不妨為其做一個總結:志潔義遠的情操,愛國深切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