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子
摘 要 教材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是體現(xiàn)單元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整體意義的設計。分課時實施是呈現(xiàn)單元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落實過程的實施。教材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要依據單元人文主題組合的文章和學習任務群給出的任務來融合進行。分課時實施則利用單元導語、課文和具體的學習任務與提示的綜合聯(lián)結來開展。
關鍵詞 教材單元 整體教學設計 分課時實施
教材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是依據高中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的編制特征,對單元教學進行的整體統(tǒng)籌設計。分課時實施則是以整體教學設計為基礎,利用單元導語、課文及之間的關系和具體的學習任務與提示,對單元課時進行的分配實施。本文以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第一單元教學為例,談談具體的策略和做法。
高中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所以,教材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要依據單元人文主題組合的多篇文章和學習任務群給出的多樣性任務來融合進行。
以教材第一單元為例。
本單元以“中華文明之光”主題組織起“諸子”和“史傳”五篇課文可選擇出具有相同性質的教學內容:戰(zhàn)與非戰(zhàn)中的社會形態(tài)與人的生存狀態(tài)?!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任務群可概括出具有相同操作特征的學習行為:在認識中華文明過程中深刻思辨,在思辨中華文明的 過程中不斷深化認識。
以相同操作特征的學習行為作用于相同性質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可以這樣進行。
賞析理解戰(zhàn)與非戰(zhàn)中的社會形態(tài)與人的生存狀態(tài):比較閱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下簡稱《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泛汀稜T之武退秦師》《鴻門宴》。
這個整體教學設計,“諸子”教學可認知中華文明非戰(zhàn)、追求和平,構建理想社會,追尋理想人生的主旨?!笆穫鳌苯虒W可認知古代戰(zhàn)亂社會的現(xiàn)實場景和現(xiàn)實人性,這是中華文明的的真實呈現(xiàn)。比較閱讀可深度進行“戰(zhàn)與非戰(zhàn):理想與現(xiàn)實”“孔孟之仁:區(qū)別與聯(lián)系”“儒道思想:出世和入世”等思辨性學習活動。
教材單元教學的分課時實施是利用單元導語、課文和具體的學習任務與提示,聚合文章的語言材料和學習時間、聚合教與學的方式,分配出的從不同層級去完成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任務的學習單位。
依據教材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課文和具體的學習任務與提示,可將分課時分配如下。
課時1:閱讀《侍坐》和《齊桓晉文之事》。賞析孔子與弟子的對話過程,理解孔子以生活畫面命意的社會理想。鑒賞孟子的語言技巧和對話智慧,理解孟子的政治愿景。理解孔孟思想之間的相同與繼承發(fā)展,區(qū)別相異及各自局限。
課時2:閱讀《庖丁解?!贰Yp析庖丁解牛過程的描寫,理解故事寄寓的為人處世和社會治理之道,討論莊子思想的意義及影響。聯(lián)系課時1,辨析儒道思想的“出世和入世”。
課時3:《燭之武退秦師》和《鴻門宴》聯(lián)讀。賞析《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的語言藝術與彰顯的智慧和《鴻門宴》中人物言行與事件發(fā)展的關系,以及兩文的戰(zhàn)爭描寫。理解兩文描繪的戰(zhàn)亂社會現(xiàn)實,體會戰(zhàn)爭中的人物形象,思考戰(zhàn)亂中的人性。
課時4:聯(lián)系前3課時,探討比較“諸子”的社會理想及展現(xiàn)的人格風采和“史傳”戰(zhàn)爭記錄中的時代風云人物及描寫的現(xiàn)實人性。
四個分課時以層層遞進的關聯(lián),組成了上下貫通的系統(tǒng),指向教材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任務的完成。
教材單元教學的分課時實施要充分聯(lián)結單元導語、課文和具體的學習任務與提示來開展。它是包括該課時學習的任務設計、資源補充、活動開展及評價與反饋等實施要點的完整系統(tǒng)。
以第1課時《侍坐》和《齊桓晉文之事》的閱讀教學實施為例。
學習任務設計:
1.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理解孔子及弟子對話的語氣、語調、情感。理解孟子與齊宣王對話的方式、技巧和思路。體會兩篇文章的人物形象。
2.結合孔子“吾與點也”的內容和孟子“兼愛、推恩、民本”的闡述,探究“沂水春風”昭示的社會理想和孟子的政治愿景。
3.比較兩篇文章的人生狀態(tài)和社會理想,聯(lián)系現(xiàn)實,寫一篇文學短論。
該課時設計的三個學習任務是通過對單元導語、課文和具體的學習任務與提示的學習內容重構而出,它指向教材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的學習任務。三個學習任務構成了一個由淺入深、從內容賞析到內涵理解,由閱讀到寫作、讀寫結合的結構性學習任務系統(tǒng)。
課時學習資源補充。
1.程頤、楊慎、朱熹、王陽明、南懷瑾對《侍坐》的評論。
2.司馬遷、朱熹、梁啟超對孟子的評論。
3.當代學者對對話理論的闡述。
本課時學習的補充資源一是為理解文章提供了參考、比較性的資料,二是為創(chuàng)設和利用學習情境提供了理論儲備。
課時學習活動開展。
課時學習活動開展是課時學習任務的具體執(zhí)行,它既要描述具體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行為,還要描述出學習的過程與形態(tài)。
1.疏通兩文“對話”的文意。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將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加以梳理和積累。初步理解人物對話的語氣、語調及表的情和達的意。
如《侍坐》發(fā)問者和回答者的“對話”理解。
再如《齊桓晉文之事》針對齊宣王問策,孟子勸諫中“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