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民
今天留存的古代字畫,尤其是時間比較久遠的,大多書寫、描繪在絲絹之上。但就當時的經濟狀況而言,絲絹絕非一般人家所能隨意使用,即便是比絲絹低一等的紙張也頗為稀罕。因此,古代讀書人只好尋找代用品,于是大一些的樹葉便進入了一些文人的視線。
在《管錐編》中,錢鍾書先生曾介紹:“樹葉足供書寫,唐詩中屢見。”書中隨即舉了一些例子。比如,杜甫《重過何氏五首》之三:“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表f應物《題桐葉》:“憶在灃東寺,偏書此葉多?!眱扇擞玫亩际峭┤~。賈島《寄胡遇》:“落葉書勝紙,閑砧坐當床?!闭f落葉用來書寫比紙還強,這不知是實話還是無奈之語。竇鞏《尋道者所隱不遇》:“籬外涓涓澗水流,槿花半點夕陽收。欲題名字知相訪,又恐芭蕉不耐秋?!卑沤度~子大,可用來寫字,不過它枯焦后就不好用了。暢當《蒲中道中二首》之二:“古剎棲柿林,綠陰覆蒼瓦。歲晏來品題,拾葉總堪寫。”歇息在柿子林下,拾起用來“品題”的,當然是柿樹葉了。
除了詩句,錢鍾書先生還舉出了一些文章佐證:“陸羽《懷素別傳》:‘貧無紙,乃種芭蕉萬余株以供揮灑,可與竇鞏詩參印?!睉阉厥俏覈牟輹蠹?,由陸羽的介紹可知,他因家貧無紙寫字,居然種了萬株芭蕉,取葉練習,這與竇鞏詩里說的用芭蕉葉書寫可以相互參證。錢鍾書先生還說:“暢當詩則又契合鄭虔故事也?!编嶒拼娜?,名書家?!缎绿茣氛f他早年家貧,買不起紙張。他在長安時,知道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里存了幾間屋的柿樹葉,便搬進寺里,取柿樹葉書寫,日日不息,最后居然把幾間屋里的柿樹葉用盡了。這一故事與暢當詩里描寫的撿拾柿樹葉書寫的情景又可以相互參證。以上各種文字記載說明,樹葉確實曾被古代文人用作書寫工具。
(摘自《今晚報》2022年7月6日,吳風玲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