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的日子,我收到了老友穆永瑞發(fā)給我的兩組他新創(chuàng)作的抗擊新冠肺炎的速寫組畫共10幅作品。鑒賞著這一幅幅栩栩如生線條熟悉的速寫畫,眼前不由得浮現(xiàn)出畫家穆永瑞的形象來。
穆永瑞給我的印象總是笑瞇瞇的,清瘦的臉龐和有神的大眼睛,鼻梁上架一副無框眼鏡,讓我覺得他具有十足藝術家的范兒。我倆是《北京日報》的同事,不過我在文藝部,而穆永瑞則是在美術部。那時報社還沒有激光照排,也沒有電腦制圖,版面的美化和活躍以及配合新聞畫速寫就全指著老穆他們一眾報社美術部的畫家們了。老穆說他上夜班時,經(jīng)常報社總編輯一個電話打來,讓他快速給一篇要發(fā)在一版的新聞稿配畫插圖。這個活兒很見功力,要在新聞素材中提煉出動態(tài)的形象來。老穆就有這個本事,前后不會超過兩個小時,趕在夜里十二點之前送審后制版,保證第二天如期見報。在長期實踐中,穆永瑞練就了超強的默記速寫的功力。
上世紀八十代初,北京市政府組織中國評劇團的著名演員馬泰、小白玉霜等赴京郊慰問演出,穆永瑞隨行報道。那是在密云的一個小山村,在河灘上搭臺唱戲,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有的扛著凳子,有的騎著小毛驢來看演出,拖兒帶女,人山人海。那些迫切需要文化藝術滋養(yǎng)的農(nóng)民們,以及放下架子到大山里給農(nóng)民們唱戲的老藝術家,讓穆永瑞深受感動,他在現(xiàn)場畫了幅速寫《深山沸騰》送回報社,第二天居然在頭版刊發(fā)了!后來這幅作品還獲得了北京市好新聞獎。
1984年北京香山發(fā)現(xiàn)曹雪芹故居,穆永瑞得到線索后不顧下夜班的辛苦立刻趕到香山,畫了一幅曹雪芹故居的速寫,也是刊登在《北京日報》頭版,同樣獲得了北京市好新聞獎。
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辦,報社派出穆永瑞到比賽現(xiàn)場去畫速寫。穆永瑞每天輾轉各個賽場,為報社編輯的《亞運特刊》畫了大量速寫,對亞運會做了出色報道。
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穆永瑞參加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的京九沿線采風團,一路上他畫了大量的速寫,其中很多速寫發(fā)表在報刊上,他還依據(jù)這些速寫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國畫《大山的希望》等多幅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2003年非典高發(fā)時期,穆永瑞不顧被傳染的危險,奔走于北京各大抗災區(qū),畫了很多北京人同心協(xié)力抗非典的速寫在《北京日報》上刊登,后被收入北京畫院編輯的《北京著名美術家抗非典速寫集》。
《北京日報》是一張發(fā)行量很大很有影響的大報,穆永瑞就是在這個平臺得到了鍛煉,成為一名真正的畫家。在報社工作的25年時間里,他記不清自己畫了多少插圖和速寫,只記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北京人幾乎天天能在報紙上看到他的速寫作品,他在新聞界以及整個美術界,聲名鵲起,很多人都是通過《北京日報》知道了經(jīng)常畫插圖速寫的穆永瑞。
穆永瑞超強的速寫能力,應該說是得益于他兒時對繪畫的癡迷和對色彩線條的敏感。1945年,穆永瑞出生于北京門頭溝,從小就顯露出對繪畫的藝術天賦。他早年買下的德國畫家門采爾的速寫和著名畫家劉文西的陜北農(nóng)民速寫等學習美術的資料,對他美術成長之路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上高中后的三年,畫速寫是他主要的課余愛好。他用眼觀察默記大街上的人物,晚上再把看到的形象畫下來。為了省錢,穆永瑞練習畫速寫的用紙很多是從廢品收購站論斤買的印刷廠白報紙邊。臨近高中畢業(yè)時,他畫的速寫已經(jīng)裝了滿滿一箱子。
高中畢業(yè)后,穆永瑞的繪畫特長得到了北京軍區(qū)某部隊工廠的認可,幸運地成為一名部隊工廠的職工。后來,他被提拔到政治處任宣傳干事,每年有大半時間都在部隊畫畫兒。工廠和部隊機關的繪畫經(jīng)歷,開闊了他的眼界,鍛煉了他的美術創(chuàng)作。1973年,他嘗試往報社投稿,把反映工廠生活的速寫寄到《北京日報》,沒想到很快就在報紙上刊登出來,這極大地鼓舞了穆永瑞,也激發(fā)了他的繪畫熱情,而很多報紙編輯也逐漸認識了穆永瑞,主動向他約稿,他的速寫和其他美術作品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在各種報刊上。
1976年,他被借調到《北京日報》做插圖工作,1980年,他被正式調入《北京日報》美術部。隨著他突出的工作成績又被破格評為主任編輯和高級編輯職稱,直至擔任《北京日報》美術部主任。穆永瑞心里明白,是《北京日報》這個平臺培育了他,讓他能盡展才華。他立志做一個挺立新聞潮頭與時代同步的畫家,用手中的畫筆講好中國故事,給人們帶去美的同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熟悉穆永瑞的同事們都說,他是畫速寫和插圖方面的“高手和快手”。因為他畫插圖和速寫一點都不感到吃力,不管有多困難、時間有多緊,他總能輕松自如地完成畫稿。比如,《勞動午報》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實施,要對《勞動法》做解讀。一位“午報”的編輯跑來《北京日報》找到穆永瑞,讓他幫忙畫兩幅插圖,而且要“越快越好”。老穆讓那位編輯坐下稍等,不到半個小時,兩幅有關《勞動法》的插圖就畫好了,這讓那位編輯驚詫不已。
再如,一位書商要出版一本武俠小說,上機開印時才被告知印張不夠,印廠讓他趕快找畫家畫插圖補足印張。書商找到了穆永瑞。老穆很為難,整整16幅插圖明天早上就要交稿,沒時間看書,就讓書商復述了一下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決定畫16幅主要人物繡像。第二天一早,書商忐忑地來到了穆永瑞面前,一夜沒睡的穆永瑞交給他16幅形象生動的人物插圖,那書商喜出望外,搓著手連聲鞠躬致謝。
與此同時,穆永瑞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路程上留下了一串串驕人的足跡。他的中國畫代表作有《大山的希望》《紅軍萬歲》《書到用時方恨少》《老子》《八仙暢飲圖》《曹雪芹與北京風箏》《達摩悟道》《觀瀑圖》《伯牙摔琴》《改革之路》《村姑系列 》等。他的中國畫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劉少奇紀念館、張聞天紀念館、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馮夢龍紀念館等多家單位收藏。出版有《三十六計》《資治通鑒》《史記人物》等多種連環(huán)畫和《實力派畫家穆永瑞》《穆永瑞中國畫作品選》畫冊。曾獲寶豐杯國畫大賽一等獎、全國速寫大賽優(yōu)秀獎、中國新聞獎、首都新聞美術一等獎,等等。
應該說,穆永瑞超強的速寫能力,造就了他造型準確、線條流暢的國畫功底,他的國畫創(chuàng)作明顯可以看出用線的瀟灑和構圖的豐富。談及深厚的國畫功底,穆永瑞深有感觸地說:“這得益于多年做報紙插圖工作,也許是多年來的新聞工作,讓我的作品更接地氣?!?h3>與時代同頻共振
熟悉穆永瑞的人都知道,他的國畫題材有兩大類,一類是“村姑”人物畫,另一類是歷史人物畫。
穆永瑞的村姑系列作品塑造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nóng)村少女形象,那時農(nóng)村少女與現(xiàn)代都市的時尚少女相比顯得非?!巴痢保烧沁@種“土”卻讓人感動不已。穆永瑞畫出了村姑少女們肢體語言和生動傳神的面部表情。畫面上的女孩紅蘋果似的笑臉,水靈靈的大眼睛,常常穿著不太合身的小紅褂、肥褲子、紅布鞋,但卻洋溢著健康純真的自然美。比如他畫的《村姑》,表現(xiàn)農(nóng)家女孩在熱鬧的集市上挑擔賣桂花的《桂花》,表現(xiàn)山區(qū)快樂女娃形象的《大別山的小姑娘》,無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引起觀者普遍的情感共鳴。
1994年中日第12屆書法展期間,穆永瑞作為代表團團長率隊赴日交流,在日本精心畫了一幅《村姑》贈予一所小學校,受到日本朋友的喜愛,后來得知曾有人高價求購這幅畫,但被那所日本小學校婉拒。穆永瑞創(chuàng)作出的村姑系列畫,是其眾多國畫中最成功也最為傳神的作品,已成為中國畫壇一個極具人性美的新人物形象。
穆永瑞的歷史人物系列作品多取材于大眾喜聞樂見的古代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及文學典故。如《書到用時方恨少》《陸羽品茶圖》《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東坡賞秋圖》《達摩悟道》《臥薪嘗膽》《鐘馗》《八仙暢飲圖》《曹雪芹與北京風箏》,等等。穆永瑞的歷史人物國畫中沒有千人一面、僵硬呆滯、蒼白無力之弊,而是人物性格豐滿,畫面鮮活生動,仿佛每幅畫里都飽含著一個有趣的故事。穆永瑞說,他在創(chuàng)作歷史人物畫的時候,著眼點總放在怎樣表現(xiàn)這個人物對當代人的啟發(fā)教育上,他要讓自己的畫作散發(fā)出“正能量”的閃光點來。
當然,作為老新聞工作者,穆永瑞也十分關注時代感強烈的主旋律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并以此作為己任。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大批農(nóng)民工涌向城市,他創(chuàng)作了《初到京城》;九十年代中期京九鐵路建成通車,他隨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京九線采風,創(chuàng)作了系列國畫《大山的希望》;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他創(chuàng)作了《紅軍萬歲》;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他創(chuàng)作了《永不褪色的記憶》;建黨90周年,他創(chuàng)作了《童年》和《毛主席在延安棗園》;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他創(chuàng)作了《八路軍戰(zhàn)士學毛選》《小哨兵》《兒童團員》等作品;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他創(chuàng)作了國畫《創(chuàng)業(yè)之路》;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他又創(chuàng)作了以《手機》為總題表現(xiàn)當下生活發(fā)生巨變的系列速寫。他的畫作洋溢著時代氣息,與共和國的命運息息相關。
如今,雖然自己無力親臨一線助陣,但作為黨員作為畫家也有一份擔當與責任,那就是用自己最熟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拿起手中的畫筆,謳歌戰(zhàn)斗在疫區(qū)前線的最美英雄們,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和感激。于是,穆永瑞鋪開畫紙,飽蘸著激情,勾勒著成竹在胸讓他難以忘懷的一個個畫面,《馳援武漢請戰(zhàn)書》《剪斷長發(fā)戰(zhàn)疫情》《小區(qū)防控不放松》《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是為了誰》《武漢加油》等一幅幅上色速寫躍然紙上,表達著一位老畫家對用責任守護美麗生命的英雄由衷的贊美!
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穆永瑞從未止步,他以新聞工作者的敏感和畫家的使命,仍在探索仍在學習仍在創(chuàng)新仍在以自己的藝術,記錄和表現(xiàn)這個偉大英雄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