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海 李天德
比較型主觀題在歷史高考中并不少見,它要求通過類比或對比的方式,將在屬性上具有可比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概念、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等進行比較,或歸納它們的異同點,或區(qū)別它們的本質特征,或分析說明其特點。比較型主觀題的提示語一般有“比較”“對比”“與……相比”“共同之處或共通之處”“共同點或相同點”“不同點”“差異”“異同”等。
以下通過2022年湖北高考卷的一道真題,談談解答比較型主觀題的一些步驟和方法,以期對2023屆考生提升此類題型的解題能力有所幫助。
(2022·湖北卷·17)[古代農書與農業(yè)](14分)
材料一? 古代農書是我國豐富農業(yè)技術經驗的總結,也是了解農業(yè)歷史的重要資料?,F(xiàn)存農書大約260種,在古代科技類書籍中名列前茅。以下為部分農書一覽表:
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種,七月、八月犁?殺之,為春谷田,則畝收十石,其美與蠶矢,熟糞同。”說明豆類作物的輪作,起到了綠肥作用?!洞笮←湣罚骸岸暄┲?,以物輒藺麥上,掩其雪,勿令從風飛去。后雪,復如此。則麥耐旱,多實?!睂笛┑睦?,具有防旱保墑的作用。
——據《齊民要術》
材料三 《糞田之宜篇》:“相視其土之性類,以所宜糞而糞之,斯得其理矣。”主張針對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達到“地力常新壯”的目的,體現(xiàn)了“用糞如用藥”的思想?!渡破涓缙罚骸敖穹蚍N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愛往來活水,怕冷漿死水……(水)淺深得宜乃善。”強調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據陳旉《農書》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農書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中國古代北方與南方農業(yè)生產的異同。(8分)
【分析】解答比較型主觀題,應做到以下三步。
首先,對比較對象的基本要素解讀到位。即必須弄清楚題目中所要比較的歷史概念、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歷史材料、歷史人物等基本內容,即背景(原因、條件、目的等),情況(階段、時間、人物、綱領、口號、措施、方式、方法、手段、技術、工具等),結果(結局、性質、特點、功績、局限性、作用、影響等)。
就本題而言,第(1)問須得弄清楚材料“中國古代農書”的數量,具體內容(有關農業(yè)生產方式、方法、經驗、技術、工具等),創(chuàng)作情況(總結前人經驗、作者研究總結等)等方面的內容;第(2)問須得弄清楚,材料二與材料三所論述的農業(yè)生產情況的異同,進而比較中國古代北方與南方農業(yè)生產在作物、耕作方式、方法、技術、自然條件等方面的異同。
其次,根據題干確定比較項。確定比較項是解答比較型主觀題的關鍵所在,題干中若有明確的比較項,則依題中設問要求進行比較作答;題干中若沒有指明比較項,可根據歷史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屬性來確定比較項。從近年的比較型主觀題的考查形式來看,多以材料型比較題為主,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根據材料內容,確定比較項。
就本題第(1)問而言,確定參照對象,如所學知識中手工業(yè)、化學、物理學等方面的著作情況,再結合材料一的內容如“古代農書是我國豐富農業(yè)技術經驗的總結”“現(xiàn)存農書大約260種,在古代科技類書籍中名列前茅”“對土壤、農時及耕作、栽培等農業(yè)技術的初步總結”“內容源自前代農書和作者的生產經驗”“吸收了傳教士傳入的西方農業(yè)科技”,由此比較農學著作的創(chuàng)作情況、數量、種類、內容等。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中國南北方自然條件不同,農作物類型、耕作方式、方法、技術、工具等存在不同,再結合材料如“麥耐旱”“具有防旱保墑的作用”“強調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等,可確定不同點的比較項為農作物類型、耕作方式等。而結合常識與材料內容,如材料二中的“凡美田之法”“說明豆類作物的輪作,起到了綠肥作用”與材料三中的“主張針對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今夫種谷,必先修治秧田”,可確定相同點的比較項為耕作方式、耕作技術、耕作策略等。
最后,歸納異同點,羅列觀點。確定比較項后,就要結合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材料組織答案、羅列觀點。組織答案時,要注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盡量采用具有比較性質的關鍵詞作為要點。
就本題而言,根據已經明確的中國古代農書、中國古代北方與南方農業(yè)生產的基本內容和所確定的比較項,組織特點、不同點和相同點的答案。
第(1)問中的“特點”可根據材料中“現(xiàn)存農書大約260種,在古代科技類書籍中名列前茅”“對土壤、農時及耕作、栽培等農業(yè)技術的初步總結”“其內容源自前代農書和作者的生產經驗”“專門記述果樹、蔬菜、花草栽培”,從數量、時間、技術成果、內容及來源等方面概括出如數量多,歷史悠久,種類多,內容來源廣(本書的、前人的、外國的),所涉領域豐富等特點。
第(2)問中的“不同點”可根據材料二中的“麥耐旱”“具有防旱保墑的作用”,材料三中的“今夫種谷,必先修治秧田”“強調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種植作物、對水資源的利用分析得出如北方旱作物、注重保水,南方水稻、重視水利用等特點;“相同點”則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耕作方式(精耕細作)、耕作技術(注重施肥)、耕作策略(因地制宜、輪作)等方面組織答案。
·參考答案·
(1)①編撰歷史悠久,數量眾多,種類繁多;既有綜合性農書,也有專門性農書;在古代科技類書籍中名列前茅;共計有260多種。②內容豐富或范圍廣泛;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方面;或包括農業(yè)工具、技術、作物等多個方面。③內容來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來自前人著述,或來自作者親身體驗和觀察,或吸收西方農業(yè)科技。
(2)異:北方以旱地麥作為主,注重防旱保墑;南方以水田稻作為主,注重水資源利用。同:精耕細作,土地集約經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維持土壤肥力,重視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備考小貼士】
在平時復習時,可列表對課本知識點進行比較,在點滴中不斷積累。如在復習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相關內容時,可從參戰(zhàn)國、起因、經過、性質等方面對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進行簡單比較。
在學習春秋時期文化時,可比較孔子與老子的思想主張。
①孔子贊成“有為”,希望“入世”;老子主張“無為”,希望“出世”。
②孔子以天為至高存在,凸顯歷史背景;老子以道為至高存在,展現(xiàn)宇宙視野。
③孔子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社會性;老子以道為中心,重視人的自然性。
④孔子期盼天人合德,從向善到擇善到至善;老子則希望與道和一。
建議同學們在復習單元知識內容時,可適當做一些比較型主觀題,提升解答此類題型的能力。進行此類題型練習后,要反思、總結解題方法,不斷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做到熟能生巧,但切忌為了做題而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