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有道是“隔行如隔山”,跨行的個中甘苦是很多人難以體會的。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事,往往不是想得太輕松,就是想得太困難。
若再以今論古,想象的空間就更大了。譬如常見藏友認為樣幣應(yīng)該完美無瑕、不得有一絲觸碰痕跡等等。這等于把以現(xiàn)代化設(shè)備生產(chǎn)并裝入密封盒賣給收藏者的精制幣,與清末民初中國工業(yè)篳路藍縷狀態(tài)下的產(chǎn)物相提并論。有這種想法不足為奇,筆者若非曾在制造業(yè)服務(wù)多年,可能也會如此。
滿穿金本位半毫單面鎳樣改刻“民國二十四年”版雕樣馬定祥舊藏
“二十一年”版金本位半毫鎳幣樣
話說十多年前,因緣際會得以在馬傳德先生處鑒賞到當時多數(shù)已被拍賣僅存若干的馬定祥舊藏。其中有一枚改刻自滿穿二十一年版金本位半毫單面鎳樣之“民國二十四年”版雕樣,筆者頓時想起2002年古德曼集藏拍目上也有一組面值是“中圓”的銀樣,唯有圖片小且黑白印刷,看不出什么名堂。
巧的是,2011年8月下旬,美國SBP香港拍賣會有一枚類似的拍品,筆者趁地利之便在預(yù)展時前去檢視并記錄影像存盤。遺憾的是,其已密封裝入塑袋不便拆開,欣賞時略顯隔靴搔癢。雖然圖片欠佳但不妨礙知識的增長,畢竟百聞不如一見。
由此得知,即便是所謂“國家名片”的鈔票硬幣,無論成品是如何精美,當年擬稿打樣時可以說是“東拼西湊,無奇不有”;就地取材是正常之事,只要換位思考即可明白,要求樣幣枚枚完美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在此分享心得。
近攝特寫及邊齒圖
這是一枚2011年SBP的拍品,其正面仍為“二十一年”,背面已將“金本位幣”及水面三鳥圖案完全鏟除。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當時以幣制改革茲事體大,先推行壹圓主幣。各地舊式銀角等輔幣質(zhì)量參差且種類繁多,使用情況復(fù)雜有礙民生,宜另案規(guī)定故未列入《銀本位鑄造條例》。
新銀本位幣正面與金本位幣同,背面圖樣去除原有的“金本位幣”四字,“壹圓”兩字分列左右。唯日出與三鳥圖案被附會為代表日軍壓境、敵機臨頭;修改模具將其除去并改年份為“二十二年”,后于5月由上海中央造幣廠制作交中央銀行發(fā)行,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底共計生產(chǎn)1.4744億余枚。泉界以其背面圖案稱“帆船銀幣”或“船洋”。
新銀幣推行成效頗佳,中央造幣廠即著手籌備半圓以下的銀輔幣,先以庫存之金本位幣刻制雕樣,再鏤刻模具試造“中華民國二十四年”版各面值樣幣供審閱。其中原來的“半圓”改成為“中圓”,即上述的手雕幣樣,所見多為陰刻,中圓為陽文者見過照片但非高清大圖無法判斷其工法。
“民國二十四年”版孫中山像帆船中圓銀幣兩面皆已改刻,背面“金本位幣”及水面三鳥仍依稀可見。(2002年6月Goodman集藏拍目)
在模具完成后,以紅銅壓印之“民國二十四年”版孫像帆船中圓銅樣。(PCGS圖)
廢兩改元雖然穩(wěn)住了國內(nèi)經(jīng)濟,但1929年美國爆發(fā)的金融恐慌牽動全球,造成各大國紛紛放棄金屬本位幣制,改行管理通貨的紙幣本位幣制,使白銀從重要幣材變成普通商品,銀價逐漸滑落。然而,各主要產(chǎn)銀國和用銀國為維持世界白銀產(chǎn)銷秩序,于船洋發(fā)行的同年7月在英國倫敦簽署《白銀協(xié)議》,銀價開始回升。次年中,美國為刺激國內(nèi)景氣,宣布白銀國有化,導(dǎo)致全球銀價大漲。中國銀元劇烈外流造成通貨緊縮,金融呈現(xiàn)危機,外匯存底大幅減少。民國二十四年版銀幣的計劃因而停頓,據(jù)數(shù)據(jù)中圓規(guī)格為重13.2克、外徑3.1厘米。民國二十四年中圓以下的輔幣均改布圖,有廿分、拾分、伍分三種面額。由美國費城造幣廠雕模,但發(fā)行時改為民國二十五年版。
廢兩改元后, 輔幣改鎳質(zhì), 發(fā)行時改“二十五年”版背布圖,有廿分、拾分、伍分三種面額
鑒于形勢嚴峻,政府在民國二十四年11月4日緊急實施法幣政策,斷然改行管理通貨制;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fā)行紙鈔為法定貨幣,使貨幣與白銀脫鉤;12月,又規(guī)定中國農(nóng)民銀行所發(fā)行鈔票亦為法幣,廢除了銀本位幣制。當時上海中央造幣廠試作之各式幣樣僅留存少數(shù),極其罕見,無論何種面值均為珍品。
清末圓兩之爭在采用“圓”為單位后告一段落,到了民國又有26至27克大單位壹圓制及約5至6克小單位如先令、馬克、法郎或11克多的盧比等之論。前者已通行已久,改變徒生紛擾;后者則認為幣單位價值高易使物價騰貴,用小單位則所有費用較大單位節(jié)省。
“中圓說”則認為“圓”單位已被大眾接受,未來若變更改小單位為基準時困難最少,將“金本位幣半圓”改為“中圓”可預(yù)作伏筆。但計劃趕不上變化,隨世局劇變抗戰(zhàn)軍興,很快就消失了。(注:本文部分圖片由上海周沁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