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欽玲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在其經(jīng)典詩篇《醉翁亭記》中談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中國歷代文人總相約于山野林間喝酒,其實他們不是在品酒的美味,而是“品”山水之趣味,所以歷代文人都有一種山水情結(jié)。他們始終鐘情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鐘靈毓秀、風情萬種。在他們的筆下,山野溪流融合自由美麗,青蔥百木薈萃靈氣馨逸,樓閣亭臺充滿智慧趣味。古往今來,古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一篇篇傳誦千古的山水美文和詩詞歌賦,于是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一名言。山水的美,讓人不禁“引觴滿酌,頹然就醉”。在青山綠水中忘卻自我,流連忘返;山水的情,更是“情滿于山,意溢于?!?,讓人在鳥鳴水澗中,自我撫慰,怡情悅性。無獨有偶,酈道元的《三峽》穿越了時光的隧道,其美,讓讀者嘆;其情,讓讀者感。
一、追本溯源
《三峽》是南北朝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文學家酈道元創(chuàng)作的一篇經(jīng)典散文,選自《水經(jīng)注》?!端?jīng)注》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可以說是作者的“無心之作”,因為酈道元本身并不是想作文以傳世,他總是跟隨父親出于朝廷的統(tǒng)治和管理的需要去訪求水道,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qū),為當朝統(tǒng)治者考察河道溝渠,搜集當?shù)仫L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為朝廷提供了很多經(jīng)濟、文化、政治、人文的素材。酈道元特有的文學功底和寫作手法,讓《水經(jīng)注》不但成為地理巨著,也成為散文巨著。這里務必說明的一點是,酈道元本身終其一生只在北魏做官,而當時南北朝的政治、軍事是對立的,酈道元沒有出使過南朝,這一篇《三峽》是否為酈道元所作是有爭論的,一般認為它是酈道元改寫了袁山松(東晉文學家)和盛弘之(南朝宋文學家)的作品而寫就的文章,為當朝統(tǒng)治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便如此,《三峽》這一篇清新秀麗的山水之作影響了后世的山水游記和小品文。就文章內(nèi)容而言,它不但簡潔精練地記述了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更生動傳神地描繪了三峽特有的四季風光,如一幅栩栩如生、挺拔雋秀的山水畫;就文章結(jié)構(gòu)而言,這篇不到200字的短文中,作者精心布局,將科學性和文學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三峽的美麗風光,其言簡意賅,情感流露自然,情景交融,生動傳神,是寫景散文的上乘之作。
二、品《三峽》之四美、四情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位于今四川、湖北兩省之間,向來以奇峰陡立、水流湍急、風光壯麗而聞名遐邇。本文是作者的聯(lián)想、借鑒、聽聞之作,其描寫的三峽有非同一般的美的景象。
(一)雄峻巍峨之山巒——贊美壯麗山河
作者首段就以山為核心來寫:“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作者聯(lián)想自己駕一輕舟游歷三峽,那么作者“看到”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象呢?作者首先是寫山巒的廣度。三峽兩岸的群山綿延七百里,兩岸都是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懸崖峭壁,全程只有高低起伏的態(tài)勢,像一個又一個猛獸的尾脊,而途中沒有中斷的地方。置身這樣的群山環(huán)抱中,你會感覺自己的渺小,正如蘇軾所言的“渺滄海之一粟”。然后,作者寫山巒的高度。作者直接寫層層疊疊的高山簡直把太陽和天空都遮住了,只有中午和半夜,才能看到太陽和月亮。在作者的筆下,兩岸的山巒就像蓋子一樣蓋住了周圍,只有頭頂上方透出一點縫隙,呈現(xiàn)三峽特有的峽長山高的雄偉景象。
(二)湍急馳掣之夏水——凸感驚心動魄
俗話說:“山高水急?!备呔Π蔚膽已虑捅跒楣磐駚淼膫b客、文人雅士所傾慕,而水流之清且急也為他們所追慕。高低起伏、連綿不絕的群山之間,我們偉大的長江就像一條碧綠的玉帶曲折延伸、奔流東去。作者的筆下,夏季的長江水浩浩蕩蕩、一往無前:“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毕募?,江水滿溢,甚至漫到山陵當中。這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會受到阻斷,不能通航了,體現(xiàn)水勢之大;如果軍情緊急,也只能冒險航行,但只需一天的工夫就能從白帝城到達江陵這個地方,連乘奔馬、御風飛行都不能比,真可謂是“日行千里”。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體現(xiàn)了夏季長江水流猛且急的特點,充分展現(xiàn)了長江一瀉千里的氣勢。如果在這樣的河流上航行,除了勇氣之外,更要有堅定的決心,否則,任何人都難以駕馭這種突如其來的驚心動魄。
(三)清秀斑斕之春冬——享受平和寧靜
酈道元并沒有選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三峽,而是先寫夏,再寫春冬,最后寫秋,這種寫法別具一格。作者提及“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冬春這個時候的三峽呈現(xiàn)清秀斑斕的景象:
1.水的多樣。這個時候水流依然還是湍急,但是飛濺著白色的浪花;在河水平靜之處,水較為清澈,倒映著兩岸的景象,多了一份幽靜之美。更有懸泉和瀑布飛流而下,呈現(xiàn)出極致的動態(tài)之美。
2.植物多樣。作者用“怪”來形容兩岸柏樹的樣子。我們可以猜測,山間的松柏應該是水分充足,由于正面的陽光不足,所以只能往有光處瘋狂生長,呈現(xiàn)出“奇形怪狀”的特點。作者的筆下,將水清、樹茂、山高、草盛綜合陳述,讓我們身臨其境般地觀賞到一幅靜謐、雅致的山水畫,與夏季的驚心動魄相比,多了一份沉靜之感。
(四)蕭瑟凄涼之秋景——感悟秋日悲涼
三國時期的曹操在其《觀滄?!分幸髡b“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劉禹錫也提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也曾說“萬里悲秋常作客”……可以說,秋季會引發(fā)人的淡淡愁緒。秋季天氣漸涼,草木凋零,常常會給人一種衰敗的感覺。酈道元筆下的秋日三峽也有這樣的感覺:
1.清冷寂靜。作者提及“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每當初晴之日,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都呈現(xiàn)出一派肅殺、寒冷的景象,給人一種冬日凜冽之感。
2.猿聲凄涼?!杜c朱元思書》中寫到猿不是悲涼的,而是贊美聲音之遼闊——“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作者卻說:“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痹谝粋€蕭瑟凄涼的季節(jié),作者漫步在高山密林之間、駕舟于冰冷水流之上,心情又泛起了淡淡的愁緒,心情低落。這時候耳畔忽然傳來悠長的猿的叫聲,在空曠的山谷里悲哀婉轉(zhuǎn)地回環(huán)傳響,久久不絕,一股悲涼之意便會油然而生??赡苁亲髡呓Y(jié)合自身的實際而發(fā)出的感嘆:江山如此多嬌,恨不能一展身手,真是悲涼!這是情景交融的心理寫實,既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種心理由豪邁到婉轉(zhuǎn)的反轉(zhuǎn),也可以看出作者細膩的情感。
曾幾何時,相約登高山、涉溪流,去感悟大自然的美景。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是歡快的、喜悅的。但應當承認的是,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情感可能有所不同。這正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及的“遷客騷人”登樓時會有一悲一喜的情懷一樣。但不管是何種情感的引導,我們?nèi)サ巧缴嫠?、漫步山林、極目遠眺,總有“望盡天涯路”的激動。這種激動源自于我們內(nèi)心對自然、對自由的向往。我們身處美妙的大自然之中,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帶來的是無盡的生機,一山一水一鳴皆是自然的樂趣。面對這樣的美景,何不駐足欣賞之?《三峽》描繪的是絕美壯麗的山河,奏唱的是慷慨悲涼的山歌,但帶給我們的是不絕如縷的清澈溪流。它晶瑩剔透、細水長流,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滋潤著我們的心田,它也將繼續(xù)流淌下去,潤澤我們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