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yǎng)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閱讀之于語文能力的提升,其作用不言而喻。中高年級更是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除了學校專門教育外,家庭教育與引導也至關重要。
閱讀不但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還可以潤澤我們的心靈,是成長道路上的啟明星。但一直以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困惑——孩子很喜歡讀書,讀的書也不少,但是他們在完成一些閱讀訓練的題目時還是非常吃力和困難。那么,學生喜歡看書也有讀書的習慣,是否說明會閱讀了呢?讀書是否需要方法引導和策略呢?特級教師張祖慶在《整本書共讀的意義與價值》中提到:閱讀猶如學游泳,一些鄉(xiāng)村里的孩子即使沒有專門的游泳教練指導也依然能學會游泳,但后期再想進行姿勢的指導卻未必見效,閱讀也是一樣。我們要讓學生學會閱讀,不只是光會眼睛看,還要讓他們掌握策略,具備預測與統(tǒng)整的能力??梢姡喿x能力應該在充足的閱讀量的基礎上,再經(jīng)過一定的方法指導,然后逐步系統(tǒng)地形成。因此,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小學提倡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在保證書籍質量的基礎上,讓學生“好讀書,讀整本書”,從而將閱讀相關的能力點融入家庭閱讀。
什么是整本書呢?其實“整本書”既有單獨成書的中長篇,也有匯編合集,既有文學作品,也有科普等理論著作。小學階段的整本書,我們可以理解為一些長篇并具備內(nèi)容連續(xù)性特征的書籍,例如四大名著、外國名著《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海底兩萬里》等。
眾所周知,開展整本書閱讀的起始點在小學中年級,也就是三、四年級?!白x整本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給他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嚴密的思考機會,閱讀能力也能夠在五六年級順理成章的形成。
閱讀策略有很多,但其基本核心,我認為就是要抓住一個字——“精”。宋代著名學者指出“讀書須仔細,逐字逐句,要見著落”,也就是要字斟句酌,讀書要精細。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習慣,要盡量引導他們注重精細閱讀,從而提高自學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我想就讀一本書的前、中、后三個階段給出些建議。
導讀是為閱讀做好準備 一本書的結構包括封面、腰封、勒口、扉頁(內(nèi)中副封面)、目錄、內(nèi)文、后記等,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進行閱讀。例如,整本書的大致內(nèi)容、主題以及作者的表達意義,可以通過瀏覽封面、封底、內(nèi)頁這幾個部分獲得初步了解;可以通過封面猜測內(nèi)容,產(chǎn)生期待,再從扉頁大致了解內(nèi)容。利用書籍的結構部分,就能帶領學生進行正式閱讀前的思考與猜想,為后面的閱讀打好基礎。以《洞》為例,封面上橙紅的底色上有蜥蜴、戴著草帽的小孩,以及零零落落幾個黑色洞穴狀圖案。不妨和學生一起思考“這些圖案讓你想到了什么”,從而聯(lián)想到“炎熱”“神秘”等情景,這正與書本內(nèi)容息息相關,隨著后續(xù)的閱讀,這些畫面與聯(lián)想也會始終貫穿在學生的腦海中。這樣的導讀猜想猶如給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造了情境,讓畫面與文字聯(lián)系更緊密,也能為接下來的閱讀旅程增添動力。而腰封部分,在初讀的時候,可以把它當作讀這本書時的提前預告,閱讀后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回頭查看腰封,并請學生在讀完書后,完成“如果讓你來做書本的編輯重新設計腰封,你會設計什么樣的標語”的任務。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目錄”這一重要資源,通過看目錄,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梗概,就目錄部分進行猜想,與學生討論目錄的編排,對目錄梗概進行補充、拓展想象。例如,《小王子》講述了一位來自B612星球的小王子,與“我”在地球相遇相知的故事。小王子曾游歷了其他星球,這些星球分別住著國王、愛慕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地理學家,這些內(nèi)容情節(jié)就可以通過目錄進行提前了解。在閱讀前,用目錄來猜想章節(jié)的內(nèi)容,或者是思考目錄章節(jié)的聯(lián)系。而我們在讀完整本書后,還可以利用目錄進行線索、情節(jié)的梳理。關注目錄不但能激發(fā)和提升學生的想象力與預測能力,還可以對整本書有一個系統(tǒng)的回顧與整理
精讀是與文本的精細對話 關于整本書的封面與內(nèi)頁,我們可以采用大致瀏覽與猜想的方式閱讀,但是書本的內(nèi)容,我們要做到精而細。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說:“大抵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爾?!闭緯宋锞€索復雜,情節(jié)曲折,怎么樣才能從這巨大的信息源泉獲取最精華的部分?思維導圖就是閱讀的利器。利用好思維導圖,能使人物關系、時間發(fā)展、情節(jié)聯(lián)系等信息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從而讓閱讀思維更加干脆利落,文本更加清晰可見。起初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思維導圖的軟件或者網(wǎng)上資源制作思維導圖。在有一定的積累后,我們可以嘗試和孩子一起繪制,用更生動、更個性化的表現(xiàn)來呈現(xiàn)閱讀的思考。
如果說制作思維導圖是對整本書的概括思考,那批注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的精細對話。古人也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將自己的閱讀感悟記錄在文本上,使自己由簡單閱讀轉變?yōu)樯疃乳喿x,被動閱讀轉變?yōu)橹鲃娱喿x。批注時,我們可以用一些自己喜歡的符號,比如用直線或者畫圈的方式在自己感興趣或者感觸深刻的文段上進行記錄留痕。批注的要求,講求循序漸進。初期的批注,我們可以以基礎知識為主,標記生字或者疑難的句子,作為閱讀的積累訓練;隨著閱讀的沉淀與積累,可以進入中期的批注訓練,這時候可以嘗試寫下自己對一些重要片段或者人物的感受,批注的文字不多做要求。堅持下來,我們可以開始在批注中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的聯(lián)結。做好批注閱讀,就是讓我們在閱讀時參與度更深刻,這樣堅持下來既可以豐盈孩子們的語感,又可以提高孩子們思考能力,也能大大提升孩子的讀寫能力。
再讀是閱讀的深刻延伸 有價值的書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仿佛老友重逢”。所以,我們不妨在讀完整本書后,整理思路,將自己此前沒有讀懂或者最喜愛的篇章進行重讀。加深我們的記憶,也強化我們的理解。而這樣的再讀不是一味地去重復動作,應該是對先前閱讀的提升。我們可以采取這些方法來沉浸式再讀:
一是讀寫結合。讀寫結合,也就是編寫讀后感,或是故事的改寫和續(xù)寫,這無疑是對閱讀的更高層次的要求,這個過程需要我們重新整理整本書的思路,提取重要的信息,以及提煉自己深刻感悟,再轉化為深度思考后的文字表達。在孩子們剛剛開始讀整本書時,不必急于讓他們完成整本書讀后感,我們可以嘗試用談話、聊天的方式為以后的編寫做好鋪墊。而在編寫讀后感時,我們要注意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要重復復述書中的內(nèi)容,而是應該將閱讀過程中,最深刻、最觸動的一個人物、一種感受,進行細致的思考、分析、評價,也可以從書中延伸到自身,進行自省。在前面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在文本中記錄自己閱讀感受,做好閱讀批注,那么在尋找讀后感的感點時就會更加容易,所寫的讀后感自然就會更加深刻。
二是拓展閱讀。閱讀與本書相關的書目,也是新一輪閱讀循環(huán)的開始, 讓我們的閱讀進入一個良性的閱讀循環(huán), 讓我們的閱讀永遠在路上。比如看完《草房子》,我們可以繼續(xù)閱讀曹文軒的書籍,進一步沉醉在他刻畫的鄉(xiāng)村兒童生活中,感受他筆下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這樣的再讀,是基于作者或者相關主題的再讀,讓我們的閱讀不斷延伸。
《如何閱讀能讓孩子受益一生》里有這么一句話:當你給孩子讀書時,你是在播下一粒種子,而你卻看不到它藏在哪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種子都靜靜地生長著,它身上發(fā)生著什么變化都與你不相干,你的職責僅僅是種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