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昊宇
俄烏沖突以來,日本追隨美歐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在其國內一邊倒的“反俄”輿論中,右翼保守勢力蠢蠢欲動,試圖抓住國際輿論對俄不利之機,借題發(fā)揮,混淆視聽,為軍國主義侵略歷史翻案正名。
日本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此前在黨內集會上宣稱,二戰(zhàn)中蘇方單方面撕毀《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即《日蘇中立條約》),向日本發(fā)起侵略。自民黨前干事長石破茂曾稱,日本絕不能忘記蘇聯侵略日本的歷史。這種日本遭到“侵略”的論調令人驚愕,但在日本國內似乎并未引發(fā)相應關注。事實上,1945年4月5日,蘇聯向日方宣布:鑒于日本幫助德國進行反蘇戰(zhàn)爭,并同蘇聯的盟國美英交戰(zhàn),中立條約已失去意義,提前一年廢除。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zhàn),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fā)起強大攻勢,給負隅頑抗的日本軍國主義迎頭痛擊,加速日本戰(zhàn)敗進程,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在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早有定論的今天,日本一些政治勢力謀求利用俄烏沖突為侵略歷史翻案“洗白”的做法,無疑令人不齒。日本在對俄態(tài)度上折射出的錯誤歷史觀,其影響絕不限于日本同二戰(zhàn)受害國的關系,也事關日本國家發(fā)展走向和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聯系到當前自民黨政權推動軍事安全政策調整的一系列動向,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正顯露出多重危險性。
第一,“受害情結”驅動下的國家意識“泛安全化”。戰(zhàn)后長期以來,從廣島、長崎遭受核爆,到東京大空襲,日本國內對二戰(zhàn)歷史反思多聚焦自身作為“受害者”的部分,避而不談歷史真相的另一面——日本作為“加害者”到底做了什么?亞洲鄰國在日本侵略下經歷了怎樣的苦難?這種偏狹的歷史觀造就日本社會濃重的“被害意識”。;近年來,隨著中國發(fā)展和朝鮮問題,日本一些人擔心亞洲鄰國對其“復仇”,“被害妄想”愈演愈烈。隨著日俄關系惡化,日本一些政客又開始炒作日本面臨“中朝俄三面威脅”,并臆想出種種聳人聽聞的“對日軍事攻擊”版本。在此背景下,日本在《防衛(wèi)白皮書》《外交藍皮書》等政策文件中大肆渲染“外部安全環(huán)境嚴峻”,甚至連對外經濟合作也被賦予“安全”意涵,使內外政策日益呈現“泛安全化”的偏執(zhí)取向。
第二,保守政治主導下的對外政策民粹化。日本錯誤歷史觀的根源之一在于戰(zhàn)后改造不徹底,出于冷戰(zhàn)需要,華盛頓將日本打造為反共防波堤,未徹底清算軍國主義勢力殘余,還大力扶植與、軍國主義有千絲萬縷聯系的保守勢力上臺執(zhí)政?;仡檻?zhàn)后日本政治史,“55年體制”下尚有社會黨與自民黨分庭抗禮,牽制保守勢力的歷史修正主義躁動。冷戰(zhàn)后隨著內外形勢變遷,左翼勢力日漸衰微,日本政壇呈現自民黨一黨獨大、保守勢力主導的格局。而美國出于對日借重利用的需要,也對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態(tài)度曖昧。缺乏內外約束的錯誤歷史觀大行其道,造成日本自民黨從小泉時代就開始向民粹政黨轉變,過去主要動力是“反中厭韓”,現在則演變?yōu)椤岸羧A反俄抗朝”,這也成為自民黨的主要權力來源之一。
第三,僵化戰(zhàn)略思維浸淫下的社會思潮極化。俄烏沖突以來,日本自民黨政權將國際安全環(huán)境的變化,視為加快推動修憲強軍的“國家正?;边M程的機遇。在精英集團的政治操弄和輿論操控下,日本國內主張“強軍備戰(zhàn)”的民粹主張日盛,和平主義和反戰(zhàn)思潮式微。政壇、媒體和學界失去了理性多元的政策思辨,日本對外戰(zhàn)略思維愈發(fā)僵化和極端。
以對華戰(zhàn)略為例,近年日本炮制出中國“以實力改變現狀”的說辭,大肆渲染“中國威脅”,積極扮演美國遏華“馬前卒”,熱衷在地區(qū)搞圍堵中國的陣營對抗。事實上中日不僅締結有具有國際法效力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現實中兩國經濟相互依存,深入融入地區(qū)產業(yè)鏈。對此日本社會缺乏理性認知,圍繞“中國威脅”的真?zhèn)我膊灰娙魏握哂懻摫嫖?,日本精英階層陷于冷戰(zhàn)思維難以自拔,讓人擔憂日本的發(fā)展走向。近代以來,日本曾幾度孤注一擲豪賭國運,既有變革崛起的成功經驗,也有災難深重的慘痛教訓。日本當政者需認清,賭運從來不會長久,通過渲染制造外部危機服務特定的政治目的,并不能推動日本重新強大,也難以帶來絕對安全,最終只會陷入更大的安全困境?!ㄗ髡呤侵袊鴩H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