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介紹】
杜如虛:著名先進制造技術專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院長。多年從事制造工程及精密工程領域的研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長、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教授,廣州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2012年當選國際制造工程學會院士,2015年當選香港工程師協(xié)會院士,2017年當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他在國際期刊、國際會議上發(fā)表論文 480多篇,出版書籍6部,獲得專利100多項;還曾經8次獲得國際會議優(yōu)秀論文獎,2次獲得香港工業(yè)獎。
【活動剪影】
2020年11月17日,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邀請杜如虛院士到廣州第73中學開展講座
人類文明的開始就是對時間認識的開始。到底什么是時間呢?對此,杜如虛院士認為,來自不同文明的人,不同地方的人對時間的看法不一樣。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都認為時間是單向的,一去不復返。而在東方文化中,尤其是某些宗教會提到“來世”的概念,認為時間是循環(huán)的無始無終。而澳大利亞原居民文化中,甚至沒有時間的概念,他們覺得時間是虛擬的。
人類計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萬年。人類最早計算時間的方法就是問天,根據(jù)天氣的變化來判斷時間的變化。日出日落視為一天,月圓月缺視為一月,四季更替視為一年。在遠古時代,人們利用日晷來記錄時間,即利用太陽一天變化產生的影子變化計時。到了晚上,通過觀察星星來感知時間。古埃及人主要是觀察天狼星,每年到了6月初,這個時間正是天狼星每天早上跟太陽一起升起的時候。羅馬帝國時期,凱撒大帝征服了埃及,并將這一歷法帶到羅馬,成為今天所說的儒略歷。到公元1400多年,格里高利歷出現(xiàn)了,并成為我們今天所用的歷法(公歷)。
杜如虛院士說,中國歷法則與西方不同,中國人依據(jù)的是北斗星和北極星。北極星是一個特別的星星,在北半球看到北極星在地球的正北,別的星圍繞著它旋轉,中國人依此而有“斗轉星移”的說法,指的就是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概念。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形成自己的歷法,還有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等計時方法。漢武帝劉徹設立了太初歷,一年為365.2502天。從此開始,中國人有了二十四節(jié)氣,并將立春作為歲首,這套歷法就是中國的農歷。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不斷發(fā)展,計時技術也不斷地進步。首先是利用銅、鐵等金屬的導電性能,形成了諧振電路,后來又發(fā)明了音叉表。再后來,科學家又發(fā)現(xiàn)石英會產生壓電效應,可制成諧振器,從而有了石英表的出現(xiàn),其計時精度要高于機械表。計時精確度更高的是原子鐘,原子鐘是利用原子的特性原子振蕩,其走時精確度可達到每三萬年出現(xiàn)1秒鐘的誤差。也因此,時間被重新定義:一秒為銫原子鐘振蕩9192631770次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