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介紹】
黃乃正: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化學榮休講座教授及研究教授,研究方向為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之有機化合合成。歷年來獲多項殊榮,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7年球槎基金會杰出研究獎(1999-2000年),并分別于1999年、2004年及2015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和香港科學院創(chuàng)院院士。
2018年5月8日,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邀請黃乃正院士到廣州中學開展講座
黃乃正院士回憶小時候在同學家做實驗的經(jīng)歷,當時他們認為做生物實驗或物理實驗,比如解剖蟑螂,只是需要勇氣但沒什么危險性,而做化學實驗就冒著隨時發(fā)生爆炸、著火的危險,因此會產(chǎn)生一種英雄感。黃乃正院士詼諧地談到自己選擇化學的原因,當年讀書覺得數(shù)學難懂,念生物又欠缺記憶力,最容易念的就是化學。沒想到當初無奈的選擇成就了現(xiàn)在的自己,化學也成為自己最喜歡并為之奮斗的事業(yè)。黃乃正院士認為,化學是無中生有、最富創(chuàng)作性的科學。物理是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東西,而化學是創(chuàng)作自然界的東西,就好像建筑師畫藍圖,而化學是分子的建筑師。
黃乃正院士在化學這條路上雖走得平穩(wěn),但也極為刻苦。上世紀70年代初,他進入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出色的實驗能力讓他在大一時便被老師破例選進實驗室做實驗。別的同學都不愿占用課后時間待在實驗室,但他總是在實驗室待到很晚才回去。在那之后,他幾十年如一日,終于在實驗室里磨出了一個又一個科研成果。
黃院士認為做科研不要怕失敗,失敗了就再重新做。很多研究不一定馬上有成果,但要堅持一直做下去,最后成功了,就會令人有滿足感。每一年,他在實驗室里都是從星期一到星期天,早上九點做到晚上十二點,這樣的研究態(tài)度才會收獲好的成果。
黃院士講到,他們之前有個研究題目是合成一個苯環(huán),做一個自然界結(jié)構(gòu)很美的分子,完全沒有實際用途。選擇做這樣的實驗就是追求自己的好奇,這種研究對學生的要求高,花的力氣不比做天然分子小。這種空想出來的分子,并不知道它的穩(wěn)定性如何,也不確定最終是否能合成出來。
黃院士平時喜歡挑戰(zhàn)性的東西,無論它有用與否都想先做出來,做有實際用途的藥品研究,也蠻有挑戰(zhàn)性。他認為,簡單的化學問題,訓練不出好的研究生。要用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訓練研究生,這樣他們以后遇到難度高的工作時,完全不會懼怕。在這種挑戰(zhàn)精神的驅(qū)使下,黃院士先后合成了幾種難度極高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對于解決醫(yī)藥難題,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