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林
我見過的清代王澍的書法作品中,《積書巖摹古帖》是一件較為特殊的作品。
王澍是康熙五十一年進士,1712年翰林院庶常綰散館結業(yè)后,以庶吉士授編修,后又充《三朝國史》《治河文略》《御纂春秋》三館纂修官,康熙六十年(1721)考選戶科給事中,因為工書法出任《五經(jīng)》篆文綰總裁官,累遷至吏部員外郎。這位康熙朝的正五品文官平生有三大愛好:喜集舊拓、善摹古帖、好藏古(舊)紙。在京師為官十四年間,因為他的書法名氣和地位,求書者常常自帶紙素“踵交于門”,王澍則以臨帖之作酬之,令求書者歡喜無比。王澍臨帖酬答最多的,是他仿唐人之法雙勾王羲之的蘭亭序,據(jù)其自述,當年至少有數(shù)十本流傳民間。王澍極擅古帖舊拓的鑒賞,這在當時朝野聞名,他也因此對古帖舊拓垂涎“貪婪”,四方友朋有名跡佳拓攜入京城,只要被他知道,他就一定前往觀賞。但是經(jīng)常的情況是他買不起,于是就當場勾摹,久而久之,不僅養(yǎng)成了習慣,勾摹的作品更是匯為大觀。
致仕(退休)后,王澍杜門掩關,開始臨寫所蓄古帖,上自周秦,下迄唐宋,篆隸草行諸體遍及。他是一位嚴謹?shù)膶W人,臨帖中凡不滿意者當即廢去。如此日日苦臨,持續(xù)四年,終成規(guī)模,然后分編六十冊,題曰:積書巖摹古帖。他當時的用意是傳給兒子王稻孫,若稻孫長成能學,父書可崇之,若不能學,就作活計,也就是可以賣了過日子。沒想到二百八十多年后,當年的臨帖之作竟然成了被后人視為拱璧的墨寶。而此作規(guī)模之大,在王澍傳世作品中堪稱之最:所臨古帖八百三十四種(附臨諸家題跋),自撰題跋二百八十種,合編六十冊,計二千九百四十頁。尤為難得的是,八百三十四種古帖中部分原碑或舊拓已亡佚,王澍的臨本及題跋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加之王澍好藏古(舊)紙,六十冊所用紙張即為其所藏舊紙,從鑒定的角度講,這對于識別清早期乃至晚明書法用紙以及王澍的用紙習慣,都是很好的一手實物資料。
《積書巖摹古帖》后來傳歸梁溪(無錫)華希閔的女兒收藏,華氏的外甥就是光緒十五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大收藏家江標(字建霞),第一冊上的跋文即為江建霞所題。后來華氏兄弟分家,析產(chǎn)時對于《積書巖摹古帖》如何歸屬兄弟兩人意見相左,最后一分為二,兄弟二人各得一半。
1927年,在朋友引介下,嘉興王大隆得到了前半部分。過了一年,一位華姓先生來到當年上海圣約翰大學找到王大隆,將另一半也易手給了他。顯然,這位華先生就是華氏兄弟中的另外一位,他一定是得知其兄弟將《積書巖摹古帖》的前半部賣給了王大隆之后才找到他,從而避免這部煌煌巨作再度被拆散。但是因為索價太高,王大隆是典賣了妻子釵珥之后才成此交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