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香
萎縮性胃炎為胃黏膜腺細胞出現(xiàn)損傷所導致的一種慢性炎癥發(fā)展過程,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狀態(tài)。胃癌作為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致死率,早期胃癌應用內(nèi)鏡實施根治性治療,提升患者生存率,但現(xiàn)階段臨床對早期胃癌的診治率較低,尚不足10%[1-2]。胃鏡與胃黏膜組織活檢作為胃癌診斷的金標準,但均具有侵入性,因此不適用于篩查或普查中,還需尋求方便、快捷、非介入性、重復性良好、可動態(tài)監(jiān)測的檢查項目為篩查方法,以便于早期確診,防治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3-4]。血清學檢查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具有檢測結(jié)果準確、創(chuàng)傷性小等優(yōu)勢,PG是胃蛋白酶的無活性前體,隨著疾病的發(fā)展,血清PGⅠ與PGⅡ水平出現(xiàn)上升,但PGⅠ隨后會逐漸下降,進而維持在較低的水平,而PGⅡ升高到一定水平后,將維持這一水平直至癌變,因此PGR變化能有效反映出患者胃黏膜組織情況。幽門螺旋桿菌(Hp)是目前公認的胃癌危險因素,當機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出現(xiàn)活動性慢性胃炎,主要于胃竇定植,后續(xù)可發(fā)展為腸化生、黏膜萎縮[5-6]。本文分析了血清PG和HP-IgG抗體檢測對胃癌及萎縮性胃炎的早期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信陽市人民醫(yī)院消化科接收的82例行胃鏡檢查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jù)病理學檢查結(jié)果進行分組,21例胃黏膜正常者為對照組,28例萎縮性胃炎患者為萎縮性胃炎組,15例早期胃癌(癌細胞僅限于機體黏膜及黏膜下層)患者與18例進展期胃癌(癌細胞侵潤肌層、漿膜層和(或)漿膜外層)患者為胃癌組(33例)。其中對照組男11例,女10例,年齡37~68(50.15±4.47)歲;萎縮性胃炎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36~68(50.21±4.42)歲;胃癌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37~69(50.18±4.46)歲。3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納入標準:(1)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自主同意參與;(2)患者參與本研究前均接受胃鏡檢查和(或)黏膜病理學組織活檢檢查;(3)患者符合各項胃鏡檢查、活檢檢查指征。排除標準:(1)參與本研究前3個月內(nèi)使用可影響研究結(jié)果的特殊藥物,如H2受體拮抗劑、質(zhì)子泵抑制劑等;(2)確診其他惡性腫瘤者;(3)存在肝臟、腎臟功能障礙者;(4)合并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
1.2 檢驗方法 患者檢查前均已禁食8 h,采集靜脈血進行離心處理,離心轉(zhuǎn)速為1 000 r/min,時間為10 min,并將獲取的血清標本置于-70°的冰箱中儲存,應用上海研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PGⅠ、PGⅡ檢測試劑盒測定PGⅠ、PGⅡ水平,檢測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并計算PGR比值;應用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HP-IgG抗體試劑盒測定HP-IgG抗體結(jié)果,檢測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
1.3 觀察指標 (1)3組患者血清PGⅠ、PGⅡ、PGR水平、HP-IgG抗體檢測結(jié)果;(2)ROC曲線確定血清PGⅠ、PGR診斷胃癌的診斷效能,分析血清PGⅠ、PGR、HP-IgG抗體單一及聯(lián)合檢測胃癌效能。
2.1 3組血清PGⅠ、PGⅡ、PGR、HP-IgG抗體檢測結(jié)果比較 3組血清PGⅠ、PGⅡ、PGR水平、HP-IgG抗體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胃癌組與萎縮性胃炎組PGⅠ、PG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PGⅡ、HP-IgG抗體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胃癌組PGⅡ、HP-IgG抗體陽性率高于萎縮性胃炎組(P<0.05),PGⅠ、PGR低于萎縮性胃炎組(P<0.05)。見表1。
表1 3組血清PGⅠ、PGⅡ、PGR、HP-IgG抗體檢測結(jié)果比較
2.2 分析血清PGⅠ、PGR、HP-IgG抗體單一檢測與PGⅠ、PGR、HP-IgG抗體聯(lián)合檢測胃癌的診斷效能 ROC曲線分析顯示,以42.84μg/L為最佳截斷值,PGⅠ檢測胃癌的約登指數(shù)為0.452,AUC為0.768(95%CI:0.716~0.843),靈敏度為69.70%,特異度為75.51%%,準確度為73.17%;以3.13為最佳截斷值,PGR檢測胃癌的約登指數(shù)為0.503,AUC為0.802(95%CI:0.784~0.815),靈敏度為72.73%,特異度為77.55%,準確度為75.61%;HP-IgG抗體單一檢測胃癌的約登指數(shù)為0.563,AUC為0.842(95%CI:0.803~0.875),靈敏度為84.85%,特異度為71.43%,準確度為76.83%;PGⅠ、PGR、HP-IgG抗體聯(lián)合檢測胃癌的約登指數(shù)為0.633,AUC為0.897(95%CI:0.861~0.932),靈敏度為93.94%,特異度為69.39%,準確度為79.27%;PGⅠ、PGR、HP-IgG抗體聯(lián)合檢測靈敏度、準確度、約登指數(shù)高于PGⅠ、PGR、HP-IgG單一檢測。見表2、圖1。
圖1 血清PGⅠ、PGR、HP-IgG抗體診斷胃癌的ROC曲線
表2 血清PGⅠ、PGR、HP-IgG抗體單一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診斷胃癌的效能
胃癌的發(fā)展過程為非萎縮性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生化-胃癌,胃癌病程較緩,早期不易被發(fā)現(xiàn),預后較差,因此需實施早期診斷[7-8]。臨床通常以電子胃鏡或病理學檢查方式進行確診胃癌,但所需費用較高,且具有侵入性,較難開展大范圍的篩查工作,需尋求無創(chuàng)性篩查方法,繼而提升胃癌早期診出率[9]。
血清學指標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疾病輔助診斷方式,因血清檢查給患者帶來的創(chuàng)傷性較小,檢查結(jié)果特異度高,受檢人群較容易接受。PG為天冬氨酸水解蛋白酶中的一種,于酸性環(huán)境中可被激活,進而轉(zhuǎn)化為胃蛋白酶(具有消化功能),PG主要有PGⅠ、PGⅡ 2種,PGⅠ主要存在于機體胃底限與胃體的頸黏液細胞及主細胞,PGⅡ于胃竇、胃體、十二指腸腺及十二指腸近端部位較多[10]。PG經(jīng)分泌后大部分可進入消化道,約有1%可進入血液系統(tǒng),且進入的PG量較為穩(wěn)定,能在患者血液中檢測出,當機體胃黏膜出現(xiàn)病理性變化時,患者血清PG檢測水平也會隨著改變,稱為“血清學活檢”,可作為胃癌診斷的依據(jù)[11]。結(jié)果顯示對照組、萎縮性胃炎組、胃癌組3組血清PGⅠ、PGⅡ、PGR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胃黏膜的萎縮腸化致使主細胞分泌的PGⅠ水平下降有關(guān)。
HP感染為胃炎、胃癌、消化性潰瘍、淋巴瘤等胃部疾病的相關(guān)致病因素,患者感染HP后胃內(nèi)的亞硝胺水平會出現(xiàn)升高,影響DNA損傷修復,繼而出現(xiàn)異型增生或腸上皮化生,增加細胞惡變風險[12-13]。段超英等[14]學者研究表明,低水平的PGI、PGR及高水平的Hp陽性率提示患者存在萎縮性胃炎或早期胃癌風險,但并未深入研究以上指標診斷萎縮性胃炎及胃癌風險的診斷效能??追擦⒌萚15]學者研究了PGⅠ、PGⅡ、Hp-IgG聯(lián)合檢測在胃部癌前病變及早期胃癌的診斷效能,并未研究其在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價值。本資料結(jié)果顯示,對照組、萎縮性胃炎組、胃癌組3組HP-IgG抗體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HP-IgG抗體用于胃癌診斷特異性較高。ROC曲線分析顯示,以42.84 μg/L為最佳截斷值,PGⅠ檢測胃癌的約登指數(shù)為0.452,AUC為0.768(95%CI:0.716~0.843),靈敏度為69.70%,特異度為75.51%%,準確度為73.17%;以3.13為最佳截斷值,PGR檢測胃癌的約登指數(shù)為0.503,AUC為0.802(95%CI:0.784~0.815),靈敏度為72.73%,特異度為77.55%,準確度為75.61%;HP-IgG抗體單一檢測胃癌的約登指數(shù)為0.563,AUC為0.842(95%CI:0.803~0.875),靈敏度為84.85%,特異度為71.43%,準確度為76.83%;PGⅠ、PGR、HP-IgG抗體聯(lián)合檢測胃癌的約登指數(shù)為0.633,AUC為0.897(95%CI:0.861~0.932),靈敏度為93.94%,特異度為69.39%,準確度為79.27%;PGⅠ、PGR、HP-IgG抗體聯(lián)合檢測靈敏度、準確度、約登指數(shù)高于PGⅠ、PGR、HP-IgG單一檢測。PGⅠ、PGR、HP-IgG抗體聯(lián)合檢測具有較高的準確度及靈敏度,誤診率較低。
綜上所述,PGⅠ、PGR、HP-IgG抗體均可作為胃癌及萎縮性胃炎早期診斷方法,PGⅠ、PGR均可作為胃癌診斷評價標準,且聯(lián)合檢測準確度、靈敏度較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