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林茹
早在遙遠的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利用鐵這種金屬去制作小刀、劍斧等工具了。不過那個時候,冶煉工藝才剛剛開始發(fā)展,冶煉出高純度的鐵并制作工具可以說是天方夜譚。那么,古人類遺址中的那些珍貴的鐵器是哪兒來的呢?
聰明的你,是不是已經(jīng)想到了我呢?沒錯,我——鐵隕石,也叫隕鐵,是古人鍛造鐵器的重要原料。那時候的我,曾被稱為“天鐵”“雨金”,這些稱呼和我的外表一樣閃閃發(fā)光呢!
我們非常容易分辨,不僅長相和地球上的巖石迥異,而且耐風化、更不容易被惡劣的環(huán)境摧毀,在沙漠和南極地區(qū)都廣泛出現(xiàn)。再加上我們體內(nèi)超高的金屬含量,即使埋藏很深,人類也可以輕易地用金屬探測器探測到。
當人們將我的身體切開、拋光并且用酸侵蝕后,我的身上會出現(xiàn)一種非常漂亮的花紋,被稱為“魏德曼花紋”或者“湯姆森結(jié)構(gòu)”。它們是由相互交錯的鐵紋石和鎳紋石條晶體薄片組成的,薄片中間填充著細?;旌衔锖霞y石。
所有降落的鐵隕石中鎳的含量都超過了4%,其中鎳含量在5%和6%~8%的鐵隕石數(shù)量最多,少量鐵隕石含有20%的鎳,只有一種鐵隕石的鎳含量超過了62%。
如果鐵元素和鎳元素直接從星云中凝聚形成鐵隕石,那么其中的鎳含量不會超過8%。
沒錯,我來自小行星的金屬核,不是直接從星云中凝聚而成的!
位于納米比亞,重達60噸,是已知的單一隕石碎片中最大的,也是地球表面上出現(xiàn)的最大的自然鐵塊。因為實在是太重了,所以自從8萬年前降落到地球上之后,它就基本上沒動過地方。
1516年降落在現(xiàn)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丹縣,由于當時的社會情況及交通、信息等不便,未能及時找到墜落的隕石,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才被陸續(xù)發(fā)現(xiàn)?,F(xiàn)北京天文館內(nèi)存有一塊重達680千克的南丹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