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黎族傳統(tǒng)民俗傳承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

        2022-05-27 06:28:36凌秋月
        包裝工程 2022年10期
        關鍵詞:產品設計產品文化

        凌秋月

        基于黎族傳統(tǒng)民俗傳承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

        凌秋月

        (海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海口 571158)

        用文創(chuàng)設計來開發(fā)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創(chuàng)產品,在傳承中保護海南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通過文獻分析與個案比較研究,對黎族傳統(tǒng)的物質、社會、口承和精神四大類民俗進行梳理、分析與提煉,對黎錦、黎族銀飾等日常用品進行民俗文化的分析、提取和轉換,探討黎族傳統(tǒng)民俗在文創(chuàng)設計和文化IP打造中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設計途徑。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富于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結合新興設計技術手段和文化IP理論探究,對其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與開發(fā),是打造民族民俗特色文創(chuàng)產品的重要途徑。通過IP打造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不僅可以提升文創(chuàng)產品的文化內涵,而且可以促進本土旅游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對傳承和弘揚黎族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黎族民俗;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創(chuàng)新;文化符號;文化傳承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海南的旅游和文化市場迎來了全新的機會。文化創(chuàng)意是風口產業(yè),發(fā)展?jié)摿薮?,對尋求打造國際旅游島的海南來說,推動民族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能有效推動旅游消費的升級,豐富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能夠增加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駐留的時間,并刺激整體的消費意愿。對海南的產業(yè)發(fā)展來說,開發(fā)和設計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具有海南黎族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黎族民俗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一定要立足黎族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在設計和開發(fā)中要尊重黎族風俗習慣,創(chuàng)新而不逾矩,對其民族和民俗文化符號予以提取和轉換,對其民俗文化進行文化IP開發(f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黎族民俗文化的衰落與消亡,讓傳統(tǒng)文化進入當今的日常生活,重新喚起現(xiàn)代社會對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關注。

        1 黎族的傳統(tǒng)民俗分類

        民俗作為一種民間文化,是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情感和信仰緊密相連的文化現(xiàn)象,是一個民族或社會群體通過語言和行為世代傳承的習慣、喜好、風尚和禁忌等,是地域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民俗存在于民族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中,體現(xiàn)出了一個民族的基本生存方式,是一個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或地域的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是一種不容易隨時間變化而轉移的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事項。民俗的內容涉及物質、風俗、觀念、文化等領域。

        民俗學家陶立墦[1]在《民俗學概論》這本專著中,把民俗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和精神民俗4類,文中采用此分類方法對海南黎族民俗進行分類分析,見表1。海南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島,近年來人口已經達到150多萬[2],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其傳統(tǒng)民俗富于文化意義,在建設海南國際自貿島的背景下,黎族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對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表1 黎族民俗分類內容

        Tab.1 Classification of Li folk customs

        2 黎族傳統(tǒng)民俗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2.1 緊貼民族特色,以實用為基礎

        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是器用設計的一種,民藝家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中傳達了器用之美在于“用”,在今天來看,仍然不失其價值,審美功能要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實用功能基礎上,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也不例外。設計出來的文創(chuàng)產品因為有用才有其存在的價值,以“用”為中心的本質初衷及實際功能意義,始終貫穿著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發(fā)展過程,例如山欄酒、黎錦、獨木舟等,既富有民族特色,又滿足了黎族生活日常的“用”。黎族傳統(tǒng)民俗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在講究實用的基礎上,還應不斷進行設計的創(chuàng)新,做到與時俱進,通過創(chuàng)新來滿足消費者新的審美傾向、功能需求及價值追求,見圖1。

        圖1 《山欄米酒》包裝設計

        2.2 發(fā)揮創(chuàng)新本質,以文化為導向

        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展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xiàn)了黎族人民在文化層面的追求,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核心在于其民族特殊的文化屬性,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靈魂是文化,將這樣的立意融入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能夠展現(xiàn)文創(chuàng)產品獨特的文化品位。在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深入理解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精髓,追求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因此,在運用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時,設計師不僅要熟悉、了解、深挖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而且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其文化的內涵和精神,解讀其審美形式特征,并發(fā)揮其獨特的民族風格特征,從而創(chuàng)作出“既富有民族特性又不失現(xiàn)代感”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黎織印象》系列產品,見圖2??傊?,依托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要以優(yōu)秀的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為基礎,吸收其文化的精髓與價值,增強其文創(chuàng)產品的文化價值,并提升消費者對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情感認知和文化體驗感。

        圖2 《黎織印象》系列產品

        2.3 把握審美趨向,以情感為目標

        依托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在形式上要適應消費者的情感需求與審美。當下,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不斷吸收著現(xiàn)代審美理念,繼承了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符號的特點,不斷嘗試并創(chuàng)作了反映時代主題與現(xiàn)代審美的文創(chuàng)產品。例如黎錦中蘊含著和諧幸福、吉祥如意的寓意,也符合廣大旅游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因此,需要根據(jù)消費者對文創(chuàng)產品的情感需求進行設計,如《這香有黎》系列作品(見圖3),與消費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種情感并不只是單純的美觀性、時尚性和情趣性,更是消費者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或是人們觸動心靈的一種回憶,或是對往日歲月的一種留念,或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認知,這些正是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所需要的情感內涵。

        圖3 《這香有黎》系列作品

        3 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符號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提取

        黎族民俗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黎族幾千年歷史發(fā)展的文明產物,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為黎族人民提供了優(yōu)良的發(fā)展條件和生存空間。黎族傳統(tǒng)民俗所表達出來的極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在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和開發(fā)中得到充分表現(xiàn),是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因此,黎族傳統(tǒng)民俗中的文化符號在文創(chuàng)產品中的開發(fā)和設計是研究的基礎。因此,擬通過對黎族的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民俗和精神民俗等四大類民俗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符號提取,來進行概括性地介紹。

        3.1 傳統(tǒng)物質民俗中文化符號的提取

        物質民俗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習俗與文化。黎族住在海島,其物質民俗極具熱帶海島風情,主要有黎錦、飾品、編藤、船型屋、山蘭酒、獨木舟、葫蘆舟等,其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設計主要運用黎族民俗文化的外觀特征,涉及色彩、肌理、造型、材質、線條、細節(jié)加工等元素。在提取黎族物質民俗文化的外觀特征時,可以考慮以下幾種形式:提取紋樣特征、提取外觀特征、提取外觀局部特征,這些都可以作為了解黎族物質民俗文化的切入口。其中,黎族服飾文化是黎族物質民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藝術,有著漫長的歷史,黎族服飾圖案多采用在海南常見的具有熱帶特征的植物、動物、山川等紋飾,如黎錦各種動物的抽象圖案,見圖4。黎族傳統(tǒng)飾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最富于民族特色的飾品是黎族銀飾(見圖5),上面的紋飾變化多端,大都象征著吉祥和豐收之意,用鳳尾紋寓意和諧和幸福,用云紋和龍紋寓意喜慶,用纏枝紋象征團結和睦,這些紋樣可以很好地被提取并應用于現(xiàn)代黎族銀飾的設計和開發(fā)上??傊?,要開發(fā)設計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創(chuàng)產品,必須以歷史為依據(jù)、以民俗元素為特色。

        圖4 黎錦圖案要素

        圖5 黎族銀飾

        3.2 傳統(tǒng)社會民俗中文化符號的提取

        黎族傳統(tǒng)社會民俗文化是豐富多彩的,由于黎族長期處于封閉的生存環(huán)境,所以發(fā)展出了獨具特色的社會民俗文化內涵。黎族社會民俗的內容主要有紋面、三月三、竹竿舞等。其中,紋面是黎族社會民俗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因為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在這種不利于婦女健康的民俗已經消失了。歷史上黎族4個方言區(qū)有著不同的紋面符號,傳說紋面圖案的差異在原始社會有著區(qū)分不同部落的作用,同時還被賦予了死后和得到本民族祖靈認同的“通靈”功能,此外還有祈求吉祥、平安的寓意[3]。黎族紋面的圖案造型各異、種類繁多,雖然現(xiàn)在已經不再紋面,但是可以傳承其中的視覺元素,提取并轉化為富于民族特色的紋面貼紙。此外,“三月三”是黎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節(jié)日中的風俗有對歌、跳舞、擊鼓、拔河、飲酒等娛樂活動,將這些活動通過故事形式進行符號提取,可以達到體驗設計的效果。

        3.3 傳統(tǒng)口承民俗中文化符號的提取

        在黎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有許多民間傳說被代代相傳了下來,這也是黎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大力神》《鹿回頭的傳說》《五指山的傳說》《黎母山的傳說》《椰子樹的傳說》《檳榔的傳說》《木棉樹的傳說》《山蘭稻種的傳說》等都是黎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梢詫⒗枳蹇诔忻袼淄ㄟ^情感詮釋的文化符號進行提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對口承民俗的寓意、精神進行提??;提取口承民俗中體現(xiàn)的設計思維、造物思想,以及可用的設計方法;對口承民俗的歷史背景、故事性進行提取;提取口承民俗中與現(xiàn)代生活中相呼應的審美方式。其中,《鹿回頭的傳說》是黎族民間傳說中浪漫唯美的愛情故事的代表[4],講述了黎族青年和一只神鹿的愛情故事,黎族青年獵手在捕獵時看到了美麗的小鹿,不忍射殺,于是從五指山追到南海邊,走投無路的小鹿回頭幻化為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這個優(yōu)美的口承民俗故事符號的提取中,可以把鹿、少女和獵手3個中心要素提取為主要符號,將山上的檳榔樹和海浪等背景環(huán)境要素提取為邊緣符號?!读b絆》系列文創(chuàng)設計見圖6??傊?,少數(shù)民族瑰麗的神話和傳說故事,為文創(chuàng)設計者提供了更加廣闊想象空間,通過對這些故事符號的提取,并結合相應的場景可以做出不同的設計。

        圖6 《羈絆》系列文創(chuàng)設計

        3.4 傳統(tǒng)精神民俗中文化符號的提取

        黎族人民的宗教意識并不濃厚,一般遵從自然神靈[5]。宋代多以殺牛來祭祀鬼神,蘇東坡到海南后多次勸農保護耕牛,因此后改為殺雞來祭祀鬼神,現(xiàn)在海南人逢年過節(jié)都要殺雞或許與此有關。設計民俗文創(chuàng)產品時,必須根據(jù)民俗的實際情況,雞在黎族民俗中代表吉祥之物,因此可以對此形象加以合理使用。同時黎族女子可以自由戀愛和婚嫁,若是族群發(fā)生了矛盾,婦女也可以起到調和的作用,在古籍《瓊黎風俗圖》中描述過相關畫面:2個黎人怒面對方,似乎要動手,2人之間有一位黎族女性正在進行勸說[6],根據(jù)文獻描繪的內容,這種民俗文化的具體造型轉換過程見圖7。黎族傳統(tǒng)精神民俗中含有對生活、未來充滿幸福向往的意愿表現(xiàn)。為了傳播與弘揚黎族傳統(tǒng)的和睦精神,應研究黎族風俗中的精神內容,尊重其宗教信仰,把傳統(tǒng)的和睦精神轉化為文創(chuàng)產品,作品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傳達出其藝術含義。如果設計者能在設計過程中挖掘精神與文化內涵,并進行全面的藝術處理,自然就能更好地把含義傳達出來,從而達到較好的視覺效果。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大多數(shù)設計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設計者將技術、色彩和材料有效地結合起來,并通過有效的手段來進行設計。例如,可以在海南公共建筑的壁畫上復制這些民俗圖案,讓更多游客了解到黎族燦爛的文化精神,同時還可以通過明信片(見圖8)、手袋等宣傳這些民俗文化,從而使傳統(tǒng)民俗從博物館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圖7 《羈絆》敘事內容的視覺轉換

        圖8 黎族民間故事明信片

        4 黎族傳統(tǒng)民俗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轉換

        探究黎族傳統(tǒng)民俗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方法,是文中研究的重點,也是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關鍵。黎族民俗文化內容繁多,如黎族傳統(tǒng)服飾、民間故事、紋面紋樣、傳統(tǒng)習俗等,這些都是黎族民俗文化IP打造的基礎。要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體現(xiàn)黎族民俗文化的精神非常不易,需要認真學習黎族歷史與文化,理解和掌握黎族的民俗與民族精神,這樣才能將黎族民俗文化中的各種元素作為設計素材,結合現(xiàn)代材料與技術來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和設計,才能將設計素材轉換為本土化、特色化、現(xiàn)代化審美意味的形象構圖,打造出獨具特色的視覺識別效果,從而達到設計信息理念溝通的最大化。

        4.1 黎族民俗在物質化日用品中的設計轉換

        在文化創(chuàng)意消費成為主流的今天,黎族日用品中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是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的重要的文化資源。日常生活用品,看似平常,卻反映出了黎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質,是文化具體的物質載體。黎族人民在日用品的使用和創(chuàng)造中,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并深深地扎根在了黎族人民的意識中,對黎族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其中,以女性日用品為主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創(chuàng)新是必不可少的。在如今的黎族社會中,仍能找到母系文化的影子,黎族社會中的女性社會地位較高,具有代表性的紋面文化、黎族織錦文化等活動的主體也都是女性[7],例如運用“黎錦紋飾”創(chuàng)新設計的披巾文創(chuàng)產品(見圖9)、2020年第三屆三亞國際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中吳虹設計的黎錦旗袍(見圖10)、三亞慧之彩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利用黎族符號設計的黎族風臺燈系列(見圖11)。這類文化的重心是與黎族女性相關的民俗文化,因此,在進行黎族傳統(tǒng)民俗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時,要提取與女性相關的民俗文化,如服飾、飾品、紋面等。以女性日用品為主進行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黎錦、銀飾、斗笠和藤編等。

        圖9 黎錦披巾

        圖10 黎錦旗袍

        圖11 黎族風臺燈系列

        在對黎錦、斗笠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時,應該根據(jù)黎錦的傳統(tǒng)圖案進行創(chuàng)新,并提供多種配色方案,如黎錦系列的披巾可以提供暖色系與冷色系,以滿足消費者在不同場合的使用需求。暖色調的設計方案活潑清新,適合搭配清爽的休閑服裝,穩(wěn)重的冷色調方案適合搭配通勤裝,從而營造出優(yōu)雅干練的女性形象[7]。銀飾設計創(chuàng)新較為難做,但是可以在“復古”上下功夫,并挖掘其更多的功能和用途。斗笠創(chuàng)新較容易,可以把富有黎族文化色彩的各種黎錦圖案移植到斗笠上,做好竹編或者藤編的設計即可,盡量采用環(huán)保的編織圖案,避免采用簡單的染色方案[8]。

        4.2 黎族民俗在數(shù)字化視覺體驗中的設計轉換

        視覺設計的本質是傳遞內容和信息[9],因此在開發(fā)和設計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創(chuàng)產品時,必須堅持信息的相互交流,讓廣大黎族民俗產品的制造者和消費者進行充分交流。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文化產品,其實是在與文創(chuàng)產品所承載的信息進行對話和交流。尤其是在數(shù)字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數(shù)字媒體是傳播民俗文化的重要的信息交流途徑,因此數(shù)字化視覺文創(chuàng)也是黎族民俗傳播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在以黎族民俗為主題的數(shù)字化信息視覺文創(chuàng)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具有濃郁裝飾性的視覺信息長圖來呈現(xiàn)[10]。下面以黎族民俗“衣食住行”4個部分的交互動態(tài)長圖設計創(chuàng)新為例,長圖中整體的畫面內容:衣,包括種棉花、采棉花、紡棉線、染線、織黎錦等畫面,重點展示黎錦的制作過程;食,包括刀耕火種、牛踩田、插秧、收稻子、捕魚、獵野豬、射鹿、釀山蘭酒等畫面;住,包括船型屋、上住人下畜牧的干欄、落地型金字屋等畫面;行,包括黎族人用水葫蘆、獨木舟渡河,牛車運輸貨物等畫面。設計者在運用這些要素時,既要準確地呈現(xiàn)民俗內容,又要進行合理的視覺轉化,這種轉化必須符合民俗習慣,避免習俗禁忌。在這個過程中,民俗文化與文創(chuàng)產品之間經歷了再造的環(huán)節(jié),最后共同構建出了符合民眾需要的黎族民俗文創(chuàng)產品,這使民俗題材生活用品與信息視覺設計之間產生了一定的關聯(lián),增加了創(chuàng)意性和趣味性,同時運用數(shù)字化技術也加強了現(xiàn)代設計與民俗文化的聯(lián)系,拓寬了黎族民俗的傳播路徑。

        4.3 黎族民俗在文創(chuàng)產業(yè)設計中文化IP轉換

        近年來“IP熱潮”是當下社會的一個熱點,被運用于多個領域,并創(chuàng)造了很大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文化IP也啟發(fā)、引導了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11]。通過打造黎族民俗文化IP,來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和設計,將是黎族民俗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發(fā)展的未來。IP是一種知識產權,是勞動人民在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相應智力勞動成果的一種專有權利[12]。文化IP的實質是一種文化消費,是對優(yōu)質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培育,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是有形的、摸得著的,而文化IP是無形的、摸不著的,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以“投入”為核心,文化IP的存在是以“輸出”為核心[13]。黎族民俗文化IP的打造是黎族民俗文化“遺產”到民俗文化“資源”的身份轉換過程,選取符合時代要求的黎族民俗文化內容進行黎族民俗文化IP內容的打造,并轉化為設計語言,將對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發(fā)揚和傳承產生積極的影響。

        文創(chuàng)產品為文化IP增添活力,文化IP賦予文創(chuàng)產品以靈魂。在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IP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設計中,黎族民俗文化是核心,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是文化IP具體的落地形式,通過黎族民俗文化IP串聯(lián)起文化產品的不同種類,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產業(yè)鏈。黎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IP注重對民俗文化內容的利用,通常將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民俗和精神民俗等傳統(tǒng)民俗文化基因與文化產品進行深度融合。在黎族民俗文化IP開發(fā)設計時,可以根據(jù)產品的形式選擇合適的文化IP內容,也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文化IP選擇要開發(fā)的產品形式。不論選擇哪種設計生產方法,都要注重黎族民俗文化IP、文創(chuàng)產品和使用環(huán)境的緊密貼合,注意避免生搬硬套地拼湊。文創(chuàng)產品的功能、結構、色彩、使用場景、用戶消費心理等要素都應與黎族民俗文化IP的內容相呼應,找出黎族民俗文化IP與文創(chuàng)產品之間的關聯(lián)性。運用想象、聯(lián)想和重構等設計方法,使兩者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賦予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和形式美感。

        5 結語

        在海南建設國際自貿港的背景下,彰顯地域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文創(chuàng)產品是海南吸引消費者的方式之一,因此,應立足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面向時代的發(fā)展,根據(jù)文創(chuàng)產品的具體特質,有選擇地吸收民族傳統(tǒng)文化。民俗的產生和發(fā)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對增強民族凝聚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黎族民俗文化進行傳承、轉化和創(chuàng)新設計,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提升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審美意趣。開發(fā)和設計少數(shù)民族民俗文創(chuàng)產品時,一定要從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與民俗文化開始,還要對現(xiàn)代生活樣態(tài)和設計技術進行合理地運用,同時做到設計觀念與時俱進,抓住社會發(fā)展的熱點,打造民俗文化IP,這樣才能熟練地運用其文化符號,提取出屬于本民族、代表著民族精神和藝術品位的“藝術符號”。

        [1] 陶立墦. 民俗學概論[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87: 23-25.

        TAO Li-fan. Introduction to Folklore[M]. Beij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1987: 23-25.

        [2] 王學萍. 瓊島守望者——黎族[M].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7: 3-4.

        WANG Xue-p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i Nationality [M]. Shanghai: Shanghai Century Publishing Co., Ltd, 2017: 3-4.

        [3] 符昌忠. 東方黎族民俗文化[M].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7: 2-3.

        FU Chang-zhong. Folk Culture of Li Nationality in the East[M]. Guang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2017: 2-3.

        [4] 王獻軍. 黎族文身: 海南島黎族的敦煌壁畫[M]. 北京: 民族出版, 2017: 56-58.

        WANG Xian-jun. Tattoo of Li Nationality: Dunhuang frescoes of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Island[M]. Beijing: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2017: 56-58.

        [5] 王海, 高澤強. 探尋遠去的記憶:生態(tài)文化視角下的黎族民俗與民間文學[M]. 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8: 45-48.

        WANG Hai, GAO Ze-qiang. Exploring the Distant Memory: Li Folk Custom and Folk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ulture[M]. Guangzhou: Jinan University Press, 2018: 45-48.

        [6] 陳江. 海南文物基礎鑒定系列·黎錦[M]. 北京: 科學出版, 2016: 22-24.

        CHEN Jiang. Hainan Cultural Relics Basic Appraisal Series Li Ji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6: 22-24.

        [7] 楊洋. 傳統(tǒng)新命:黎族女子傳統(tǒng)服飾時尚化設計研究[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19: 34-37.

        YANG Yang. Traditional New Life: Research on Fashion Design of Li Women's Traditional Clothing[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ress, 2019: 34-37.

        [8] 楊洋. 蠟染技術在黎族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 染整技術, 2018, 40(11): 45-47.

        YANG Yang. The Application of Batik Technology in the Clothing Design of Li Nationality[J]. 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2018, 40(11): 45-47.

        [9] 林珈兆. 基于黎族傳統(tǒng)民俗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研究[D]. ??? 海南大學, 2018.

        LIN Zhao-jia.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of Li Nationality[D]. Haikou: Hainan University, 2018.

        [10] 鞠斐, 袁曉莉, 王輝山. 中國少數(shù)民族設計全集·黎族[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33-34.

        JU Fei, YAUN Xiao-li, WANG Hui-shan. Complete Works of Chinese Minority Design Li Nationality[M]. Taiyuan: 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9: 33-34.

        [11] 王青. 基于中國古典文學IP的文創(chuàng)產品轉換路徑探究[J]. 包裝工程, 2020, 41(16): 336-343.

        WANG Qing.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IP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6): 336-343.

        [12] 馮倩倩, 林德祺. 博物館IP授權與文化衍生品的開發(fā)[J]. 文博學刊, 2018(1): 69-74.

        FENG Qian-qian, LIN De-qi. Museum IP licens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Derivatives[J]. Journal of Culture and Museum, 2018(1): 69-74.

        [13] 張君. 從文創(chuàng)設計與IP打造看傳統(tǒng)手工藝進入日常生活的路徑[J]. 包裝工程, 2019, 40(24): 286-291.

        ZHANG Jun. Looking at the Path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to Daily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and IP Cre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4): 286-291.

        Design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Li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LING Qiu-yue

        (Academy of Fine Arts,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of Li nationality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distinctiv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so as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of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comparative study, this paper collates, analyzes and distills the four categories of traditional Li Folk Customs, namely material, social, oral and spiritual, extracts and transforms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Li nationality, and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design approaches of Li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in the materialized design, non-material design and cultural IP creation.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of Li nationality is rich in content, laden with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sign and develop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new desig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IP theory. Through IP creation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it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promote 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local tourism products, but also be instructive for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i nationality.

        folk customs of Li nationalit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sign and innovation; cultural symbols; cultural inheritance

        TB472

        A

        1001-3563(2022)10-0319-07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0.038

        2021-12-16

        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HNSK(YB)21-58)

        凌秋月(1980—),女,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情感化空間設計、地域建筑與文化。

        責任編輯:馬夢遙

        猜你喜歡
        產品設計產品文化
        智能產品設計
        包裝工程(2022年12期)2022-07-04 03:05:4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冷·暖》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52:10
        《教堂之夜》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51:36
        誰遠誰近?
        LESS IS MORE:極簡主義的產品設計
        2015產品LOOKBOOK直擊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23:50
        新產品
        玩具(2009年10期)2009-11-04 02:33:14
        產品
        個人電腦(2009年9期)2009-09-14 03:18:46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夜夜高潮夜夜爽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亚洲成精品动漫久久精久| 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 一片内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午夜刺激影院| 国内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最黄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极品裸体av在线激情网| 国产av综合影院| 亚洲AⅤ无码国精品中文字慕| 人妻少妇粉嫩av专区一|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色欲av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二区三区一区| 日本啪啪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www| 八戒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字幕|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yy6080 | 亚洲AV无码国产成人久久强迫| 国产激情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丰满老妇bbw|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看A| 亚洲av成熟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麻豆变态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国产一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色黄网站久久|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