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馨
“中國教育史”課程是教育學專業(yè)基礎課程。本課程以中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歷史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各個歷史時期中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進程,總結教育發(fā)展的歷史經驗,探討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為解決當代教育問題提供啟示與借鑒。該課程對于提升學前教育專業(yè)本科生對國家的歸屬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有重要價值,能夠增進學生對我國教育史的了解,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為將來成為“四有”好老師奠定堅實基礎。
筑牢課程思政基礎。為了筑牢課程思政基礎,我從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完善課堂教學形式、豐富教學評價方法三個方面著力。
提升教學質量方面,引出橫向、縱向兩方面學習線索??v向包括中國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現(xiàn)代教育史,橫向包括中國教育思想史、制度史、活動史。比如孔子、孟子、王陽明、陶行知、陳鶴琴等教育家的思想理念,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中教育思想史的內容。
完善課堂教學形式方面,采用SPOC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比如講述陳鶴琴教育思想時,運用翻轉課堂,先線上學習陳鶴琴教育思想基本內容,再線下深入討論和總結。
豐富教學評價方法方面,將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出勤與討論、小組匯報、個人作業(yè)等。比如在學習《顏氏家訓》的過程中,作業(yè)布置的一部分是學生在幼兒園的見習報告,將平時成績的評價方式多樣化。
夯實思政育人根本。為了夯實思政育人根本,我注重搭建知識脈絡、陶冶人文情懷,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思政育人。知識脈絡部分為了解教育歷史、探究教育興衰、展望教育未來三個層次;陶冶人文情懷部分,從追溯過去到反思現(xiàn)實,再到提升教育情懷與使命感。
歷代杰出教育家有許多教育理論精品,既是優(yōu)秀的文化和教育遺產、精神瑰寶,更是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材。比如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中,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排名第一的孔子及其教育體系,有傳播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qū)的朱子、王陽明哲學教育思想,有漢武帝創(chuàng)設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太學。在進行相關內容講述時,著重闡述這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教育珍品精義,闡釋中國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對學生進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
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把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作為課程的落腳點。作為師范生教育中的重要課程,我將中國教育史的課程思政目標確定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之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立志成為“四有”好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時,我設置了與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相關的思政育人目標,讓學生成長為適應學前教育發(fā)展與改革需要的高素質、善保教、勤反思、懂管理的復合型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