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明
早就聽說,浦市為湘西四大古鎮(zhèn)之首,還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古鎮(zhèn)。因工作關系,常在湘西走動,行跡中,四大古鎮(zhèn)中的沱江、王村、里耶都去過,唯獨缺湘西門戶的浦市,說來有點愧意。偶讀岳麓書社出版的《沈從文別集》,被那個藏著沈從文“青春的靈魂”“還想去”的地方所吸引,動了心思去看看。
沈從文的文字平實而動人,在他眼里,浦市“一切光景靜美而略帶憂郁。隨意切割一段勾勒紙上,就可成一絕好宋人畫本。滿眼是詩,一種純粹的詩?!庇浀盟€說過,湘西美得令人心痛,大概就是因為靜美而憂郁的緣故吧。
這次來浦市,古鎮(zhèn)的打開方式,卻岔開了沈從文純美的文字,也忽略了浦市的滄桑古意,而是無意中邂逅的那方沅江玉。
我不識玉,也不玩玉。過去只知中國有四大名玉:南陽獨山玉、新疆和田玉、遼寧岫巖玉和陜西藍田玉。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兒時讀“完璧歸趙”的故事,崇敬藺相如的智勇,也知道了和氏璧的名貴,其出自楚國荊山,屬于獨山玉種。
中國是世界上開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廣泛的國家,玉文化歷史可上溯9000年。中國文化推崇“玉魂”,“玉魂”其實就是中華民族之魂。華夏族人心里,玉能強身健體,辟除邪祟,寄寓美好,后來更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儒家比德于玉,孔子說,玉有十德:溫潤而澤,仁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瑜不掩瑕,忠也;等等。佛家持玉為祛邪避兇的靈石,雅稱“大地舍利子”。愛玉者說,人養(yǎng)玉三年,玉養(yǎng)人一生。《本草綱目》記載玉的功效:安五臟、寧心神,止驚悸、除邪氣。古玉字寫作王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和隸書,一直這么寫。三橫代表天地人三才,一豎表示溝通,古人認為,玉是天地精華的結晶,可天地人參通。
除四大名玉,中國產(chǎn)玉的地方還很多。沅江玉是玉石大家族的后起之秀,過去名不見經(jīng)傳。南宋杜綰著《云林石譜》,提到的湖南十種美石奇石中,有辰州蠻溪石,色黑,又叫墨石,人們用來磨刀或治印,與沅江玉不是一回事。
我是在浦市河街的玉石作坊遇到沅江玉的。作為玉石新秀,它的前世今生如何?為何選擇在浦市亮相人間?欲問究竟,于是翻開古鎮(zhèn)的歲月,從它的四季晨昏尋找。
中國之大,古鎮(zhèn)不知多少,有號稱絕版的,也有筆染墨色的。浦市藏于武陵深山,不引人注目,但它名字寫在臉上,一看便知其出身。浦,水邊也,浦市就是水邊的市鎮(zhèn)。水是沅江,長江的一級支流,澆灌過夜郎文化,是五溪地區(qū)的母親河。它左挽武陵山,右牽雪峰山,流入西洞庭,全程1033公里,落差達1462米,平均每公里一米多,攜一路峽谷江灘風光。
沅江流域遠古曾二次淪為熱帶海洋,歷經(jīng)種種地質(zhì)變遷,在古代地質(zhì)運動過程中形成了湖南獨特的高山丘陵地貌。漫長的歲月,巖石在地質(zhì)構造變動中干濕交替,受熱受壓,變形變質(zhì),逐步成為礫石,散落河床,經(jīng)河水沖刷搬運磨礪,形成了沅江特有的硅質(zhì)硬玉和多樣的賞石品種。因其上中游盛產(chǎn)鉆石、沙金、朱砂、金剛石、沅江玉、菊花石,沅江被譽為“金水河”。
這條金水河也給浦市帶來了好運。浦市因水而生,因軍而立,因商而興。那是它笑傲江湖的日子,值得夸耀的歲月。戰(zhàn)國時期屈原在這里作《涉江》,乘舲船上沅,入溆浦儃回,《九歌》里捺上了沅江的水印。王昌齡在這里告別友人,“武陵溪口駐扁舟,溪水隨君向北流?!彼凝垬藲q月和詩情從此多了沅水潤澤?!逗鬂h書》記載,自誓“馬革裹尸”的馬援征討“武陵蠻”,在這里留下了老當益壯的故事和一座伏波宮。唐宋以后,浦市更是成為軍事戰(zhàn)備要地和物資集散地,無論哪個朝代的官軍商民,都要來這里刷存在感。
地方志記載,浦市最繁華時,有3街45巷,12座城門,20多座碼頭,13省會館,甚至還有72座佛道寺觀,6座戲樓,時人稱之“不夜港”“三楚雄關”。從清初沅陵浦峰寺彌勒佛碑記可一窺當時盛況:“沅陵西南境有浦市,兩岸之間,煙火萬家,商賈輻轆,舟楫絡繹,故一大都會也?!币驗樗聫R多,浦市又喚作“廟鄉(xiāng)”。它還是一座“有腔調(diào)的古鎮(zhèn)”,辰河高腔發(fā)源于此。明朝初年,江西移民西遷,部分人停留浦市,江西弋陽腔隨之傳入,后以弋陽腔為基礎,融合湘西山歌和沅水號子,逐步發(fā)展成藝術風格獨特的辰河高腔。算起來比“百戲之祖”的昆曲年代還早,是一枚“東方戲曲活化石”。
穿行浦市的寬街窄巷,一片平和安寧的景象。昔日繁華只能從吉家大院、李家書院等明清建筑的門樓天井、磚雕木刻中尋到片光只羽,從風雨斑駁的封火墻、青苔雜蕪的舊墻角透出零落消息??傆X得還有什么東西被逝去的時光藏在了紅塵深處。
玉石作坊展廳,各色玉器琳瑯滿目,艷驚來人,后廳里,原石堆積如小山,粗觀貌不驚人,細看大有乾坤。一個中年漢子正忙著鑒別玉石,大家叫他鑒玉師。抬頭看看我,他說,這叫沅江七彩玉。瞧,它色彩豐富,有米黃、淺灰、灰綠、墨黑、脂白,這邊小一點的卵石還有玫瑰、大紅、玉綠和青花等顏色,有的鑲著古銅、深紅色的花紋,出自天然,賞心悅目。我忽然想起上古時代的神話,女媧補天的五彩石是取自這里嗎?或是她將剩余石料丟棄于此?過瀘溪縣城時,看到一尊辛女雕像立在青煙中,向人們講著盤瓠的故事。三皇五帝時期,盤瓠破來犯的犬戎有功,高辛帝以三公主辛女嫁給他,封于沅江流域,盤瓠以沅江七彩玉石為聘禮,贏得辛女芳心,攜歸封地。這里也成了盤瓠文化的發(fā)祥地。
神話是傳說,考古發(fā)現(xiàn)為神話提供了實證。1980年,在浦市下灣新石器遺址,出土了大量石鏟、玉鉞、玉玦、玉璞等打制品,這里的先民已初步掌握了石器和玉器加工技術,是長江中游地區(qū)最早的。唐天寶十三載,玄宗的駙馬、太常卿兼翰林院供奉張垍涉嫌為安祿山通風報信,被貶為瀘溪郡司馬,聽說沅江七彩玉有保健養(yǎng)生功效,便選取佳品獻給楊貴妃,楊貴妃與唐明皇一吹風,不久被召回朝廷官復原職。
七彩玉原石用水淋過后,表面更顯油潤,上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的指甲紋,皮卻很薄,鑒玉師用手電筒貼近打亮,散開的光暈如日暈般耀眼。據(jù)說,指甲紋越多玉質(zhì)越好。1946年,李四光到湘西調(diào)查第四紀冰川,在浦市河灘,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彩色鵝卵石上凹凸疊印的指甲掐痕,很是驚奇。與他同來的地質(zhì)考察隊員記錄:石質(zhì)細膩,有冰糯質(zhì)通透感,硬度在6至7.5度,與緬甸翡翠接近,屬于玉質(zhì)特征。當時命名為“李四光紋石”。
又想起沈從文的《湘行集》,這些“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曾感動過沈從文,可惜當年他不曾知曉這就是高貴妖嬈的沅江玉,否則,他的筆下定有更多的玉色文章。但他心有所悟:這河水里有知識,有智慧。由此想象兩千多年前屈原孤獨漂泊的身影,感慨人類文字語言的貧乏。荀子說過: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有沅江玉石的溫潤,這大概就是沅江芷蘭獨有的秉性而特受屈原喜愛的原委吧。
鑒玉師眼力尖手法穩(wěn),與他交談,忽然覺得,其父祖輩也許是沈從文筆下質(zhì)樸勇敢的船工呢,對沅江的熱愛,及對船篙千啄萬點的沅江石的鐘情,也在血脈基因里遺傳至今。
如果說古色古香的浦市濃縮了上千年的歷史,那溫潤光滑的沅江玉則通透了沅江上中游的千山萬水。它深沉寂靜,內(nèi)斂含蓄,默默無聞,七彩紛呈。沅江玉的美樸素,深藏不露,費盡氣力難以激起她情感的波濤,只在你不經(jīng)意時看到她的嬌艷。
浦市問玉,是一次美麗邂逅,一次傾心相遇,是一種時光琢磨,一種煙火升華。玉的品質(zhì)在歲月演變中漸漸與古鎮(zhèn)的性情合而為一。
浦市,不就是一款山水孕育千年的璞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