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佳楠
(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急性腦梗死是因腦部血供突然中斷引發(fā)的腦血管疾病,該疾病起病突然,發(fā)病率較高,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眩暈、頭痛、耳鳴等癥狀,若未及時治療,還會引發(fā)昏迷、半身不遂等嚴重癥狀,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多采用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等方法。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阻礙血栓的生成,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用藥后療效不佳,腦功能障礙仍較明顯,不利于其預后[2]。替羅非班為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 受體拮抗劑,可減少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抑制血小板聚集[3]。該藥已被廣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對急性腦梗死可能也有較好的效果。本研究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替羅非班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5 月就診于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入院單單雙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1~72 歲,平均(63.45±2.19)歲;梗死部位:腦干3例,腦葉15 例,基底節(jié)區(qū)12 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3.26±0.13)h;合并?。焊哐獕? 例,糖尿病4 例。研究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50~72 歲,平均(63.28±2.17)歲;梗死部位:腦干2 例,腦葉17例,基底節(jié)區(qū)11 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7 h,平均(3.29±0.15)h;合并病:高血壓7 例,糖尿病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22-xxgnk003)。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經(jīng)頭顱CT 及MRI 確診;首次發(fā)作;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2)排除標準:顱內(nèi)腫瘤、動靜脈畸形或動脈瘤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大面積腦梗死者;嚴重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者;精神障礙者;無法耐受本研究藥物治療者;既往存在急性心包炎史、分割性支脈瘤史者;入院前接受手術(shù)、介入治療、中藥治療等其他相關(guān)治療者。(3)剔除標準:治療時間<3 個月者;治療期間疾病惡化,需立即進行手術(shù)或介入治療者;失訪者;治療期間因其他原因病死者;治療途中自愿或家屬要求放棄治療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吸氧,合并高血壓者給予一定降壓藥物控制血壓水平,合并糖尿病者進行降糖治療。同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30078),100 mg/次,1 次/d;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國藥準字J20080090),75 mg/次,1 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051407),20 mg/次,1 次/d。療程為3 個月。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采用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41165)治療。起始劑量為10 μg/kg,在3 min 內(nèi)靜脈推注完畢,再以0.15 μg/(kg·min)的速率靜脈滴注36 h。然后改為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鈣片,方法同對照組,療程為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炎癥指標水平:抽取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的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3 000 r/min 速度離心15 min,離心半徑10 cm,取上層血清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 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盒購自北京晶美生物醫(yī)學有限公司。超敏C 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以免疫發(fā)光法檢測,試劑盒廠家為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均按說明書檢測。(2)神經(jīng)功能: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進行評估,該量表共11 個維度,總分42 分,得分越低則神經(jīng)功能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 為0.865。(3)肌力:治療前、治療3 個月,采用徒手肌力評定法(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評估,將1~5 級肌力對應分值0~100 分,1 級正常,100 分;2 級輕度無力,75 分;3 級中度無力,50分;4 級重度無力,25 分;5 級無法完成對應動作,0分。檢測患者的臀大肌、股四頭肌、髂腰肌、腘繩肌,取平均值,得分越高則肌力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全部計量資料均經(jīng)Shapiro-Wilk 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jīng)功能及肌力對比 治療前,兩組NIHSS 及MM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NIHSS 及MMT 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改善,且研究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MMT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 及MMT 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NIHSS 及MMT 評分對比(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NIHSS 評分 MMT 評分治療前對照組研究組30 30 t P治療3 個月后對照組研究組30 30 t P 17.25±1.26 17.23±1.22 0.063 0.950 13.26±1.31*9.20±1.34*11.867 0.000 44.58±4.32 44.56±4.33 0.018 0.986 52.50±4.35*57.50±5.10*4.086 0.000
2.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TNF-α、hs-CRP、IL-6、IL-8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TNF-α、hs-CRP、IL-6、IL-8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各致炎因子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TNF-α(ng/L) hs-CR(mg/L) IL-6(ng/L) IL-8(ng/L)治療前對照組研究組30 30 t P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研究組30 30 t P 41.58±5.34 41.55±5.29 0.022 0.983 30.25±2.45*21.25±3.20*12.231 0.000 23.57±4.85 23.58±4.70 0.008 0.994 15.20±3.32*9.40±2.15*8.032 0.000 112.54±8.42 114.25±6.43 0.884 0.380 78.57±6.74*54.65±6.82*13.664 0.000 20.48±5.75 20.47±5.63 0.007 0.995 13.25±3.24*6.25±2.14*9.874 0.000
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主要與腦血栓形成有關(guān),腦血管粥樣硬化、內(nèi)皮細胞的損傷均會引發(fā)該病的發(fā)生,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寡“寰奂且种蒲ㄉ伞⒅委熂毙阅X梗死的重要方式[6]。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為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礎(chǔ)藥物,其中阿司匹林可以促進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乙?;?,抑制血栓烷A2的生成,進而抵抗血小板聚集[7]。氯吡格雷可結(jié)合二磷酸腺苷(ADP)受體,抑制血小板活性,減少ADP 釋放以及ADP 介導的GPⅡb/Ⅲa 復合物的活化,阻礙血栓形成[8~9]。但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療效不佳,容易產(chǎn)生血小板抵抗,引發(fā)消化道出血,不利于患者康復。因此,尋求新型的抗血小板藥物十分必要。替羅非班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已被廣泛用于心肌梗死、心絞痛等患者的治療,推測其對急性腦梗死也有一定的效果。
TNF-α 是巨噬細胞及單核細胞產(chǎn)生的促炎細胞因子,在炎癥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有重要作用。hs-CRP 是急性時相蛋白,當機體損傷或受到微生物入侵時會異常升高,可反映炎癥反應程度。IL-6、IL-8 是機體重要的炎癥細胞因子,可參與炎癥反應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四者水平上升可反映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炎癥反應激活程度,并能破壞神經(jīng)鞘膜組織,影響機體神經(jīng)功能。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TNF-α、hs-CRP、IL-6、IL-8 水平和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MMT 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替羅非班可有效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清TNF-α、hs-CRP、IL-6、IL-8 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與肌力。分析原因在于,GPⅡb/Ⅲa 受體結(jié)合VW 因子或纖維蛋白原是血小板凝聚的主要途徑,會促進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替羅非班屬于高效選擇性的非肽GPⅡb/Ⅲa 受體拮抗劑,可阻礙該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的結(jié)合,阻斷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從而在短期內(nèi)快速抵抗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發(fā)生率[10]。其次,替羅非班還能阻止血小板釋放氧自由基、血栓素A2和血清素,抑制血管收縮,促使冠脈血管保持舒張反應,從而提高罪犯血管前向血流量,改善局部腦組織細胞缺血性損傷程度,進而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提高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肌肉組織的支配能力,促進患者肌力恢復[11]。此外,替羅非班可減輕患者的腦組織缺氧缺血性損傷程度,減輕血小板聚集程度,抑制血小板膜上可溶性CD40 配體的釋放,并能抑制血小板激活過程中hs-CRP、IL-6 等致炎因子的釋放,減輕炎癥所致的易損斑塊破裂,改善患者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腦組織血液供應,減輕神經(jīng)組織損傷程度,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10,12]。將替羅非班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聯(lián)合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可通過不同機制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相輔相成,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機體炎癥反應程度,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改善,促進肌力恢復。
綜上所述,替羅非班可有效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IL-8 水平,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與肌力,促進康復。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且未比較替羅非班不同給藥劑量及給藥方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炎癥指標、神經(jīng)功能及肌力的影響,今后還需納入多中心樣本,分析替羅非班不同給藥方式及劑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