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鈺,張小娟
(1.貴州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貴陽 550082;2.貴州省冰雹防控技術工程中心,貴陽 550082)
貴州處于南方多雹帶區(qū)域內,從高海拔的高原臺地逐漸過渡到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區(qū),主要經濟作物多為馬鈴薯、茶葉、烤煙等。冰雹災害與洪澇及干旱等氣象災害相比,雖然每次影響的面積相對較小,但其突發(fā)性強,破壞力大,造成的損失嚴重,致使冰雹災害與特色農業(yè)發(fā)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加劇,提高冰雹的預警預報技術是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的迫切需求。對于冰雹的識別,主要以多普勒及雙偏振雷達的探測為主,很多氣象工作者基于雷達回波最大反射率因子強度、垂直液態(tài)水含量、回波頂高、強回波中心發(fā)展高度等參量建立了適用于本地化的識別參數(shù)指標[1-5],同時很多研究也指出,探空資料能夠獲得大氣垂直方向的溫濕分布,反映層結穩(wěn)定狀態(tài),強的垂直風切變能夠維持強對流的發(fā)展,對冰雹的產生起到一定作用,0 ℃層高度、-20 ℃層高度、500 hPa與850 hPa溫差等條件因素能夠區(qū)分冰雹和短時強降水過程[6,7]。目前,0 ℃層及-20 ℃層高度是業(yè)務中識別冰雹云的主要參數(shù),一般將0 ℃層(干球溫度0 ℃層高度,DBZ)作為冰雹開始融化的高度,0 ℃層高度越高越不容易產生降雹。但是俞小鼎[8]提出,在實際業(yè)務中,當對流中層大氣環(huán)境較干時將濕球溫度0 ℃層高度(WBZ)作為冰雹融化的實際高度更具科學意義。這種中高層干侵入對應于“上干下濕”的不穩(wěn)定層結,本地研究也有提到[9],十分有利于強對流的產生。文章將進行探空資料在大冰雹判別中的應用分析,以期提高對強冰雹的預報預警水平。
研究區(qū)域集中在貴州的中西部地區(qū),該區(qū)域為貴州冰雹多發(fā)地。篩選了2016—2019年20個冰雹個例,盡可能涉及不同類型、強弱的降雹,探空資料為威寧、貴陽兩個站次(08:00、20:00時次),降雹資料主要來源于臺站及作業(yè)點上報信息。20次冰雹個例中最大降雹粒徑為50 mm(2018-04-04,金沙),此次過程由超級單體引起,此外常見多單體降雹,少量獨立單體及局地獨立對流單體,超級單體、多單體降雹時間一般由西部向東部發(fā)展移動,持續(xù)時間較長,并且冰雹落區(qū)范圍較大,農作物損失嚴重。
首先統(tǒng)計目前探空資料在冰雹識別中常用的一些參數(shù):0 ℃層高度、-20 ℃層高度、500 hPa與850 hPa溫差、垂直風切變、對流有效位能,分析上述參數(shù)在本地冰雹過程中的體現(xiàn)特征,并著重討論對大冰雹(降雹粒徑≥20 mm)判別有用的參數(shù)。
整體上獨立單體的發(fā)展更為旺盛,發(fā)展高度更高,多單體融合(持續(xù)時間較長)和超級單體引起的過程更容易產生大冰雹。一般研究結果均認為較大的CAPE值、較強的垂直風切變和在0 ℃層高度適宜的條件下容易產生大冰雹。分析過程發(fā)現(xiàn)08:00 CAPE一般情況下并不顯著,但隨著午后氣溫上升,用地面14:00溫度進行訂正后,不穩(wěn)定能量明顯提升,有利于強對流發(fā)展;從ΔT85可以明顯看出低層到高層的垂直溫度遞減率大,對應層結的不穩(wěn)定性;此外,垂直風切變越大并未對應越大的降雹粒徑,相關性與ΔT85相比較差(圖1),但是垂直風切變越大一般對應更長的過程持續(xù)時間。早春DBZ高度明顯較低,天氣越熱該數(shù)值越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降雹更容易發(fā)生在春天,而夏天主要以降水過程為主。
圖1 雹徑與500 hPa和850 hPa溫差(ΔT85)(a)、垂直風切變(b)的相關性
在實際業(yè)務過程中,很多情況下將探空得到的DBZ高度認為是冰雹開始融化的高度,但是當冰雹下落到DBZ高度位時,冰雹由于融化其表面出現(xiàn)一層水膜,如果當時大氣環(huán)境十分潮濕,相對濕度能達到100%,那么冰雹表面的水膜不會蒸發(fā),則冰雹融化層高度大致就是DBZ的高度;但是如果當時大氣環(huán)境較干,冰雹表面的水膜會蒸發(fā)并吸收大量的蒸發(fā)潛熱,此時冰雹表面水膜外層溫度會因降到0 ℃以下而再次凍結,在降落到大約WBZ高度附近才開始真正融化,那么此時冰雹開始融化的實際高度應該更趨近于WBZ高度,將明顯低于DBZ高度。
利用俞小鼎[8]提到的T-logp圖上繪制WBZ高度的方法,對凌晨降水(2019-08-21T20:00 57816站探空資料)及下午降雹(2018-04-04T08:00 57816站探空資料)進行WBZ繪制,可以明顯看到當對流中層濕度較大時,WBZ與DBZ臨近;而對流中層為明顯干層時,WBZ的高度比DBZ的高度有明顯的下降,同時,DBZ的高度在夏季明顯高于春季。
文章基于T-logp圖估算了篩選的20次冰雹過程的冰雹融化層高度(WBZ),對應時刻WBZ對于DBZ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小下降距離為0.21 km,最大為1.77 km。在降雹粒徑較大的過程中對流中層的干冷入侵現(xiàn)象更為明顯,對流中層較干的情況下,一方面由于冰雹表面的水膜蒸發(fā)并吸收大量的蒸發(fā)潛熱,實際的融化高度下降;另一方面,該層溫度較低時,干空氣的存在還會導致更強、更冷下沉氣流并在大氣邊界層形成強的冷池,進一步降低和地面間的平均溫度。2018-04-04個例貴陽站WBZ比DBZ下降了1.77 km,實際冰雹融化層高度低至2.8 km,大大縮短了冰雹落地時間,對應產生了50 mm粒徑冰雹;對應當日的威寧站資料,WBZ比DBZ下降了近0.7 km,雖不及貴陽站的WBZ低,但其環(huán)境溫度較低(6 ℃),且威寧海拔較高,實際落地時間不長,故兩站的探空資料都有較好的響應。2016-04-14,WBZ比DBZ只下降了0.45 km,但是對應的環(huán)境溫度卻很低(2 ℃左右),距地面的平均溫度較低,這使得冰雹顆粒在下降的過程中不易融化,最終也導致了大冰雹的產生。而2019-08-13,WBZ雖然比DBZ下降了1.39 km,但因距地面的平均溫度較高,干冷入侵的效果不明顯,故并未產生大冰雹,但冰雹融化層高度的降低是導致此次盛夏降雹的主要原因之一。剔除如2019-08-13這樣的極端個例,發(fā)現(xiàn)DBZ對應WBZ高度的下降值與降雹粒徑的對應性較好,在今后的監(jiān)測預警中,應該注意冰雹實際融化層高度的因素,并綜合考慮干冷空氣入侵的影響(圖2)。
圖2 ΔH(濕球溫度0 ℃層與干球溫度0 ℃層的高度差)與雹徑的相關性
文章對2016—2019年貴州中西部地區(qū)20次不同類型降雹過程的探空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多單體融合(持續(xù)時間較長)和超級單體引起的過程更容易產生大冰雹,較大的CAPE值、一定程度的垂直風切變、高低空的溫差是產生降雹的一般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在上干下濕的水汽分布條件下,中高層的干入侵會大大降低冰雹融化層的高度,這對降雹與否(尤其夏季)及降雹粒徑大小有著明顯影響,干球溫度0 ℃層對應濕球溫度0 ℃層高度的下降值與降雹粒徑的對應性較好,在今后的監(jiān)測預警中,需注意冰雹實際融化層高度,并綜合考慮干冷空氣入侵的影響,盡可能減輕大冰雹引起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