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呈 蔡楊
共同富?!奥肪€圖”中最為重要的是“擴中”和“提低”?!疤岬汀痹谀撤N意義上就是如何保障和提高低保人員的收入,讓他們更好融入社會生活,這是打通共同富裕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在這種愿景下,推廣低保人員參與“互助志愿服務”,正是共同富裕路徑下對低保人員開展精準扶持的一種新探索,是將在勞動年齡段內具有勞動能力但因各種原因無法正常就業(yè)的低保人員培養(yǎng)成為義工,為其他需要幫助的困難人員提供社區(qū)照料、清潔、排查等服務并獲得部分補貼受益的一種救助設計。
一般理解的志愿服務都是志愿者為低保人員提供服務,實際上,低保人員參與志愿服務越來越普遍,如為社區(qū)提供治安巡邏服務、為村里打掃衛(wèi)生、在防疫第一線值勤等,并從個別自發(fā)的志愿服務發(fā)展到目前的“互助志愿服務”。在總結和借鑒相關試點試驗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北京市在豐臺區(qū)進行了實踐探索。2021年6月,北京市豐臺區(qū)民政局在轄區(qū)兩個街道開展了名為“義聯(lián)益動”的低保人員“互助志愿服務”實踐。
“互助志愿服務”打破了低保個人維度和國家維度的雙向惡性循環(huán)。從低保個人維度來說,他們有工作能力,有回歸社會的可能,但是在現(xiàn)有的制度設計下無法就業(yè),不能回歸社會,只能依靠低保,陷入個人無限依賴政府的一種惡性循環(huán);從國家維度來說,政府從兜底式救助變成了扶養(yǎng)式救助,財政負擔和人力成本支出不斷增高,陷入了無限度救助的一種惡性循環(huán)。
開展志愿服務的低保人員,是那些因各種原因事實上沒有就業(yè)、政府公益性崗位也無法勝任的人群,他們和社會阻斷,極易發(fā)展成為福利依賴,成為共同富裕發(fā)展道路上的最大難題。通過開展互助志愿服務,低保人員通過幫助他人、服務他人獲得責任感和價值,從而激發(fā)內生動力,消除“思想貧困”,實現(xiàn)了扶貧扶志,樹立了他們融入社會的決心,建立了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的途徑。
同時,“互助志愿服務”也與“負所得稅”理念相契合,為共同富裕探索了新路徑。負所得稅是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種貧困治理的制度設計,基本思路是依據(jù)政府劃定的貧困線,根據(jù)個人實際收入與貧困線的差距不同相應地給予不同的補貼。這種設計,在于鼓勵貧窮家庭成員尋找工作的積極性,也就是說,在最低收入線以下的人中,個人實際收入越高,得到的負所得稅越多,個人最終的可支配收入也就越高。目的是增加最低收入線以下人的工作動機,從而避免救助中的“養(yǎng)懶漢”現(xiàn)象。國內外都探討過用負所得稅理念來實現(xiàn)對相對貧困的有效治理,但因涉及較為復雜的稅制改革而難于落地。“互助志愿服務”鼓勵低保人員成為義工,為其他困難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同時自己能夠有一些收益,用來改善整個家庭的生活,讓低保義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希望。這些收益不計入其低保核算的收入中,也不會改變其低保身份。這種模式實現(xiàn)了負所得稅所想達到的目標,即鼓勵處于最低收入線以下的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增加收入,最終實現(xiàn)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更為重要的是,比較好地解決了低保人員福利依賴和融入社會生活的難題,為共同富裕實施提供了有益經驗。
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有大量的困難、高齡人群需要提供服務,而少子化、不婚化又使得能提供相應服務的人力資源匱乏,同時政府用于提供服務的支出成本也在不斷增加。低保個人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為其他困難群眾提供服務,緩解了勞動力危機,解決了政府的燃眉之急,同時政府支出的成本也有所降低,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低保人員在志愿服務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有這樣的途徑能讓他回歸社會,參與到正常的社會生活,真正實現(xiàn)了扶貧扶志的目標,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改進幫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賑、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組織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幫扶項目實施,提倡多勞多得,不要包辦代替和簡單發(fā)錢發(fā)物”的幫扶模式。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