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歸
日前,全國政協(xié)委員李萌嬌遞交了關于規(guī)范使用“第一時間”的提案。
她提到,近年來,“第一時間”幾乎被運用到政府等相關部門重要工作匯報、重大事件報道、突發(fā)事件解決等各方面;“第一時間”的濫用,是否被用于掩蓋政府涉事部門或者領導對于時效落后、處事落后的“不作為”?
稍微了解點物理知識,我們都知道“宇宙第一速度”是7.9km/s,但是“第一時間”如果作為一個時間單位,它的具體數(shù)值是多少?沒人能答上來,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物理概念,而是一個非自謙的術語。
類似術語在現(xiàn)實語言的應用中,往往是充滿悖論的。如果真的存在“第一時間”,那么為什么我們從未見過“第二時間”“第三時間”?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到第一時間,那么這又有什么好強調的呢?當大家都如此,“第一時間”也就不稀罕,沒什么值得夸耀的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讓一個詞匯變得近乎無意義,淪為形式主義;甚至讓受眾一看到,不是生出敬畏和贊同,而是生出一種抵觸情緒來。
其實,“第一時間”有很多令受眾更能接受的替代說法。比如,描述一場行動是如何迅速,完全可以給受眾呈現(xiàn)事件是什么時間發(fā)生的,具體到幾點幾分,然后說明行動是幾點幾分進行的,就可以了。
信息發(fā)布者要相信受眾有最基本的算數(shù)能力和閱讀能力。相反,如果公眾能夠自行看到或者推算出事發(fā)和行動的時間差,那么“第一時間”的強調不僅無意義,還很容易適得其反。
類似的弊病,在公文通報中還有很多,比如前些年就被大眾質疑、屢屢被主流媒體批判的“家屬情緒穩(wěn)定”。這樣的表述也是多余的,事件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造成了多大損失和傷害,公眾自然有眼睛去看,也有能力去感受,不需要刻意告知。
整體來說,一份合格的信息公開,或者說官方通報,只需要把時間、地點、人物、為什么和怎么辦說清楚,客觀回應公眾的關心、質疑和期待就可。它不需要那么多的定語或形容詞,越白描越好;也不需要玩一些務虛不務實的文字游戲,越真誠越好。
正如李萌嬌委員認為的,規(guī)范使用“第一時間”,絕不僅僅是個措辭的糾正問題,而是對于政府及相關部門工作作風是否落實、工作態(tài)度是否實事求是、工作部署是否客觀準確、更關系到工作瞞報是否得到及時揭露和處置拖延是否得到嚴厲查處的監(jiān)督。
很多時候,形式主義之所以為形式主義,就是因為它在現(xiàn)實中普遍存在,卻又不被身處其中的當事人所察覺。一定程度上,他們甚至已經(jīng)習慣了,認為本該如此。扭轉這種思想認知,才是更為關鍵的,也是較為長期的工作,不妨就從規(guī)范使用“第一時間”開始。
(摘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