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qū)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 李 耀
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指歷史保護建筑外圍墻與周邊建筑及道路之間的區(qū)域,是展示地域特色和文化屬性的重要窗口。相關研究表明,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對城市整體風貌和歷史文化氛圍的營造具有重要的作用[1]。近年來,學界對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規(guī)劃設計和保護更新等中觀層面研究[2],而關于該類建筑周邊空間構成特征的微觀層面研究相對較少?;诖?,本文以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為研究對象,基于實地調查結果,運用聚類分析法探究此類空間的構成特征。
聚類分析法作為研究分類問題的多元統(tǒng)計方法,按照個體特征將研究對象進行分類,使同一類別內的個體具有較高的同質性,而類別之間則具有較高的異質性,從而實現(xiàn)多個指標的分類探討[3]。目前該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城市空間的研究中,張櫻子等[4]探討了拉薩市各類傳統(tǒng)商業(yè)街道的物質空間構成特征;楊戈[5]運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對景觀空間進行分類,分析各類景觀空間中游憩行為的分布與規(guī)律。以上研究均運用聚類分析法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分類分析。本文結合實地調查結果,從空間構成的角度出發(fā),對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進行類型化分析。
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保護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聯(lián)系的介質和紐帶。目前,隨著呼和浩特快速發(fā)展,歷史保護建筑周邊原有的空間關系解體,導致該類建筑周邊空間的功能發(fā)生改變,逐漸成為公眾日常休閑娛樂的場所。本文重點研究在復雜多變的建筑類型、尺度比例等條件下,城市空間變化較明顯的區(qū)域內的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以呼和浩特二環(huán)內現(xiàn)存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為例。
通過對呼和浩特二環(huán)范圍內歷史保護建筑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佐領衙署、土默特文成廟大殿和東岳天齊廟等歷史保護建筑分別位于住宅區(qū)和學校內部,其周邊空間不屬于城市公共空間范疇,故將此類歷史保護建筑排除后,最終選取金剛寶座舍利塔、大召等13處被評定為自治區(qū)級以上的古建筑周邊空間作為研究對象。
調查13處歷史保護建筑的分布位置,初步了解其分布特征,再從空間尺度、活動空間、綠化情況、周邊建筑類型、周邊道路等級和空間設施等方面展開調查,以獲取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基礎性數據,并探究城市的快速建設對于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影響。
結合實地調查結果與相關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近年來呼和浩特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改造工作雖豐富了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活動類型,但也使其出現(xiàn)活力不足、認知困難、特色消失等諸多問題。如何在城市快速建設進程中合理地改善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是呼和浩特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亟需解決的問題。對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構成要素進行基礎性調查與解析,并對周邊空間進行分類,為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通過實地調查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測繪和記錄入口前廣場面積、綠化面積、道路等級、交通和游憩設施的種類等基礎樣本,基于孔明亮等[6]的分析方法,總結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主要構成要素為活動空間、景觀空間、交通空間和器具設施。
1)活動空間 即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中為市民提供的開展休閑娛樂活動的空間,基于實地調查結果,活動空間主要由入口前廣場和區(qū)域性廣場構成。在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中,除清真大寺外,入口前廣場主要位于建筑主入口正前方,是進行休閑娛樂、宗教活動、文化展示等公共活動的綜合性場所。區(qū)域性廣場主要位于歷史保護建筑一側,指由景觀和圍欄等圍合而成、供市民游憩和散步的空間,其對于提升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趣味性具有重要作用。
2)景觀空間 即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中景觀綠地與水體等自然空間,主要由樹木、花卉、綠地等植被構成,是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中為市民提供游戲、拍照和散步等休閑活動的場所。
3)交通空間 即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中具有交通樞紐作用的空間,主要包括地鐵站、公交站、自行車擺放處和室外停車場等。相關研究表明[7],交通空間中人行流線與車行流線的合理設置,能保證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中各類活動有效進行,同時也能為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創(chuàng)造穩(wěn)定的人流量,從而創(chuàng)造巨大的商業(yè)價值。
4)器具設施 即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中各類設施,主要包括小品雕塑、休閑座椅、垃圾箱和建筑小品等。調查結果顯示,在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中,娛樂設施較少,因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更多的是宗教類建筑和行政類建筑,其建筑周邊空間更加強調威嚴、權利及私密性,故兒童游戲器材、健身器材等娛樂設施較少。
將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作為分類對象,以空間構成要素為變量,運用聚類分析法對13處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進行分類。首先,強調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構成特征,根據實地調查數據,將是否設有器具設施、入口前廣場的面積、綠化面積占比等要素作為主要變量;然后,借助SPSS軟件,采用系統(tǒng)聚類的方法,對13處歷史保護建筑的周邊空間進行分類分析;最后,考慮到分組數量不宜過多,同時分類應具有穩(wěn)定性,即組間距離在一定范圍內變化不影響分類結果,最終選取組間距離為1~5,將所研究的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分為3種類型。
以各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構成特征為基礎,結合實地測繪結果,分析總結各類空間的構成特征(見表1)。
表1 使用平均聯(lián)接(組間)的樹狀分析
3.2.1 交通型城市空間
包括將軍衙署、惠豐軒、小召牌樓、大盛魁、土默特議事廳、乃莫齊召和呼和浩特財神廟。調查可知,這類空間均位于城市主次干道的交叉口,交通便利。因城市化快速發(fā)展,活動空間的面積受城市道路及周邊建筑的嚴重擠壓,無法開展大型公共活動,同時缺乏遮擋物,如氣候條件不佳時影響使用,從而導致此類空間難以形成人流的集聚效應。
景觀空間方面,將軍衙署和小召牌樓的周邊空間中綠化充足,綠化面積占比分別為46%和81%;但惠豐軒、土默特議事廳、呼和浩特財神廟的周邊空間中無綠化;大盛魁和乃莫齊召周邊除道路的沿街綠化外,無大面積綠化空間和水體,導致此類空間整體品質不高[8]。
交通空間方面,僅有將軍衙署有1處公交站,均無地鐵站和室外停車場,導致人們無法乘坐公共交通到達歷史保護建筑,只能乘坐私家車或使用公共自行車等到達此處,為此類空間的人流上限設置了障礙。器具設施中,休閑座椅、雕塑小品、垃圾箱等服務設施較少甚至沒有,人們在此類空間中只能短暫停留。
綜上所述,該類空間在城市中所處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但活動空間與景觀空間面積不足,缺少各類器具設施,導致該類空間整體空間形式單一,人氣不足。在城市中的主要作用是供人流通行及短暫停留,故該類空間被稱為交通型城市空間。
3.2.2 休閑型城市空間
包括金剛寶座舍利塔、和碩恪靖公主府、席力圖召和觀音廟。調查可知,活動空間中的入口前廣場、區(qū)域性廣場與景觀空間完美結合,即使在暴曬的情況下,市民也可在其中聊天散步,極大增加了人流的可利用時間。景觀空間方面,綠化面積充足,且集中種植在人流聚集地。交通空間方面,室外停車場、自行車停車點、公交站等合理地連接4處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與其他類城市公共空間,人們可乘坐公共交通或慢行交通到達此處。器具設施方面,小品雕塑、休閑座椅等隨機布置在周邊空間中,未與其他構成要素進行有機整合,導致其無法發(fā)揮最大效能。
綜上所述,此類空間人車流線布置分明,活動空間與景觀空間充足,活動類型豐富,且由于先天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成為呼和浩特市民參觀、聊天和散步的重要場所。
3.2.3 地標型城市空間
包括大召和清真大寺。該類空間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公共服務功能,吸納了周邊大量市民前來進行日常公共活動,類似行為地理學中的“錨點”,對城市公共活動的協(xié)調和組織具有標志性意義。此類空間中,各構成要素類型豐富且布置合理,使空間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服務功能。活動空間中,入口前廣場面積大于5000m2。藝術展、音樂等活動定期在此舉辦,激發(fā)了人們的偶發(fā)性和社會性活動。
景觀空間擁有大面積綠色植被,主要布置于人行路線上,可充分發(fā)揮乘涼避雨等實際用途。交通空間方面,室外停車場、自行車停車點、公交站等合理地連接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與其他類城市公共空間,人們可乘坐公共交通或慢行交通到達此處。同時,人行流線與車行流線合理設置,使其內部可進行各種公共活動且互不干擾,為此類空間帶來穩(wěn)定的人流,還可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器具設施方面,休閑座椅、涼亭等設施種類齊全,其中還有著名的雕塑——阿勒坦汗雕像。
綜上所述,此類空間可達性高,其中活動空間與景觀空間面積較大,活動類型豐富,服務設施種類齊全,是外來游客參觀游玩和當地居民舉行集會、慶典等社會公共活動的首選地。
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作為歷史保護建筑與城市空間聯(lián)系的介質與紐帶,應讓歷史保護建筑與城市既緊密相連又遠離煩擾,可作為公共空間被外來游客和當地居民良好使用。調查可知,呼和浩特二環(huán)內13處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在微觀層面存在空間設計單一、各構成要素整合度低的問題。因此在呼和浩特舊城改造中,在微觀層面增加構成要素的多樣性和可變性,加強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的有機整合十分必要。
研究結果對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保護規(guī)劃具有以下啟示:針對交通型城市空間,應合理增加涼亭、小品雕塑和休閑座椅等服務設施,不定時舉辦社會公共活動,增加人流在此處的偶發(fā)性活動;針對休閑型城市空間,應充分利用其現(xiàn)有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發(fā)展其旅游價值,力求既服務于呼和浩特居民又吸引外來游客,使這類空間發(fā)揮最大效能;針對地標型城市空間,應適當控制其商業(yè)行為,著重強調構建空間地域性特色,從而提升人們來此的目的性。此外,研究結果還可為今后呼和浩特歷史保護建筑周邊空間的更新保護及歷史街區(qū)建設等規(guī)劃設計實踐提供參考,對呼和浩特城市空間的規(guī)劃和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